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教學實錄
師:(接著學生的齊讀后范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課件出示第二幅圖和三四行詩,并指著詩句描述詩意)駿馬呀,什么時候能戴上昂貴的絡腦,在戰場上奔馳殺敵,為國家立下功勞?
師:聽了老師的朗讀和描述,同學們再來讀一讀這兩行詩吧。
(學生自讀并指名讀)
生1:(較好地讀完了兩行詩)
師:田付志同學讀得很好,尤其是“何當”這兩個字,讓老師一聽就感覺到心里很想早一點上戰場,很急切。
生2:(比生1讀的還好,除了讀出了急切之情,還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節奏。)
師:讀得多好!老師不僅聽出了急切之情,還從“快走踏清秋”中似乎聽到了戰馬奔馳的腳步聲。老師很想學習著他們來讀一讀。(再次范讀這兩行)
(學生再次練讀,然后指名讀,分男女讀,齊讀)
師:現在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全詩,大家一定要記住剛才是怎樣練習的。
(學生練讀,指名讀,女生一起讀前兩行,男生接著讀后兩行,再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可以不看書把這首詩讀好嗎?
(全班學生一起誦讀,指名誦讀,小組誦讀,全班再次一起誦讀。)
[課后反思]:
古詩誦讀是鄂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編者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精粹,豐富語言積累,接受美的熏陶與感染。《馬詩》(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在這首詩中,作者以駿馬自喻,抒發若遇知己定當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同時,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患意識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這幾種感情交織在一起,使得這首古詩文字雖少,但蘊含頗深。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邊疆戰場景色:連綿起伏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既是悲涼肅殺的戰場,也是志士報國之地。在悲愴冷峻之中又有些豪情壯志。三四句則是借馬抒情,直述胸臆: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強烈傳出無限期盼之情。這樣的詩,對于一年級學生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年代相隔久遠不說,詩的意思與意境都與學生生活經驗相去甚遠,情感更是難以產生共鳴。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落實古詩的價值呢?
一、讀是根本。相對于現代文的教學,古詩教學對讀的依賴更強,這不僅緣于古詩的韻律特色,更因為古詩語言精練,幾個字往往表達復雜的意思,深刻的道理,須仔細品味才能深究其中蘊味。在一年級,古詩的讀可分為自主讀通讀順和教師指導讀好讀美兩個過程。讀通讀順必須先由學生自己獨立自主讀詩,哪怕花費較多的時間;然后識字,可以采取較多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識字,最后再來讀詩,爭取讀通讀順。這是一個明顯的三部曲。它是學生感受詩意,讀好古詩的前提與基礎。
讀好讀美是在初步感受詩意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幫助下,努力讀出一點詩的韻味,它需要反復的涵詠,并達到熟讀成誦。
二、感受詩意的指導。針對《馬詩》,必須提供一定的直觀形象。“大漠”學生也許還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則很難想象了,所以老師可以出示類似的圖片,幫助學生感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兩句只有靠教師的描述和課堂創設的情景給與學生的一種感覺了,并在反復朗讀中去感受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