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德國人與眾不同的種花習慣,懂得“美好的事物應該與大家一起分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 . 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 , 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 , 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 , 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 , 又看到這番情景 , 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 , 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 , 不是純粹描寫景物 , 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 , 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 , 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 , 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 , 又回味無窮 , 頗受教育 .
【背景材料】
由于學生平時對異域風情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布置學生根據課后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課堂實錄】
【片段一】
師:我記得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很喜歡,不知道同學們是不是喜歡。我們來讀一讀。
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大家對第4小節特別感興趣,我們再來讀一讀。
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變。我說的“美麗”指很多東西,其中也包含美麗的花。
生:討論:變化是有的,四五十年過去了,德國都有哪些變化?
師:但教授話鋒一轉,但是-------
過度:讓我們也隨著作者走進異國他鄉去看看那美麗的花兒吧!
【反思】用羅丹的名言導入新課。給學生耳目一心的感覺。在課堂的開頭就把握住學生。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課堂也以這句名言結束,首尾呼應,比較有整體感。
【片段二】
品讀“別人眼中花的美”
大體感知:說一說,別人看到的花是怎樣的?
交流:“走過任何……應接不暇。”
師先讓學生多讀幾次,再指名讀。
師:“邊讀邊想畫面,你會讀得更好!”
學生自由讀后,師再指名讀,學生讀得很好。
師:“讀得真好,你看到了什么?”
生:“……”
生再讀,配樂讀,再指名讀。
看畫面,再讀。
師:“如此奇妙的文字讓我們記在腦子里好嗎?”
學生自己背誦,齊背。
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那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反思】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師課堂用語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兩個詞指導學生讀。“能不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學生讀得很好時老師是這樣評價的:“開得真美”“把花都讀到我心里去了”。全班同學齊讀這一段時第一遍并不好,老師說“同學們心中的花剛才已經開得那么嬌艷了,不要讓它謝了呀”。在這里老師并不對學生強調哪兒應該重讀、哪兒應該停頓等等,只是用幾句簡簡單單的話便讓學生明白了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覺來。
【片段三】
研讀“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