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再見了,親人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圖片、故事等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以使學生對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教學時,可讓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為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作好鋪墊。
2.教師可以參考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1)抓住“親人”,理解課文。
上課伊始,可從題目入手,請學生談一談對“親人”的理解和認識。然后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為什么要稱為“親人”。細讀課文,進一步思考,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
在引導學生理解“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之時,可讓學生先根據課文說一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如,大娘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不顧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她家里休養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為了救出偵察員老王,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大嫂為了讓志愿軍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陣地去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傷,成了殘疾。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例如,大娘冒著炮火送打糕,大嫂到前沿陣地挖野菜,固然說明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說明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條件是多么艱苦,常?罩亲哟蛘蹋3_B蔬菜也吃不上。再如,大娘為搶救傷員失去了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在救偵察員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講的雖然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的代價,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打敗美國侵略者,志愿軍隨時都有流血犧牲的可能。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付出的代價,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士的親情、真情、深情,而且還能夠體會到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戰斗、流血犧牲的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2)品讀課文,讀出感情。
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于學生的朗讀指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交流匯報進行。要讓學生先談一談哪些段落或語句最令自己感動,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讀一讀令自己感動的段落或語句,講一講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情懷,對用鮮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的難舍難分,也表達了他們對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之情,應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必要的時候,教師可示范朗讀。
(3)研讀課文,體會寫法。
在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體會到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感情后,可設問:想一想課文在表達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把你的發現告訴小組內的同學們,然后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發現”。
學生匯報交流時,能說一點說一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重點是指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前3個自然段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每段都是以請求的語句開頭,以反問的語句結尾,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祈使句、反問句這樣的術語不必給學生講,只需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這些句、段,將祈使句、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這些句式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還可引導學生注意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直接抒情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