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多少周年?
生:62周年!
2、師:我們怎么忘記,62年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僅在中國大陸橫行霸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等無數大血案,而且侵略并血腥治中國臺灣整整50周年。1945年,中國臺灣光復了。1949年,我的爸爸的爸爸就是我那未謀面的爺爺,隨軍去了中國臺灣,走時才十七八歲,至今還沒有回來。五十八年來,爺爺日日思歸,我們也想念爺爺。國恥難忘,親人分離,這兩者聯系在一起,讓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學習這篇──《難忘的一課》!
二、匯報預習、整體感知
1、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中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著文字的背后。請大家用兩只眼睛默默讀全文,用心去思考昨天預習中大家提出的疑問。
2、昨天大家問得較多的有: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對深受感動的句子的理解等問題,大家各抒已見。
3、全班匯報:
生:我查看了中國的地圖,知道了中國臺灣在我國東南海域。
生:我查閱了有關書籍,知道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人發動“七七事變”,中國開始了八年的抗日戰爭。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勝利。
生:我上網查到中日甲午戰爭,了解到期1895年,清朝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在黃海展開激戰,鄧世昌所率三艘軍艦向日艦撞去,兩百余名將士壯烈犧牲。中日簽定《馬關條約》,第二條內容是:中國把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島、彭湖島等割讓給日本。
生:課文主要講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我”在中國臺灣一所鄉村小學的所見、所聞、所感。
生:我查了字典,明白了光復就是收復失地的意思。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文中出現了三次,一次比一次表達的感情強烈,第一次是“我”看見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這句話,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第二次是“我”走進教室和師生一起讀這句話,表達了“我”和師生手愛國之情;第三次是參觀小禮堂后,“我”激動地說這句話,表達了全體中國臺灣人民的愛國之情。
4、師小結:
同學們不僅會從多種途徑搜集資料,而且會用兩只眼睛讀書,表達得還很不錯呢!
三、析詞賞詞、品文悟道
1、師:文中有一句話貫穿全文,并且反復出現,是哪一句?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師:第二次出現是在什么情況?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生:我走近一間教室……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
(領悟一筆一畫、認真、吃力的含義。)
生:我從“一筆一畫”體會到老師寫得很認真。
生:為什么他寫得很吃力呢?
師:我們拿起來,一筆一畫,認真地寫這句話。
(師生寫這句話。)
師:你們覺得吃力嗎?為什么中國臺灣教師寫得吃力?
生:中國臺灣教師剛學習祖國文字,他們以前被日本奴役,不準說國語不準寫漢字,所以寫得很吃力!
生:日本人真是可恨!中國臺灣教師沒有忘記祖國,盡管寫得不熟練,但他寫得很認真,因為每一個寫都包含了他的愛國之情。
師:祖國的文字最美,老師送大家一句話:寫方方正正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請大家在本子上一筆一畫,認真地寫這句話,銘刻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