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2、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頌揚親情的故事。
2、教師制作課件。
【教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然而,在災難中人與人之間表現出來的感情是震撼人心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與子》。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教師提出:
此時,你最想知道什么?
4、教師:
同學們可以通過自讀,來尋找自己想知道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課文。
2、認讀生字,重點指導“瓦礫 血跡”中“礫”“血”的讀音。
3、交流初讀收獲。
4、鼓勵質疑:
從哪兒看出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為什么說父親與兒子了不起?
三、抓住重點,合作研究
1、小組探究:
⑴ “了不起”什么意思?
⑵ 從哪兒看出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
⑶ 為什么說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呢?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和研究,父子“了不起”在哪里,你認為哪里寫出了他們的“了不起”,讀一讀、想一想。)
2、品讀重點句,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⑴ 當看到教學樓已成為一片廢墟時“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教師相機出示地震資料,從中可以知道這位父親看到廢墟,認為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很痛心,心愛的兒子不在了,他失聲地喊著兒子的名字,體現他的悲痛。
該怎樣讀父親的話呢?(要用悲傷和絕望的語氣讀)個人讀、全班讀。
⑵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父親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這個堅定的信念,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該怎樣讀父親說的這段話呢?(要用堅定的語氣讀,相信兒子會等他來的)強調“不論”、“總”、“在一起”。個人讀、全班讀。
⑶ 有些父母看到廢墟后就絕望地走了,有些人說沒有希望了,救火和警察說有危險的情況下,父親不停地挖著,而且是“埋頭”挖。他多次求人幫助,卻被人認為是精神失常。然而這位年輕的父親不管人們怎么說,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兒子在等我!”。
⑷ 這位父親“挖了8小時、24小時、36小時”仍沒有。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
為什么要描寫父親的外貌呢?
不停地艱難地挖,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指導朗讀:此時讀的速度要慢些,體現他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