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合一·回歸本色──《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例談
【寫在前面】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再隋先生曾在《呼喚本色語文》中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作了準確、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虛、鬧、雜、偏”四個問題,同時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松松”的本色語文教學觀。一直以來,總是非常敬佩楊先生,因此,楊先生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也總會銘刻在心靈深處,時時刻刻影響、指導著我的教學理念和行為。“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這是劉長卿在《別嚴士元》里的詩句,我想,用此句來形容本色語文,是再恰當不過了。《諾曼底號遇難記》兩課時教學嘗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實踐楊先生的本色語文教學觀。
【文本簡析】
《諾曼底號遇難記》被收錄在《現代小學語文》第9冊,在蘇教版教材中也有,只是故事的情節描述稍有刪改和變動,課題也改為了“船長”。文章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1870年3月17日夜晚,諾曼底號遭遇瑪麗號的強烈撞擊,船身被剖開一個大口子,海水洶涌而入,船體逐漸下沉。乘客和船員驚恐萬狀,你推我搡,局面亂得不可開交。緊急關頭,船長哈爾威沉著指揮大家有序撤離。在船員和乘客順利脫險后,哈爾威船長巍然屹立在船長崗位,如一尊黑色的雕像,與心愛的諾曼底號一起沉入深淵。
第一次讀《諾曼底號遇難記》,就被哈爾威船長“舍己為人、鎮定自若、堅守崗位”的精神所感動,被哈爾威船長“與船同沉”的悲壯舉動所震撼。于是,二讀,三讀,再讀,反復讀,眼淚在反復的誦讀中盡情流淌,靈魂在反復的誦讀中得到洗禮。
【鏡頭回放及意圖闡述】
鏡頭一:設置“沖突”,牽住孩子的心靈
屏幕出示“諾曼底”號圖片及介紹:“諾曼底”號郵輪,建造于1863年,到1870年,才7歲,它設施先進,是英倫海峽上最漂亮的郵船之一、
師:同學們,這就是“諾曼底”號,這是一艘怎樣的郵輪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段介紹。
生:這是漂亮的郵輪。
生:這是豪華、設施先進的郵輪。
生:這是安全的郵輪。
師:是啊,這是一艘安全、可靠、先進的郵輪,但是1870年3月17日,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這就是──諾曼底號遇難記。
【意圖闡述】
老師們都很注重語文教學的揭題,因此,不同的課,揭題的時機和方式都有所不同。為什么要揭題?除了告訴孩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外,最重要的當屬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激起孩子閱讀的期待。一個成功的揭題,應該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牽住孩子的心。筆者認為,要達成這一目的,“設置認知沖突”應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試想,孩子在教師的引領下,順著常規的思路思考,表達,且不知,原來事情發展的結局與他們想的、說的截然不同,大相徑庭,此時,他們該有多詫異!此時的震撼還有多強烈!
鏡頭二:念準不等于懂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生齊讀課題:諾曼底號遇難nàn記
師:讀得很準,尤其是倒數第二個字,你們為什么讀“遇難nàn”而不念“遇難nán”?
生:“遇難nàn”是指遇到災難,“遇難nán”是指遇到困難,諾曼底號遇到的是災難而不是困難,所以應該讀“遇難nàn”。
師:真好!正因為諾曼底號遇到的是災難,請將課題讀得沉重一些。
【意圖闡述】
在識字教學中,遇到一些多音字,一些難讀的詞,常見教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范讀,孩子則一遍遍賣力地跟讀。雖然,這種“鸚鵡學舌”般的機械朗讀,也能使孩子掌握難點字詞的認讀,但是,我以為這樣的學習不能刻到孩子的骨子里,不能銘在孩子的心坎上。眾所周知,在字詞教學中,如果能將“音”與“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則效果更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積極地感悟與識記。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們不妨多問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字,你為什么這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