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合一·回歸本色──《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例談
【意圖闡述】
很多人都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沒什么不妥,但我更愿意把教師比作建筑師──搭建臺階的建筑師。當然,這樣的建筑師一定善于搭建兩方面的臺階:一是當孩子的學習遭遇尷尬和錯誤時,搭建臺階,讓孩子順階而下,保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二是當孩子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搭建臺階,讓孩子拾階而上,去享受成功的樂趣。此片段中的臺階,當屬第二種。面對文本,孩子都會有初步的感悟,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當需要他們更深層次考量的時候,往往會面露難色,不知所措。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冷場”。面對孩子的冷場,有的教師焦躁不安,反復催問;有的教師,不急不躁,搭建臺階,有效引領,最終令孩子柳暗花明,恍然大悟。孩子們期待“恍然大悟”的快感,只有智者才會帶給他們這樣的快感。誰都知道,后者才是智者。
鏡頭六:情境對話,叩問心靈
課件出示第八自然段:“洛克機械師在哪兒?”“船長叫我嗎?”“機器怎樣?”“停了。”船長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長問道:“還有多少分鐘?”“20分鐘。”“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你的手*·槍在嗎?”“在,船長。”“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這是一段很重要的對話,這段對話里有3個角色,請同學們自由練讀這段簡短而有力的對話,重現當時的情景。(生自由練讀)
師:你們想讀誰的話?(生:船長)(師生合作分角色對讀)(課件呈現嘈雜聲,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對話。)
師:讀得真好!船長,你問大副還有多少分鐘,你是指什么還有多少分鐘?
生:離船完全沉沒還有多長時間。
師:當你知道還有20分鐘的時候,你說夠了,船長,你是說什么夠了?
生:我指的是救出60個人的時間夠了。
師:20分鐘救出60個人,夠了,但前提必須是什么?
生:前提必須是撤離的時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亂作一團。
師:對呀,因此,你下了一個死命令,你下了一個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讀──(生接讀)哪個男人膽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此時,你又感受到了一位怎樣的船長? (舍己為人,有紳士風度)
【意圖闡述】
從某種角度來說,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生與生”、“師與生”、“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中的對話,貴在入情入境。很難想象,游離于情境之外的對話會直指人物的靈魂,會觸動孩子心靈深處最原始本真的情感。在這段對話中,由于教師有效的情境創設,孩子儼然將自己當作了那個英雄船長,仿佛置身于那艘緩緩下沉的諾曼底號,這是有效對話的基礎。隨著教師的引領,船長簡短有力的話語背后蘊含的情感世界漸漸浮出水面,船長那種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開掘。正所謂大雪無痕,水到渠成。
鏡頭七:換一種方式默讀和質疑
師:由于哈爾威船長的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由于哈爾威船長的舍己為人,亂得不可開交得場面變得井然有序,船員和乘客都順利脫險。于是,這場災難中最悲壯的一幕出現了。(課件呈現,師配樂深情朗讀):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面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鎮定自若。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