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鄭和遠航》教學感悟
賈志敏老師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就要求教師要伴著學生學海泛舟,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感悟語言,體驗閱讀的快樂。例如,導讀第二節時(敘述“寶船”的部分),老師可通過語言提示、語言描繪的激發(熟讀課文:你就站在“寶船”旁邊,請你向你的朋友介紹寶船)兒童(不由自主地)將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對象(“寶船”)上。讀中感悟、體驗,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腦屏勾勒出 “具體可感” 的“寶船”——腦中有“寶船”(的形象),眼中有“寶船”(看到寶船的神情),口中有“寶船”(向朋友介紹——讀出自己感悟的寶船)。
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張慶語)。再如,導讀“戰勝兇險”部分時,老師可誘導學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長鄭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對著:“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長鄭和鎮定自若的指揮下,全員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詩人。”(蘇霍姆林斯基語)要讓孩子的心里的詩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須激發他,鼓動他去閱讀,去想象,激活他靈感的源泉。教師要應擁有一雙兒童的眼睛、一顆兒童的心去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夢:用兒童的眼睛觀察,就會獲得與學生心靈的溝通;用兒童的眼睛觀察,就會重溫久違的純真、善良;用兒童的眼睛觀察,就會接納兒童對的寶船傾訴,與浪花的交流……無論是壯觀的寶船、迎風招展的彩旗,還是呼嘯的狂風、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獨特的故事、詩章……
教師伴著學生閱讀教材(文本),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兒童從關注,產生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積極的態度傾向,到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教學活動;兒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學情境的相關對象上(寶船、海上歷險等),兒童“人隨船游,心系船安”。隨著情景境的延續,兒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達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緣文會友”,實現閱讀的交流與升華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應是接受型的同構解讀,而應是批判性的異構解讀。(張慶,《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第11期)教師應積極地鼓動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倡導學生實踐批判性的異構解讀,因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沒有想象,人生只不過是一堆骸骨(貝魯泰斯語)”。
兒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紋,蕩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語)。” 我們的教學實踐必須落實“情感”,將文中之情、課中之情盡可能的,如蜻蜓點水、似微風輕拂的交流、對話……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發展學生從中閱讀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樣,閱讀時,教師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積累,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如:“具體可感” 的“寶船”)和情境(如: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關心作品中的人物(35歲的鄭和以及隨行的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兩萬七千多人)的命運和情感,激發和維系學生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閱讀感受:說一說自己“眼中”的寶船,談一談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議一議“海上歷險”的深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