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雖然"母親"這一角色時刻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再熟悉不過,但人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梁曉聲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親形象,對于這些優越生活條件下的十一二歲、少不更事的孩子們來說,想走進文本中的母親,去深刻地體會母愛卻不是一件易事。而老師若在一堂課上一味說教,往往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很難使之產生共鳴,受到啟迪。為此,我做了幾種教學設計,卻都不甚滿意。一天在電視中偶然聽到某學校讓學生體驗父母一天的勞動這一新聞時,才茅塞頓開:何不在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和精讀品味相結合的方式,并著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調動學生記憶中對母親的印象,讓學生體驗文本中母親如何勞動的基礎上,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折射出的偉大母愛?
案例描述:
上課伊始,我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板書了"慈母"兩個字,接著,一個問題拋給學生:"看到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么?"頓時,孩子們想象的空間,記憶的大門就打開了。
“我想到了:一位母親在深情地給寶寶喂奶的畫面。”
“我想到了:深夜,一位母親在燈光下為孩子縫補衣褲的情景。”
“我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我想到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該生深情地朗誦。
緊接著,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后,我又讓他們帶著從文中母親身上初步體會到的感受辛苦,深入到課文的字里行間。讓學生找母親辛苦工作的畫面時,學生找到了畫面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我直接問到;"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學生們異口同聲:“震耳欲聾。”在對該詞進行解釋之后,我又追問:“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會有什么感覺?”問題一出,學生那一張張皺著眉頭的臉上早已顯示了答案,“難受死了!”“很煩躁!”……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又多么實在。我趁熱打鐵:“的確,這樣的環境誰都不愿意久留,可母親在這么差的環境下工作,而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只是一天兩天的事嗎?”“不,是長年累月。”“是啊,想到這兒,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此時,學生們的情感大門頓時敞開:“母親實在太辛苦了!”
學生又找出畫面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我直截了當地問:“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母親?”孩子們又一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的印象中,母親應該是精神煥發,紅光滿面的。”“應該擁有一張白皙,有光澤,溢滿青春的臉。”“有一雙炯炯有神、清澈、會說話的眼睛。”……我再次追問:“如今,這些都到哪里去了?”“消失在這沒日沒夜辛苦的工作中。""消失在生活的重擔下了。”
此時,通過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與孩子印象中人物形象的鮮明對比,學生們已情緒高漲,思路開闊,我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想到這兒,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心酸,心痛,一輩子都難忘……"這些字眼兒孩子們脫口而出,然而,這正是他們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