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一課,就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過對三大名松的具體描寫和對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表現了黃山奇松的“奇”。
一、以畫想象 進入情境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忽略文本中語言傳達出的信息,看似把課文讀懂了,實則未懂。我通過出示圖組,教師配樂范讀,便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內心產生強大的學習驅動力,使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時,積極探索,尋找答案。輕松的使學生進入了再讀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體驗 激勵想象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文中“飽經風霜”一詞容易被忽視,我時這樣引導的:先時讓學生說“飽經風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著引學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齡,讓學生進一步得到詞語表示時間的長期性,然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經歷了哪些艱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樣的表現,通過巧妙的問題牽引,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飽經風霜”一詞變得立體飽滿。最后學生體會詞語的內涵,指導學生朗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迎客松頑強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機。在教學“送客松”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能培養學生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想象送客松會對游人說些什么呢?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次課按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基本上達成目標,在重難點上沒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詞語理解不夠形象
學生理解某個詞語的意思往往是通過預習環節中查字典得知。對于不理解的詞語只是機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釋寫到書的空白處,并沒有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要是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后再與課文中描寫的詞語進行對照,學生理解會更深刻。如:“盤曲”“天然盆景”這個詞語,對于詞語的體驗好比蜻蜓點水,膚淺不深。
二、環節顛倒
本計劃出示字詞的環節,由于一時緊張,環節顛倒,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再回過頭教學字詞,使得后面亮點的引出受到印象,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就在這。
三、教師個人經驗
作為教齡不算短的我來說上課不難,難就難在心態沒有調整好,給自己的壓力比較大。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課堂的反應靈活,但是處理的機智就有待加強。如:時間還剩的情況下,因對應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來靈活教學。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在執教《黃山奇松》一課時,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而設計的理念是: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感悟 , 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