優秀教例真優秀嗎?——“新型玻璃”教學案例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看老師的整體指導結構,老師先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所知道的玻璃,然后再通過熟讀課文來記住文中對“新型”玻璃的介紹,如名稱、特點、用途,等等,最后通過開新聞發布會和表演等方式來完成對此課文的學習。
其次,我們在老師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既然本文是講“新型”玻璃,那么肯定要知道現在的玻璃是什么樣的,不錯,老師也確實提問了學生對現在的玻璃的認識。一來,學生所知道的玻璃的知識比較少,像無機、有機、有色、無色、厚、薄等等。對此,老師并沒有深入地挖掘學生們對現在玻璃的認識,也沒有介紹一下玻璃的其他方面,像玻璃與其他物體相作用會產生什么樣的現象,玻璃除了現在的用途以外,你還能想到哪些用途,像玻璃一般來說都有哪些特征,像玻璃的存在可能會對社會,對人產生哪些影響等等。因為文章中介紹的“新型”,只不過是在用途方面拓展了一下,而且之所以會有這些“新”的用途,與人們的需要,與玻璃跟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有關,等等。如果在學習文章之前,老師對引導學生“掌握”“玻璃”的各種角度的話,那么再來學習文中的“新型”玻璃,就很容易了,也不用學生去背,去記住文章中的具體語言了。最重要的是,一方面,通過各種角度來介紹玻璃,可以讓學生對玻璃這個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便于很容易理解文中介紹的新型玻璃的用途,一般人也可能想得到,只是暫時沒有去想做而已;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一種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如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不僅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第二,雖然老師講說明文的課文已經做了很大的改進,而且做為優秀教例來宣傳,但是顯然老師還是就“課文”而“課文”,所用的新聞發布會和表演的方式只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中的“新型”玻璃的特點、名稱和用途而已,只能讓學生就“學”課文而“學”課文,并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這一類說明文的思維方法,更不能讓學生掌握認識一般事物的方法,雖然表面上課堂氣氛熱熱鬧鬧,但是實際上會慢慢地扼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三,老師只是“高興”地看著學生展現出了課文中所講的“新型”玻璃的各方面特征,看著學生掌握了文中的玻璃,但是沒有抓住機會讓學生學會遷移,更沒有讓學生站在較高的層次上來看這篇文章,來看所謂的“新型”與現有的玻璃到底哪里不同,到底如何才稱之為“新型”,等等。
如何改造課堂中的“表面繁榮”現象,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真正的知識,如何通過教科書讓學生掌握真實的事物,掌握一般的思維方法,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