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點,溝通聯系——《白楊》教學設計
[教材說明]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做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心愿。
課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面寫白楊,實際上借白楊來比喻、贊頌邊疆建設者的高尚情懷。
根據教材的上述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2、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關鍵]
抓住白楊特點,溝通白楊與人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 導讀法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題激趣,初步感知。
對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白楊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讓學生說他們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是這樣引題的:“你見過白楊嗎?你認識白楊嗎?它們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看簡單,實際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下面對比認識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白楊埋下了伏筆。
二、創設情境,建立聯系。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空曠、荒涼、氣候惡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長在這種惡劣環境中的白楊。由于學生有對自己所熟悉的生長在優越環境中的白楊的認識基礎,自然會對生長在截然不同環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楊產生對比心理,從對比中體會到:大戈壁上的白楊雖然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但它們仍然長得高大挺秀,郁郁蔥蔥,而且像衛士一樣挺立在沙漠中,抵擋住風沙的襲擊,護衛著鐵路。從白楊的生長環境、特點及作用中引發學生對白楊的喜愛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點,溝通聯系。
課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樣才能從“物”引到“人”?這就要建立起物與人之間的聯系,即建立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系。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的白楊,是人格化的白楊,是邊疆建設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紹白楊特征的語句進行具體分析,就能溝通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系。
課件出示: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這段話:“認真閱讀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說說爸爸介紹的白楊有什么特點?爸爸介紹白楊時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法?”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討論,明確白楊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然后適時引導點撥:“爸爸介紹的白楊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紹的是人,會是些什么人?”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把對白楊的認識轉移到邊疆建設者身上,從而認識到邊疆建設者像生長在大戈壁上的白楊一樣,服從祖國需要,哪兒需要就在哪兒工作,不計較環境的惡劣,不考慮待遇的厚薄,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中頑強的工作,在任何困難面前不軟弱,不動搖,不屈服。這樣溝通了白楊與人之間的聯系,學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紹白楊,實際在贊頌邊疆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