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雜談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公溪中心小學 吳玲玲】〖淺談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媒體,拓展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認為,每堂課的學習終點,應當同時又是新認知活動的起點。為此我十分注意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但因課外閱讀畢竟在課外,無論是閱讀材料尋找,還是閱讀活動的組織,具體運作來起困難重重,學生往往很難及時找相關的課外讀物。有了計算機媒體輔助,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計算機憑借其可以儲存大容量大的優勢,為語文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我們可以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尋求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以縮短大社會和小課堂的距離,縮短社會現實與學生思想交際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悟性、靈性和創造性。如我在教完了《草原》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讓學生寫一份有關草原的導游詞。學生通過主動上網收集相關資料,整合有關素材,再配上優美的ppt、有聲有色、內容豐富。再加上與之相符的導游詞,可以說是錦上添花。這項綜合作業,其實就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一種培養,對學生拓展學習的一種有效鍛煉。
【重慶市梁平縣梁山小學 梁 平】
〖該用、會用、愛用、活用·活用〗
光愛用還不行,還得靈活運用,有機整合。我們認為,遠教資源應該是一個素材庫,而不應是一個成品庫。因為做好的課件太僵化,限定了教學思路,讓教師受制于它,讓課堂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缺少了奔涌的活力。我們最歡迎的是緊密結合教材,有助于突破教材重點難點的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素材,我們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靈活運用這些資源。我們一般不使用遠教資源中制好的課件,而是巧借遠教提供的素材進行二次開發利用,或用其激qing導入,或在學生“憤”、“悱”的時候用其“啟”、“發”,或在學生激qing乍起的時候用其推波助瀾,將學生思想感情引向升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遠教資源還處于剛剛開發的階段,難免會有一些東西不盡如人意。舉一個例子,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中有一篇課文《草原》,在老舍先生筆下,草原“翠色欲流”,蒙古人民騎在馬上,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朝我們飛過來”。而在遠教給我們提供的視頻中,草原上只長著稀稀落落的草,露出底下的黃土,馬跑過,揚起陣陣塵土;蒙古人呢,戴著灰色的鴨舌帽,穿著藍色的中山裝,顏色非常單調。這不但沒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反而極大的破壞了老舍先生用優美的語言在學生心中營造出的草原的美。像這樣的資源,我們在備課時就應當堅決舍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福建省廈門市鷺江新城小學 鐘勝秀】
〖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自讀自悟,讓課堂“美”不勝收〗
美是語文課的靈魂,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性所決定的。小學語文課文中蘊含無窮無盡的“美”:瑰麗多姿的語言、獨具匠心的布局、栩栩如生的形象、妙趣橫生的細節、動人心魄的情景……這種種“美”是靈動的,帶有非理性模糊性特點,帶有欣賞者自身的人格印痕,它拒絕死板機械、拒絕唯一的標準答案,那些重理性說教、重繁瑣分析的課堂,是難以把學生帶入美的殿堂的。只有精心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讀自悟,課堂才能異彩紛呈,洋溢著美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