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在《再見了,親人》一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本課第三自然段,講到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腿時,我引導:你們能從大嫂的舉止中體會到什么呢?大部分學生都依據課文中的中心談體會,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海深的情誼。但有查閱課外資料的同學就在此時很好地利用了課外資料。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就說:“陳老師,我查過資料知道,象大嫂這樣的朝鮮人民,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軍媽媽’柳梅,在嚴寒的冬天,敲開冰層,在冰冷的水中,為志愿軍洗了七百多件衣服;還有一個叫韓桂芝的姑娘,家里住著四個傷員,敵人的炮彈擊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個傷員背了出來,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燒死了。”還有一位同學當場補充了一則名為《路標》的感人故事。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興,當即表揚了他們,并且馬上作出總結:“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實代表得就是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他們為了志愿軍戰士,為了朝鮮的解放事業,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樣的查閱,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
教學至此,還是不夠的,我接著引導:
難道志愿軍叔叔都沒有作出犧牲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但引用了書上的例子,還大量引用了課外資料;有一位學生說:“有,八年來,志愿軍叔叔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有戰斗,就有流血,就有犧牲。課文中提到志愿軍叔叔空著肚子在陣地與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偵察員老王被抓;還有文中提到的那位傷員;還有文中說志愿軍叔叔吃的是野菜。”還有一位學生馬上引用了課外資料:“老師,我上網查了資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共犧牲了十四萬人,其中還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還有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叔叔在坑道里堅持戰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戰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燒死;羅盛教為救朝鮮兒童奮不顧身;黃繼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課外查閱多好啊!我在激動之余,總結道:“是啊!在兩年零七個月的戰爭中,一共有兩百多萬優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場,36萬人把熱血灑在了朝鮮三千里江山。所以說,中朝兩國人民的情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鮮血凝成的。”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有了很深的感悟。
課前不但要給孩子充分的自學、查閱時間,教給孩子正確的查閱方法,在課堂上還要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