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講生活中的一則實例,讓學生談感受:
曾有這樣一則報道: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兒子正從自家五樓的陽臺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實驗,讓這位母親從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為什么呢?
2、揭示課題:
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愛的力量,避免了慘禍的發生,拯救了孩子。當地震災害突然降臨時,父愛又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呢?1994年,當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襲美國洛杉磯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七課──《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并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生字和新詞。
⑵ 用“~~~”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⑶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內互讀課文,交流學習收獲。
3、全班交流:
⑴ 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重點記住“墟、礫、顫”等字形。
⑵ 初步匯報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思考:
⑴ 用比較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⑵ 讀了課文有什么感受;
⑶ 劃出不懂的詞語、句子,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
2.全班討論:
⑴ 用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⑵ 談談讀了課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細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學習第2、3自然段:
⑴ 自讀。
⑵ 議一議:
此刻,父親的心情怎樣變化?
出示句子: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⑶ 說話訓練:
阿曼達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很苦惱,父親會……
阿曼達在和同學踢足球,腿骨折了,父親會……
⑷ 師小結。
2、學習4~23自然段:
⑴ 自讀課文4到23自然段,邊讀邊體會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上記號,也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⑵ 匯報: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動的句子。
⑶ 學生分角色讀一讀。
⑷ 小結:
對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師:是啊。在我眼里,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話,而是一首飽含父愛的詩,輕你們各自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