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合一·回歸本色──《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例談
鏡頭三:多管齊下,追求朗讀增量
師: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話,雖然不長,但是太可怕了,是哪一句?
生:是“海水嘩嘩往里灌,洶涌湍急,勢不可擋!
師:這句話中,最讓你感到可怕的是哪一個字?
生:是“灌”字。
師:“灌”和“流”有什么區(qū)別?
生:“灌”的力量更大。
生:“灌”的流速更急。
生:“灌”破壞力更強。
師:是啊,因此,為了體現(xiàn)災(zāi)難的可怕,讀的時候,一定要把“灌”強調(diào)出來,誰來試試?(生讀)
師:聽老師來讀讀這句話。(師范讀)(生齊讀)
【意圖闡述】
朗讀教學一直是本色語文不可或缺的主題。因此,語文課中,不難見到“書聲瑯瑯”的場面,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但透過“瑯瑯書聲”,還是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過多地運用范讀,引領(lǐng)孩子,致使孩子一味地“鸚鵡學舌”而缺失了自主的感悟;二是教師過于強調(diào)孩子的自主感悟朗讀,對于孩子的朗讀,教師缺乏引領(lǐng)和指導,很難達成增量。讀,是內(nèi)心世界的外顯,如果將“讀”與“悟”割裂開來,讀,必定會因為莫名而蒼白,悟,也會因為孤立而無味。要追求理想的朗讀教學效果,走“以讀促悟,以悟激讀”“讀悟結(jié)合”之路,沒錯。在朗讀訓練中,融合關(guān)鍵字詞的比照和辨析,營造朗讀的情境、落實練讀準備、再合理運用教師范讀,一定會使朗讀訓練增量明顯,效果甚優(yōu)。
鏡頭四:再設(shè)“沖突”,找準“支點”
師:如此可怕的災(zāi)難往往會導致什么后果?(船毀人亡)結(jié)果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誰改變了這一切?(哈爾威船長)
師:正因為哈爾威船長改變了這一切,所以課文的作者雨果給了哈爾威船長一個極高的評價,找到了嗎?大聲地讀出來。
生: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為什么說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論?
師:讓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讀讀描寫哈爾威船長的段落,來解決這個問題。
【意圖闡述】
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靈魂。是否能夠找準文眼,則需要教師的慧眼。找準了文眼,則尋到了教學設(shè)計的支點、立足點和突破口。如果找準了支點、立足點和突破口,教學設(shè)計才會重點突出,開合自如,渾然一體。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結(jié)尾處雨果對船長的評價,就是該文的文眼。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眼,自主質(zhì)疑,輻射全文,嘗試解決,應(yīng)該是自主有效學習的有力體現(xiàn)。
鏡頭五:搭建階梯,感悟品質(zhì)
課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大聲吼道:“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部救出去!”
師:從這一段中,你感受到船長的什么品質(zhì)?(臨危不亂;紳士風度) 還有嗎?(舉手學生甚少)
師:不急。請同學們看看第三自然段。(課件呈現(xiàn):“諾曼底”號上有29名船員,1名女服務(wù)員,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婦女。)
師:這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例舉了很多的數(shù)字。
師:作者把這些數(shù)據(jù)詳實地呈現(xiàn)給我們,想告訴我們什么?請同學讀讀課文的第三和第六段,比較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又感受到船長的什么精神?
生:第三自然段告訴我們,船長一共有61人,可第五自然段中,船長卻說“必須把60人全部救出去!”,我體會到了船長舍己為人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