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教學設計
獲救三、課后反思
1、反復研讀教材是關鍵
反復研讀教材,進行正確且深入的文本解讀,是教學的關鍵。如果沒有對文本正確、深入的解讀,那么,諸如教學過程、方法、手段、機智等等都是空中樓閣。在上課之前,我反復讀文本數十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獲,可謂是“每讀每新”。初讀時,覺得這篇課文篇幅長,文章難,離學生的生活遠,學生不易理解,是一塊難啃的 “硬骨頭”;再讀時,漸漸讀出了點味道——18、19自然段深深打動了我,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能夠過上溫暖、幸福的生活,不惜承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再從讀課文拓展到希臘神話和有關普羅米修斯的藝術品,讀的范圍更寬了,對這個英雄有了更立體的了解……就這樣一遍遍的研讀,教材已爛熟于心,這時,確立目標,找準重難點——“抓住重點句段感悟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行為,理解“英雄”的真正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便不是難事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通過讀文,從字里行間體會到普羅米修斯善良、勇敢、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無私的品質,“英雄”的形象便水到渠成地建立起來了。因此,反復研讀教材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正如 古龍 先生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寫道:“武學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環,心中無環,環即是我,我即是環。”那么,教學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在對文本有了正確且深入的解讀后,教師與文本已融為一體,教學方法、手段等不過信手拈來而已。
2、琢磨應更細致一點
在反復研究建材的基礎上,教師要理清一條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預測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理解水平與能力,預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多種可能,反復琢磨,不斷改進。例如,剛開始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按照行文的線索——即“盜火——受難——獲救”來感悟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行為與形象的。但是,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盜火”一部分內容簡單,學生易于理解,而學生最感興趣的、會產生疑惑的可能是“受難”一段,這也是本文的重點與難點,那么是否可以直接切入這一部分呢?在反復研讀文本,不斷調賬思路的基礎上,我將思路定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實際的學習情況來靈活處理:如果他們對“盜火”更感興趣就先學“盜火”,如果對“受難”更感興趣就先學“受難”,但這也無形中對教師駕馭文本的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中,我安排了一處讀寫結合的補白寫話—— “面對種種折磨,被縛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羅米修斯會想些什么”,但在操作中效果不佳,學生的思路未打開,語言也不生動、不豐富。看來,還得思考背后的原因,找到改進的措施。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功夫更過應在課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一生去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