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語言,推敲細節,入情入境——草原教學案例
[設計理念]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出訪內蒙古草原后寫的一篇游記散文,文筆細膩,感情真摯,表現了“蒙漢情深”這個民族團結的大主題。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試圖“品讀語言、推敲細節”為主要教學手段,進而引導學生悟情悟境,激發學生學習名篇的積極性。
[教學實錄]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閱讀了《草原》這篇課文,大家應該能通過閱讀感受出本文語言的優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討論,一起探討:老舍先生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來描繪草原之“美”?
(學生自由讀書、劃語句、小聲討論,老師巡視。)
師:草原美不美?在課文中找出你的依據,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1:草原很美,它的天空明朗,所以作者說“空氣是那么……我滿心的愉快”。
師:作者原來去過草原嗎?
生1:沒有,因為他說:“這次,我看到了草原。”說明以前,他沒去過。
師:課前,老師要求大家搜集關于草原的資料,老師通過搜集發現有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很好聽:“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大家會唱嗎?
生齊聲回答:會。
師:好,大家就一起唱唱,體驗一下作者“想高歌一曲”的心情。
……
師:草原之美還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你的依據,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2:綠得美麗,白得美麗。作者寫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輕輕流入云際。”
師:我注意到作者寫草原“綠”的特點時,用到一個詞語“翠色欲流”,“翠色”好看嗎?
生3:好看,我喜歡畫畫,翠綠色很鮮亮,給人生機勃勃的感覺。
師:在綠色的草原上,點綴著如白花般的羊群,你有什么感受?
生4:恬靜、舒服,充滿詩情畫意。
……
師:靜態的草原很美,熱鬧的草原美嗎?作者從哪里開始寫草原由“靜”到“動”這一變化的?
生5:作者從這里開始寫這一變化:“牛羊多起來……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師:讀了有什么想法?
生5:內蒙古人民熱情好客。
生6:作者當時被這種熱烈歡迎的場面感動,內心非常愉快,所以寫他們像彩虹,因為“彩虹”很美。
……
師:聯歡的場面美嗎?
生7:美,內蒙古人民很豪爽,吃手抓羊肉、喝酒、唱歌都非常過癮。
師:作者不懂蒙語哦,怎么還感覺聯歡的場面美呢?
生8:因為作者從聯歡的情景中想到了民族團結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快樂。
……
[課后反思]
學語文,我想應該首先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我通過組織學生對《草原》語言的讀議品味,使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對“蒙漢情深”使“草原”變得更美麗更富饒這一事實確信不疑。特別是對課文細節的探究推敲,更是激發的學習的興趣和潛能。以文為本,讀議結合,進入情境……我認為自己的這些做法是符合新課標精神的。
“激活想象,感悟文章的情境。”是我在教學這一課時的主要教學構想。我在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探究細節,從而幫助他們“入情入境”。這樣學生不僅能看到語言表面的“美”,更能發現作者通過語言傳達出文章情境的內在“美”,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的美,而且能拓展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