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
(2)班內開展討論后教者歸納說明方法:
a、分類別。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動物三類來介紹。
b、舉例子。植物的克隆就舉了柳樹、馬鈴薯、仙人掌等為例。
3、學習第三段。
(1)各自反復朗讀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是怎樣講“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它誘人的前景”的?
(2)討論后形成下列板書:
a、總說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
b、可以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品質優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瀕危物種,培植人體“配件”。
d、概括克隆技術展示誘人前景。
(3)這一段按“總—分—總”的結構來說明問題,顯得條理清楚。
四、回顧全文,歸納總結。
1、《克隆之謎》重點向我們介紹了什么知識?采用了哪些說明的方法?
(《克隆之謎》重點介紹了關于克隆技術方面的知識,采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等。)
2、你覺得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五、練習。
1、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里,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
2、關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類”,你還了解哪些?
板書:
植物 低等生物 高等動物
分類別
無性繁殖 7 克隆之謎 造福人類 舉例子
下定義
培育 培植 挽救
習作2 修改《拔河》
教學要求:
1、能通過閱讀作文《拔河》及老師的批語,明確作文怎樣做到言之有序,內容具體,重點突出。
2、能參照老師的修改意見,對作文《拔河》加以修改,謄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教會學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利用課外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舉行一次拔河比賽。
教學過程:
一、情境渲染,明確要求:
回憶拔河場面,再現當時情景。
學生就拔河的過程,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作概述。
老師導入:有一位同學也參加了一次拔河比賽,并寫了一篇文章,我們這節課的任務就是來幫助他修改修改。
老師板書課題,揭示本次習作要求。
二、初讀內容,查找缺點。
發練習紙,學生邊朗讀邊找出這篇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聯系自己的拔河體驗,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在班上作匯報。
指導學生讀懂課本上老師的修改意見,比較老師批語和學生匯報之異同,進一步明確修改作文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