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讀寫訓練課教學設計:開掘課內資源 培養創新精神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預習思考,掃除課文生字新詞等方面的障礙
課前預習,學習生字新詞,熟悉課文內容,思考需要解決的疑難或問題。可以采用有形閱讀的方式,讓學生用紅色“——”畫出好詞佳句,藍色“△”符號標注生字新詞,“?”標注疑難或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獨立識字是高年級學生必備的基本語文能力,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和初讀課文中讓學生熟讀生字新詞和好詞佳句,利用“注意的分配”等心理學知識點撥強調重點難點,還可以采用聽寫競賽的方式鞭策學生課外自學,不必花費太多的課內時間。
(二)默讀朗讀,熟悉內容,復述全文
掌握主要內容,對高年級學生來講并不難,但應與中低年級有所不同,可以明確要求,限時閱讀,讓學生獨立嘗試回憶后,同桌間復述,全班競賽。激勵他們快速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
(三)列出結構提綱,說出結構方式。概括主要內容
復述課文內容后,寫出文章的結構提綱,依照提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以上三個教學環節,重在實現下列目標——通過默讀朗讀,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的獨特和精妙,引導學生積累語匯;欣賞課文插圖,體味“燃松拾穗,走筆為記”等詞的深刻含義,教給學生利用插圖理解文意的技能;思考結構提綱,學習作者結構和剪裁的本領,讀中學寫,以讀促寫。
課文結構提綱如下:
總體介紹(1)
分項刻畫(2~6)
卓爾不群的研讀考察(2)
艱苦危險的長途旅行(3~4)
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5)
準確感人的山水文學(6)
總結概括(?~7)
作為“多事寫人”的文章,課文“總—分一總”的結構非常明晰,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分為四層,采用并列結構,用具體事例生動形象地刻畫徐霞客這一杰出人物。但從結構提綱可以看出,第三部分的“總結概括”具體內容在第6自然段,沒有獨立成段。從這時起,教學便自然過渡到質疑探究方面,即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推敲和修改文章。
(四)大處著手,從結構到語句,品評和修改文章
在體會文章精妙之處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本文的一些瑕疵。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品評、推敲和修改。主要的教學內容如下:
1.結構調整。依據上面的結構提綱,師生討論發現,課文最后一句話是全文的總結語,與第6自然段缺乏緊密聯系,應該將其獨立成段。
2.語段修改。緊接著讓學生運用縮句法,指導學生發現最后一段第一句話中的標點和語法錯誤,并加以修改。修改如下:“徐霞客一生不避艱險,走遍三江五岳,橫跨了中國十六個省份。他的考察記錄,現代地理學家實際勘探后證明非常準確,是一份很有價值的科學文獻。”然后投影出示原文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指讀、體會,發現拗口的地方及時思考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