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寫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寫獨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黃山松使黃山更加秀美。
(一)重點抓住“文眼”的“奇”來作為理解文本內容的切入點,從奇入手。
(二)根據文本的特點,以“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黃山松的奇?”這個問題為統領整篇文章的問題,然后再像剝開竹筍一樣的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層體會奇,奇貫穿始終。
(三)能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黃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如:“姿態優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勁”借助實物理解“遒勁”,體會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體會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頑強。“飽經風霜”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體會迎客松對游人的熱情等等。還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黃山松的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體會黃山松的“奇”。
(四)教學中,我能緊緊圍繞“奇”,抓住“奇”,在黃山松的“奇”上尋找突破口,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方面,我通過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直觀形象的圖片等手段,激發學生品讀感悟,體會黃山松的“奇”。在教學中,我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學習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一、自主閱讀,感悟如魚得水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先生說:“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讀”要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片段一留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學生打開了記憶的倉庫,調動背景知識,促進與文本的聯系,喚醒、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體驗和情感,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對文中的語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學生已從朗讀中體悟到了;又通過朗讀,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體驗。“自主閱讀”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張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學的主動、積極。
二、引導探究,體驗精彩紛呈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越學越聰明,怎樣才能學得聰明起來呢?就要引導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片段二的設計充分利用優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張力空間,將學生置身于文本整體中,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學生對“山頂上、陡崖邊”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所閃耀的迷人光芒,讀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