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課堂——《望月》(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格中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4.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教學重點: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教學難點: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一、導入1、夜深人靜,我,悄悄地走到江輪甲板上坐下來,月,悄悄地成為夜空的主角,成為夜晚的天使。它將柔柔的月光傾瀉在寬闊的江面上。2、看,(出示月夜圖)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寧靜而優美,望著畫中的月兒在想象中沐浴著它的清輝,讓我們一起輕輕的讀課題!(讀課題:望月)3、現在,讓我們也加入到這賞月的行列中,讀一讀課文的第2自然段。(出示第2小節)二、新授1、生自讀第2自然段引導:如果讀到讓你心動的句子,心動的詞,應該及時畫下來,再細細的品味,或許這些詞句會領著你觸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誰能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讀)過渡: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今晚這江中月,你會用上哪一個詞,并說說理由。(板書;江中月)學生感悟:生1:安詳,月光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生2:迷人,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生3:朦朧,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從這段優美的文字里,我們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迷人的、安詳的,這段動心動情的文字,你去用心讀一讀。(生練讀,推薦讀,評議,齊讀)2、過渡:沐浴在這明月的清輝下,作者今晚是睡不著覺了,我們也流連其中,更把聰明好學的小外甥叫醒了。他坐在我身邊,看著月亮出神呢。請大家讀一讀3—20自然段,說說你眼中的小外甥是怎樣的?生:聰明好學,愛幻想從哪兒看出來的呢?(生:小外甥向我挑戰,對詩;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那你想不想和聰明好學的小外甥一樣呢。(請同學扮演小外甥和老師對詩)出示對詩的部分。3、過渡: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你有沒有感受到?我還沒有感受到,12小節用了省略號,而且是兩個省略號,說明(生:還有很多很多的詩)你還知道哪些?(請同學對自己積累的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引導:是啊,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這就是(生:詩中月)(師板書:詩中月)過渡:月亮,她有時是詩人孤獨惆悵的哀思,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有時又化作一片濃濃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之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有時又變成詩人的童趣,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有時又化作詩人眼里一片美麗的江上夜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在詩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們再次有感情的吟誦這些多情的詩、多情的月!(出示對詩的部分)學生有感情地讀詩。4、過渡:看來,多情的詩人在有月的夜晚個個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有月的詩在人間傳誦呢。月亮給了詩人以靈感,也給了小外甥以靈感,令他產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樣的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21小節。引導:你看得懂這幅畫嗎?(出示月的變化圖)指名學生說。過渡:就是這樣的一幅月亮每個月變化的圖,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指名一個學生讀一讀,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說。理解“不假思索”。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生再讀)追問:你說說,這是什么樣的眼睛?“這是明亮的眼睛……”他是怎樣說這段話的呢?(生:想了一會兒,繪聲繪色。)追問:這里的“繪聲繪色”還能換成什么詞語?(生: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娓娓動聽……)那你娓娓動聽的讀一讀。(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師生扮演甥舅讀這些對話。師:你看,這小外甥眼里的月與“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讓我們感覺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