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古城的風土人情
薩噶達瓦節
藏歷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藏歷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語就稱之為“薩噶達瓦”。每年的藏歷這一天,藏族男女身著節日盛裝,按照他們的傳統習俗,成群結隊地匯集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后的龍王譚舉行這圣大的節日,經過長期發展,薩噶達瓦節逐漸演變成為藏族人民春夏游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產豐收的群眾性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有的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有的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歡歌笑語,小憩于湖邊。接著,藏族青年們圍成圓圈,踏地頓節,歡歌而和。現拉薩市 藏戲團及其他文藝團體也來進行文藝演出,為節日助興。
沐浴節
藏歷的七月上旬(2000年9月),是藏族人民具有一種傳統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這時,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藏族沐浴節要進行五六天,節日期間,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農村還是牧區,人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沐浴節是藏族人民民間文化的杰作,它跨越時間長,流播地域廣,直到今天還充滿著勃勃生機和活力,還吸收了大量的娛樂文化,從而使當今的沐浴節,演變成一個集宗教、娛樂、健身、社會教于一體的綜合性社會節日。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雪頓”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的規定,每年的藏歷六月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準外出,以免踏傷小蟲,到藏歷七月一日解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酸奶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節日期間,藏族人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有的還搭起帳篷,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青稞、菜肴等節日食品涌入羅布林卡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賽馬節
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閑暇之余集合、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的“賽馬節”,并且此項活動有著您久的歷史。
“望果”節
“望果”節是藏族人民一年一 度祝農業豐收的節日。“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望果”是譯音,音為繞地頭轉圈,“轉莊稼地”的節日。
“望果”節廣泛流行于西藏農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于它的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