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課文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
4.能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給課文分段并簡要地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教師板書:“火星——地球”問:你對這兩顆星球有何了解?(教師出示太陽系行星圖,介紹火星與地球)
2、教師板書:“孿生兄弟”,理解含義。隨機了解引號的作用。
3、看題激疑:作者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詞句同桌相互解決。
2、提出問題。
本課中難讀、難理解的詞語較多,如:干涸、隕石、咆哮、孕育、裹挾、渺茫。
3、解決問題。
(1)課文哪里為我們介紹了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用——劃出來。
(2)讀讀、記記兩者的相似之處。
(3)練習:用書上的四個“同樣”和一個“甚至”來介紹一下“她們是孿生姐妹。”
三、理清文章脈絡。
1、過渡引入:由此人們也作出了這樣的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為什么會作出如此推測呢?自由地讀全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
2、交流自然段大意。
3、課文又介紹了幾個方面的內容。簡單分析交流后給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孿生兄弟”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
第三段(6-8)闡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卻不能的原因。
四、憶寫生字,試聽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火星上水的來源與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
2.產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
2、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過渡:這對“孿生兄弟“還有什么相似和差異之處呢?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二、走近火星。
(一)學習第二段。
1、觀看一組火星的圖片,說說感受。
2、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火星上的水從哪里來的?讀讀第三、四自然段,簡要介紹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的推測。
3、出示圖片(彗星襲擊、火山噴發),學生介紹水來源。
4、讓學生讀課文后,說說這樣猜測的依據。
5、小結:即使是猜測,也是要有科學依據的。
(二)學習第三段
1、過渡:火星與地球,同樣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為什么沒能留住呢?讀句子,提問:這一句在這里起什么作用?(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2、讀課文,找答案。
3、交流,點評指導。
4、小結: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命,文章沒有下一個結論,而是留給了我們以巨大的想象探索的空間。如果想知道這一切的話,還需要人類不斷地探索,也許,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三、拓展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對火星,對太空有了更多的興趣,說說,你特別想知道什么?
2、交流。分組(可以把學生分成“火星組”“月亮組”“九大行星組”“太陽組”“銀河組”等),開展網上知識瀏覽后交流。小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每個成員應該瀏覽不同的網頁。
四、指導完成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6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相似處 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