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說課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發問:“看到題目,你首先產生那些疑問?”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⑵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詞義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后討論黃山松樹的特點。通過反復朗讀,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中查字典、剖形探義,掌握生字詞。
通過以上環節的學習,讓學生整體上初步感知了畫面和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思路,從而使學生的思路與作者思路相吻合,為深入了解課文打下基礎。
第二課時
圖文結合,以讀為主,品詞析句,積累和運用語言。
這節課可用上節課學生還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和其他重點問題作為學習的切入點,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活力才能被激發,學生的能動作用才能得到發揮,自覺的持久的內驅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讀,初步感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課前演示《黃山風景》的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此時,我們徜徉在黃山中,盡情盡興地欣賞著……課件的演示激起了學生對黃山奇松的濃厚興趣,無需教師更細致更深入地分析、講解,即可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水平,并為學生鋪設好了情緒場,為后續的學習激發深層的興趣和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欲望,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主動學習,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真正落實“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新課標指出:“教學的實質是學生精神的升華,個性的解放,創造性的核裂變。”學生采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自學,張揚個性的閱讀,其收獲是豐富多彩。
⑵圖文對照,研讀體悟
教師如把材料嚼得太細,學生無須咀嚼,就直接把老師所講的吞咽下去,結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學生成了裝學問的容器,而絕不是獨立思考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提供服務。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這一教學難點時,我分別出示了三大名松圖,學生由圖引路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促進學生進一步去讀書、去思考,去對照,去辨別,去認識,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品味。
進行比較朗讀,特別是文中第2自然段寫三大名松動人姿態的語句。通過比較,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把理解和表達結合起來。
⑶學當導游,訓練口語
教導兒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背誦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如果為了背誦而單調機械重復,學生難免興味索然,如果讓學生當導游去介紹,一則口語交際,二則背會課文,三則氣氛熱烈,何樂而不為呢?學生在當導游的同時把書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習了表達,學習了傾聽,學習了評價,促進了發展。
⑷抓住特征,拓展深化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讓學生掌握方法,有利于終身學習。知道課文松樹的寫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讀促寫。讀中學寫,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