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容
《松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略讀課文。
主題闡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教學舉隅》中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葉老已經十分精辟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讀與精讀一樣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為此我確立的主題是“如何使略讀課文為習作服務。”
二、說教材分析
《松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說明文,在這組說明性文章”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說明方法,選編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說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并能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我認為教材編者的目的還在于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從而呼喚我們人類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態,激發我們人類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本文側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采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三、說學生分析
根據本班學生平時學習情況,所以我在教學中設計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思路。使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記“馴良、勉強”等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松鼠的習性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比較《鯨》的說明方法,明白異同點,并充分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積累語言。
4、能用較準確、生動的文字對某一種動物的特點進行說明。
四、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松鼠的可愛之處及生活習性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與《鯨》進行比較閱讀,探究兩篇課文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五、說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及教學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輔導及促進作用,另外《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過程。因此這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談話式和課件演示的教學方法來突破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本文是比較淺顯的文章,介紹的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所以本課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老師的啟發、引導為輔。學生以讀為主,以閱讀促進學生思考,通過師生交流、溝通,生生交流、溝通,合作探究,達到共識,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