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案例與后記
1、識破“騙局”。
2、以“騙”對“騙”:
引導學生研讀藺相如在秦宮里是怎樣以“騙”對“騙”的?可以看出藺相如具有怎樣的品質? 其次,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通過自我閱讀用因果句式回答問題: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用概括性詞語或依照板書說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學生通過朗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所學的知識能靈活運用,尤其是對故事結構進行的重新安排,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得到了升華。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討論前要自學揣摩,寫自學筆記的習慣;課堂上養成學生主動發言、質疑、爭議的習慣;訓練學生能按課文內容的順序,一個問題討論透了,再換一個議題,不顛三倒四的討論習慣等等。發揮學生個體性,讓他們在全班站起來表述自己分析,鉆研課文的成果。
三、積極探索,使學生成為自讀會讀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閱讀目標,提示了閱讀的思路和方法,向學生傳授了“怎樣讀”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技巧,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去獨立閱讀、思考、批注、評點、揣摩、質疑,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讓學生反復讀書,讀過一遍再讀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問題來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經學過的語匯來解決新的學習問題,如:用恰當的詞語(成語)概括文中的三個故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揭示人物的品質,復述故事,再通過表演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語言。該課教學采取了層層“剝筍”,步步推進的方法,通過自讀會讀的朗讀訓練,啟發學生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體會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課文所蘊涵的思想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