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設計與反思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二)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 丁時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介紹成書經(jīng)過及書的特點,再通過兩則有趣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注意平時對語言的積累。與本單元的訓練要求相吻合。 作業(yè)布置 1、搜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 比如:歇后語、諺語、幽默故事等。 2、搜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等。 3、搜集相聲、評書和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 板書設計: 人物:機智、聰慧 通假字10、楊氏之子語言:得體、巧妙 古今異義 教學反思: 本課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初次涉及,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我除了特別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主要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運用一定的方法來學習,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借助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對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認知,能夠產生較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在開篇導入環(huán)節(jié)和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都引入了文言文的相關段落,理解難度不大,一方面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與本單元的單主題,語言表達的得體精妙相契合。課前的古文對話,有理解難度,但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興趣盎然,課前學生的思維得已活躍起來,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古文的學習在理解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字音和讀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讓學習通過借助注釋及課前的預習,解決字的問題,之后再引導全班一起完成朗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這一環(huán)節(jié)整體效果比較好。全文一共只有五句話,通過學生的自學找出最難讀的,讓學生試讀,糾正讀音,再指導理解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整個句子,通過理解,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把句子讀流利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失時機地重點強調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告訴學生可以借助現(xiàn)代文的理解方法理解古文,但應該注意古文的一些特殊點,比如通假字現(xiàn)象、古今異義情況、古文多為單音節(jié)詞等,并簡要講述其中的原由,使學生既能感覺到文言文的簡潔,也學會了簡單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學生能讀好句子,也理解了句子意思。在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古人的言行來思考感悟,提高自身對語言的認知度,學習運用得體巧妙的語言。為此,用大屏幕特別出示文中的對話,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感覺到語言的藝術效果。從課堂中學生的反饋來看,對精妙的語言的把握學生都能有所體悟,大部分學生也都很開心地學習其中的技巧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故事情境,有感情地朗讀,效果就非常好了。正因為在語言方法的獨特之處,所以這個小故事也就成了軼事,為此,讓學生激情飽滿地背誦這個故事,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稐钍现印愤x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的言談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答。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幽默。在《世說新語》中還有好多這樣的故事,為此,在“拓展”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對這本書作了簡要的介紹,包括從《世說》到《世說新語》,以及其中相關的內容、知識等,學生充滿了好奇。隨之,問學生要不要再學習這本書中此類的其他故事,課堂一下子活躍異常。當大屏幕出示徐孺子和鐘會的故事時,所有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自己讀了起來,在學生稍有理解時,老師再加以點撥,所有學生一下子都興趣極高。等到最后出示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時,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老師意圖,原來生活中的事件和語言是最為豐富的習作素材,有必要整理記錄下來。通過作業(yè),也指明了這一節(jié)課的最終目的。感覺比較成功的幾處:一、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導入,非但沒有讓學生感覺到有難度,而且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二、通過學生自學,找出難讀的句子,再解疑難的方法,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比較輕松地突破了難點。三、在學習中能夠注意學習方法的提示和總結,學生能夠較好地運用并加以理解,為以后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學習基礎。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靈活地引入其他知識、人物故事、歷史故事等,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引入了美國羅斯福、介紹了孔坦的生平軼事、引入了與人物有關的古詩詞、用學生熟知的電視和人名介紹背景、用熟知的成語來加深理解文中字詞等等。五、特別注意引入本單元的主題,為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明確的目標。經(jīng)驗總結:一節(jié)課堂要讓自己上得滿意,也讓學生有所獲,除了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更重要的是要平時多讀書,多積累,有豐富的積淀,在備課過程中才能駕熟就輕,將相關知識加以整合融化,有效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來。不足:一、課堂容量過大,設計的內容較多。一節(jié)課完成如此大容量的內容,幸虧所授課班級課前預習扎實有效,所以才能緊緊張張地勉強完成所有內容。雖然也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整個課堂結構中,個別學生印象中對于課文的理解有些倉促,時間稍顯不足。二、教師的語言,尤其是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性語言,不夠精練。經(jīng)驗總結:語文是一門系統(tǒng)的工具性學科。教師除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外,更多要將語文課變成一門開放性的生活課,使學生能夠時時處處皆能學語文、會學語文,并把語文能夠運用到生活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