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鐘》教學案例
《最后一分鐘》這幅畫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情景。這一刻,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迎風飄揚,這一刻,中華民族圓了一個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團聚夢,也是我們十多億中華兒女無比激動振奮的日子。作者以詩歌的形式傾訴了自己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懷抱的這最后一分鐘里的思緒。《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科間的相互整合。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作為課前預習一部分,有許多孩子帶來了色彩鮮艷的圖片,科普雜志等,在一起交流,從而使他們明白,上網查資料比較快捷,但身邊的書籍,報紙等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好幫手。
師:請匯報自己收集的資料。
生: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生: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于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
生: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生: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
生: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后統稱“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師:從這些資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聯想到了虎門銷煙和英國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師:如今,看著緩緩上升的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聽著耳邊傳來的國歌聲和人們輕輕的呼喊聲,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香港回歸是人們期盼已久的愿望,現在終于實現了,多么讓人激動。
師:一百多年前,英國侵略者靠鴉片加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已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恥辱和心頭之恨。如今香港回歸,這百年的屈辱在這一刻終于揮之而去,中國人可以揚眉吐氣,怎不讓人歡欣鼓舞呢讀了這首詩,你還懂得了什么?中國強大了,祖國領土更完整了,中國人是愛自己的祖國的,盼望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大業.
師:“三分詩,七分讀”。讓我們在讀中體會詩歌情感。(師范讀)
生:我聽出了激動的心情。
師:讀著這首詩,哪些語句讓你感到熱血沸騰?
生:“讓我拉住你的手,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香港當作一個親人,與之談心,飽含了對香港的深情。
師:當一紙發黃的/舊條約悄然落地,長城的臉上,黃皮膚的臉上,為什么有淚珠在緩緩地流淌?
生:香港回歸了,這是自豪、激動、喜悅的淚珠。
師:怎樣理解“使大海沸騰”?
生:人們的激動的淚水很多。
生:去迎接那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荊。
師:香港能如期回歸祖國,離不開祖國的日益強大,繁榮。繼香港回歸后,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在還有中國臺灣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我們祝愿祖國能早日實現和平統一大業,讓我們一起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