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通用17篇)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
季羨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很容易被誤讀成一種道德說教。
文中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一句,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中國當代的道德語境中,則往往被理解成助人為樂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師據此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覺悟,發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
更可怕的是,還有老師據此得出德國人如何如何偉大、如何如何了不起,瞧,德國人做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比較起來,咱中國人就不行了,這種境界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呢。中國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所以,中國人要向德國人學習,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些小事、這些身邊的事情做起,努力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境界。
這實在是典型的主題先行,一葉障目。
文本細讀,絕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隨心所欲的濫讀、誤讀,細讀之“細”,絕非細碎、細小、細枝末節之“細”。細讀必須基于文本整體,必須從整體的視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整體語境和語義看,其意圖和主旨顯然不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文章的起筆即已開宗明義,“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間歇,季老還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德國留學期間,“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德國人愛花,一如泰國人信佛、中國人愛面子一樣,自是這個民族的獨特風情和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二,文章濃墨重彩地描寫和刻畫了德國人的愛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季老又不厭其詳地強調那樣一種養花方式(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開的)在哥廷根是“家家戶戶”的,花的奇麗景色在“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這種奇麗的異域風情讓季老吃驚,覺得頗耐人尋味。
第三,文章的時間跨度長達四五十年,在結尾處,季老特意點出“美麗并沒有改變”、“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這是對愛花成為德國人的一種習俗、一種文化的最有力的詮釋。難道不是嗎?只有在時間中慢慢沉淀的東西才是這個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第四,文章還在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寫到了一個細節:當季老以“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詢問女房東時,她的表情則是“莞爾一笑”。女房東的莞爾一笑,分明在告訴讀者,這不稀奇,也沒什么,在哥廷根,這樣養花實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們排隊上車、去教堂做禱告那樣自然。沒錯,只有深入到每個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才是活的文化。
這是就文本整體的語境看,再就該單元的整組課文看,將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解讀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也是違背編者初衷和意圖的。
正如該單元的提示語所講:“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既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祖國的錦繡河山、優秀的中華文化,也有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本組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就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也確如編者所言,本組的四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與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亞洲、歐洲、非洲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獨特而吸引人的風情、文化。
無疑,異域風情、異國文化才是解讀和把握本文價值的唯一鑰匙。我以為,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其突出的價值和意義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讀景色的風情密碼
毫無疑問,在哥廷根,“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是一道獨特而奇麗的人文景觀。金老師執教的這一課,則將這道獨特的風景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之中。在這里,風景經歷了一個由形象到意蘊的認識過程。
第一步,執教者以一句“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統領起全文的整體感知。在學生通讀完全文之后,教師有意強調了文章結尾的那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一安排,顯然是對“風景”的顧盼生情。
第二步,緊扣“奇麗”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道風景的奇特和美麗。在這里,“美麗”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賞析之中。風景之“奇”,奇在 “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因此,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奇在“走過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因此,讓人看得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對“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早已習以為常,因此,女房東對中國留學生的詢問也不過是“莞爾一笑”。
第三步,由“奇麗的風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或者說,奇特的民族風情。顯然,風景的背后,是風情、人文的密碼。在哥廷根,為什么會有如此奇麗的景色呢?執教者引領學生在深入細讀“家家戶戶”、“任何一條街”以及女房東的“莞爾一笑”中,感悟到原來“美麗”一詞的涵義,除了上述看到的“風景”之外,還有德國人的美麗習俗在內。
將景色和民族的風情聯結起來加以賞析,這是執教者的明智之舉。
二、風情之后——體悟風情的文化意蘊
其實,就單元主題和文本主旨看,解讀至奇特的民族風情也算是大功成矣。無論如何,讓我們頗為擔心的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在此課中并未出現。
但是,執教者的識見和勇氣并未到此為止。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隨著教師的“先生留學德國時期,德國正處于怎樣的情況?”這一問,一個更為廣闊而深刻的背景逐漸進入學生的解讀視野。
首先,當學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戰時期出現在哥廷根的奇麗景色時,其驚奇、驚訝和驚嘆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們從執教者精心創設的兩次引讀情境中,是不難體會其良苦用心和別具匠心的了:
師:是啊,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確實讓人感到吃驚。一面是饑寒交迫,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一面是炮火連天,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原來,在如此惡劣、如此殘酷的生活背景下,德國人依然如此真切、如此奇特地愛著鮮花,這就不能不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其次,“只砍有記號的樹”一文的拓展,進一步延伸了理解這一奇特風情的背景。我們清楚,拓展是為了反哺,拓展是為了將哥廷根的這一奇麗風景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來理解。這背景,便是德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意蘊。這一點,對執教者來說,是高度清醒、高度自覺的。我們從其中的兩個細節就能窺斑見豹:
生:我覺得他們很善良。
師:為什么說他們“善良”?
生:因為他們只砍有記號的樹。
師:不要忘了,有記號的樹都是些老弱病殘的樹啊。說他們善良的話,那么,這些樹就不該去砍它們了,是吧?其實,這跟善良不善良倒沒有必然的聯系。還有別的看法嗎?
當一個學生將德國人只砍有記號的樹這一行為解讀成“善良”的時候,執教者進行了“歸謬式”的點撥和啟發,但并未直接給出結論。
生:我不得不為德國平民的環保意識感到吃驚,他們雖然處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要把一片綠色留給下一代。正是因為他們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所以經過了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后,德國重新站了起來。
師:其實,真正讓人吃驚的,并不是他們的環保意識。而是你剛才所講的“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老實說,中國人做不到,美國人做不到,和德國緊挨在一起的法國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這是這個民族長期形成的一種習俗、一種性格、一種文化。
當另一個學生已經朦朧意識到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時候,教師則不失時機地加以引領和提升,通過與不同國家的人的比較,最終使學生明白這就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如果說,單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而言,這一奇麗的景色還只不過是一道奇特的異域風情的話,拓展一文的引入和比照,則將風景、風情和德國的民族文化的解讀融為了一體。
的確,只有更多的了解異域風情和異國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我們民族的風情和文化。正如方文山所言:“主觀上的文化差異是客觀上比對出來的,假設世界上只有一種民族、一種語言、一種建筑形式、一種風俗、一種價值觀,那就沒有所謂的文化了。”
也許,此文、此課的意義和價值,恰在這“多元文化”的意識中。
【附:課堂實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堂實錄
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金蓓蕾
一、初識景色的美麗
師: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歲的老人。對,就是(用肢體語言引導學生看課件)季羨林先生,我特別敬佩的一位學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 1935年,季先生就遠赴德國,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學留學,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當先生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已是滿頭銀發。人家問他對德國、對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長地說——(出示)
生:(齊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到底是怎樣的美麗讓先生經歷四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來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們來學習它的節選內容——
生:(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請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請同學來分段讀課文。呂金杭。
生1:(朗讀第一自然段)
師:希文接著讀。
生2:(朗讀第二自然段)
師:對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講臺上的花做引導)這就是花的——
生:(齊讀)脊梁
生2:(重新朗讀第二自然段)
師:瀟寒接著讀。
生3:(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杭杰接著讀。
生4:(朗讀第四自然段)
師: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這樣感嘆——(出示)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二、感悟景色的奇麗
師: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麗”的。
師:(板書:奇麗的景色)“奇”是奇特,“麗”是美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看到了怎樣奇特美麗的景色,讓他一嘆再嘆?快速默讀課文2、3兩段,找到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多讀幾次。
生:(自由讀,畫相關語句)
師:文婕,你讀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課件出示該語段)我們再入情入境地來讀讀這些句子,讀著讀著,又感受到了什么?請邊讀邊做好記號、批注。
生:(自由讀,做記號和批注。)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覺得花很美。它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請你把這種美麗讀出來吧。
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多美的花呀,誰再來讀?
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出示各種鮮花的圖片)看,這樣鮮花匯集成團,各種花兒艷麗奪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稱之為──
生:(齊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誰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女生來讀。
生:(女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誰還有同樣的感受?
生:我從“山陰道上”這里看出很美。山陰道就是山上的小路,兩邊有花,有樹,很舒服。
生:山陰道兩旁應該都是很高很大的樹,濃密的樹蔭就像巨大的傘,把小路包圍住了。
師:是啊,課文中是指街道兩旁——
生:高高的樓房上,臨街的窗戶外邊都種滿了美麗的鮮花,讓人感到美麗舒服。
師:誰來讀這句話?
生:(朗讀)“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出示課件)在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城)西南偏門郊外,與東跨湖橋相接,是通向諸暨楓橋的一條官道。遠山近水、小橋涼亭、田園農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畫。畫中游而身亦入畫,晴日風雨,無不相宜,頗具中國山水畫之神韻。
東晉王獻之有妙句:“云生滿谷,月照長空,潭澗注瀉,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絕壁天懸。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師:從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1:山陰道原來是一條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陰道上移步換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獻之說: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陰道,說明那兒實在太美了。
師:(出示句子)男生一起來讀。
生:(男生齊讀)“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讀了這句話還有其它的感受嗎?
生:我覺得這兒的花很豐富。
師:豐富。豐富除了表現在色彩鮮艷多彩,美麗多姿外,還表現在哪兒?
生:我覺得這兒的花很多。我是從“花的海洋”這個詞看出來的。
師:還有誰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從“應接不暇”這個詞語感受到花很多。
師:誰能夠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豐富讀出來?
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我們來pk一下吧,一二大組先來,三四大組接招。看哪一組讀出花兒更多更美。
生:(兩大組賽讀)
師:大家都讀得很好,把老師帶到了奇麗的哥廷根。給你們一個獎勵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圖片)我帶你們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師:(引背)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
生:(齊背)“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引背)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
生:(齊背)“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
生:(齊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引背)走在街上的時候──
生:(齊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三、體會風情的奇特
師:好一派奇麗的景色啊!可是,為什么會有如此奇麗的景色呢?我們再用心來讀課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讀課文,做批注)
師:我們來交流交流。你們讀出了什么?
生:我從“家家戶戶”讀出了德國人愛花,每個人家里都養花。
師:正是因為人人都這樣,所以——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你還從哪兒讀出來了?
生:文章中說,“花栽窗外,花朝外開”,人人為他人著想,將花最美的一面給別人看。
師:每一朵花上都綻放著一顆真切的愛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就像我們窗臺上的花。(師指向窗臺的花)正因為人人都這樣,所以——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難怪,先生要發出這樣的感慨——(出示)
生:(齊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這樣愛花的真切,愛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驚。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讀)“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師:這么令先生吃驚的奇麗景象,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這笑里包含著什么呢?
生:女房東覺得這沒有什么,本來就是這樣的。
師:是啊,對于他們來說,太平常了,本來就是這樣的,那是哥廷根人長期以來的習慣和風俗啊。(引讀)正是這樣,每一家都是這樣——
生:(齊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原來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變,也包括這樣美好的習俗啊。這樣的人才組成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啊。(板書:奇特的民族)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四、了解異國的文化
師:可是,你們知道嗎?先生留學德國時期,德國正處于怎樣的情況?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
師:是的,正是德國社會激烈動蕩的十年,正經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投降,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圍里!物資奇缺,吃飯和取暖都無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卻為何依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生:因為,愛花是德國人的習俗,德國人愛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這是他們的傳統,他們愛花已經習以為常了,因此不會改變。
師:是啊,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確實讓人感到吃驚。一面是饑寒交迫,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一面是炮火連天,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在二戰時期,德國還發生過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趕緊拿出資料,自己讀讀這個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讀故事《只砍有記號的樹》)
只砍有記號的樹
對普通平民來說,食品短缺就已經是人命關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根本無法挨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
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非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只砍有記號的樹。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規定簡直就是個笑話:國家都快要滅亡了,還要樹干嗎?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全德國竟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人都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極端糟糕的情況下,仍能表現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覺得德國人很認真地遵守紀律,寧可忍受寒冷饑餓,也不愿意違反紀律去砍那些沒有記號的樹。
師:是啊,你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德國人,這就是這個民族的性格:認真,守紀,忠實地服從政府的規定。
生:我覺得他們很善良。
師:為什么說他們“善良”?
生:因為他們只砍有記號的樹。
師:不要忘了,有記號的樹都是些老弱病殘的樹啊。說他們善良的話,那么,這些樹就不該去砍它們了,是吧?其實,這跟善良不善良倒沒有必然的聯系。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不得不為德國平民的環保意識感到吃驚,他們雖然處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要把一片綠色留給下一代。正是因為他們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所以經過了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后,德國重新站了起來。
師:其實,真正讓人吃驚的,并不是他們的環保意識。而是你剛才所講的“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老實說,中國人做不到,美國人做不到,和德國緊挨在一起的法國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這是這個民族長期形成的一種習俗、一種性格、一種文化。就像德國人愛花——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德國,去哥廷根,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這樣奇麗的景色,在中國看不到,在美國看不到,在法國估計也看不到。這就是德國的風情,這就是德國的文化。因為,在那里——
生:(齊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是啊!砍樹,只砍有記號的樹;愛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這篇課文,為我們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打開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們還將感受更多的異域風情、異國文化。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作者細膩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領悟文中淳樸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格特點,結合文意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方法 講授、合作、探究相結合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激趣設疑
導入
師:同學請看大屏幕(顯示幻燈片1),很顯然大屏幕上出現的是(聲音拖長)
生:(花)
師:請你仔細觀察,用生動的詞語來描繪一下這些花。
生:姹紫嫣紅、花團錦簇、五顏六色、絢麗多姿……
師:(追問)那用一個字來形容是怎樣的感受呢?
生:(齊聲回答)美
師: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將這些美麗的花放在哪里?美誰來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來享受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走出國門,到德國去看一下那里的景,他鄉的情(顯示幻燈片2,出示課題)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學習新知 精心品讀
生:反復讀題目
師:從題目中你有了什么疑問?
生:(大聲回答)為什么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好!那就帶著這個疑問走進文章的內容吧!
上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生字詞,也預習了文章,我們已經知道德國人有什么愛好?
生:養花
師: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從中找出一個反復使用的四字成語,并讀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戶戶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
(2)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姹紫嫣紅。
(3)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同學們,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嗎?好!請看大屏幕(出示幻燈片3)
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三句話,看前兩句與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認為最后一次比前兩次多了一個“又”字。
師:又在這里什么時候意思呢?給它找個近義詞。
生:還、依舊、依然、仍然、仍舊……
師:從這個字眼中我們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兩次來到德國,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師:各是什么時間?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師:在不同的時間來到德國會有怎樣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時,曾多次對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伴隨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多么奇麗的景色!
吃驚
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奇麗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麗
師:那我們就跟隨作者先到德國街頭去看看那奇麗的花吧!請一名學生讀第三自然段,找出體現花奇麗的句子。(出示幻燈片4)
生:走在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應接不暇。(出示幻燈片5)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幾句話?(兩句)這兩句話突出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此時指導學生反復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匯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燈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找一位同學伴著音樂來讀這兩句話,你能從視覺、聽覺、嗅覺不同的角度想象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聽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見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個花的世界里,而且聞到了撲鼻的芳香。
師:大家的想像力真豐富,用詞也很生動。那用一個字來形容給你的感覺是(生:美)。
師:下面請同學們置身于這美麗的德國的街頭(顯示幻燈片7),去感受一下。討論下面的問題(顯示幻燈片8)。假如你是一個游子、游客、失敗者、德國養花人你此時會想些什么?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我選擇游子:看到這花引起了我的思鄉之情,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把自己的祖國建設的更美麗。
生:我選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處!像是人間仙境一般。
生:我選失敗者:此時看到美麗的花我的心情變得快樂起來,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氣。
生:我選德國花人:在家里我雖然看不到自己種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許多人種的花,而且我的花還可以讓許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師: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為我看到了花:
師:那是誰種了這樣奇麗的花呢?
生:德國人民
師:那我們就走近這個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處吧!我們先到德國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處。請一名同學讀第二、三自然段讓同學找出相關句子(顯示幻燈片9)。
生: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師相機:顯示幻燈片10)
師:女房東是怎樣來說的?這反應了德國人的種花的共同特點是什么?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生: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 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師相機:顯示幻燈片11)
師:作者由此發出了怎樣的贊嘆?
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師相機:顯示幻燈片12)
師:你怎樣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呢?
生:別人為我做了很多事,給了很多幫助,我也應當對社會負一份責任。
師:今天我們從德國人身上感覺到了他們高貴的品質,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也兩樣是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三、拓展鏈接 深入挖掘
師: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顯示幻燈片13 )。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交往、聯系,討論一下我們身邊有沒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例子。
在學校里:
在家里:
在社會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為我操勞的父母,當他們辛苦時我會為他們捧上一杯熱茶,打好一盆洗腳水。我認為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實際例子。
師:精彩極了你是一個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學校里同學們每天做值日,給了我一個良好的環境,我也要在值日時為同學們制造一個優良的環境,還有交換作文書等事情。
師:同學們都很無私。
生:在社會上,清潔工們每天清除垃圾,將街道打掃干凈,為我們建造了一個優美的環境,我們大家都自覺一點,不亂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覺撿起,這同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做法。
師:讓我們吃驚的不僅是他們種花的獨特,更突出的是他們的這種習慣是不變?我們可以從哪能里看出來?請讀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來到德國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由此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號?
生: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由此作者感情由吃驚上升到什么?
生:對這個民族的敬佩。
師相機板書:敬佩。
四、小結
師:結尾作者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現在讓我們伴隨著這堂課的內容也做一個夢,我們不僅會夢到那美麗的花,還會感受到德國人那高尚的品質!讓我們的夢繼續下去吧!好好學習!讓夢想成真!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美好!
五、(顯示幻燈片14 )。作業: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相信你已經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時也被德國人那高貴的品質吸引了吧!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把你的所想所感表達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吧!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2.抓住關鍵詞句,例如“都”字,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領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教學難點: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于老師非常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上一節語文課。老師呀,如果有外國游客來到我們這兒,想游覽一下的話,同學們有什么景點可以推薦給我呢?(學生可能提到文廟、太陽島等)
聽了同學們的話,游客們一定會對我們花兒濱這座美麗的風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儒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這個文明之邦、禮儀之邦最值得驕傲的。那這節課,讓我們去了解外國風光、異域文化。
板書課題。齊讀,抓住關鍵詞朗讀。質疑?
二、教學新課
1.首先請同學們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愛美花 德國
第二自然段。讀準脊梁一詞,脊是三聲。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嗎?指人的后背。
師:一般我們什么時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師:聯想到我們人體,即使是直立著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須努力向前弓著身子,并且把頭盡量伸拉出去,脊梁才會顯現出來。
師: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注意讀準,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注意斷句,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
第四自然段。讀順即可。
3.同學們,課文又讀了一遍。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他們都將花栽種在窗外給別人看。因此每一條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會德國有了更深的體會。說德國有奇麗的景色,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4.同學們課文讀到這兒,有沒有沒讀懂的地方,或者說哪些你覺得需要讓大家重點理解的語句嗎?
生:我覺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不好理解。
生:文中說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覺得這句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師,我覺得結尾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夢不好理解。
師: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梳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國的風光,一個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體味那奇麗的景色吧!請大家讀讀第三自然段,畫畫描寫景色的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生:老師我畫的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感受到這些花開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師:那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生:老師,我畫的也是這個句子。姹紫嫣紅,可見這里的花色彩艷麗。
師:是呀,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閉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聞到了什么?
生:老師,我看到了許多種花,開得特別茂盛。
師:是呀,都有什么顏色。
生:老師,有紅的,有綠的,有粉色的,有橘黃色的
師:是呀,這么多的顏色,那真是姹紫——嫣紅啊!來,誰愿意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
生讀句子。
師:你仿佛聞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聞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師:一陣清香飄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一陣微風吹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這時候,你看到都有誰來啦!
生:我看到了有許多人停下腳步駐足觀看。
師:他們仿佛在說些什么?
生:他們在說,這些花真美麗啊,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美麗的蝴蝶飛來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可愛的小蜜蜂,也被吸引來了。
師:誰愿意來讀,讓我們感受到花的顏色多。
師:誰愿意來讀,讓我們感受到花的種類多。
師:誰愿意來讀,讓我們感受到養花的人多。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難怪作者說道“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看看這家的窗子前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看看哪家的窗子前也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家家戶戶啊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多么奇麗的景色呀,讓我們齊讀這兩句。讀到這兒,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
生:我感受到花太美了。
師:看來這美麗的景色已經深深印在了你的腦海里了,是嗎?那作者說德國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奇特在哪呢?
師:那作者又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生:“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誰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作者感受到德國人把花都栽在外面,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所以走在街上,才能看到每一家載的花,才能看到更多花!
生:老師,我覺得德國人養花首先想到的是為別人,所以人們看到的才是花的海洋。
師:是呀,剛才同學們談論的焦點都不約而同的聚焦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二者是什么關系呢?誰能夠說得更清楚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因為我為人人,所以才會有人人為我。
師:是呀,每一個人都去為別人考慮。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德國人養花的方式奇特呢,從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一畫。
生:老師,我找到的一句是“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wǎn)爾一笑,說:‘正是這樣!’”可見這位女房東想到的是別人。
生:老師,我找到的是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從一個“都”字,說明每一個德國人養花想到的都是給別人看。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走在大街上,才會有人人為我的感覺。
師:你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抓住了一個都字。這樣,請同學們來找找,文章中有幾處提到了這個都字。
生找句子。
師:從這么多個都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每一個人想到的是別人。
師:同學們說的別人都包括誰?
生:老人
師:還有什么年齡的人?
生……
師:除了德國這個民族的人,還包括……
生:中國人。
生:美國人。
師: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民,對嗎?
師:是呀,所以,每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感受到的是別人的——
生:關心
生:善良
生:友好
生:熱情
師:正是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所以“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正是因為出于這種關心,所以——引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正是因為人人表現出的善良,所以——
師:正是因為這顆美好的心靈,所以——
師:正因為我為人人,所以對于作者這個身在異鄉的中國人,感受到了……關心、善良,友好和熱情。于是作者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境界已經扎根于每一個德國人的心中。于是它成為了一種文化。
師生合作讀——多年以后,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
師: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
生:友好
生:熱情
師: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我不禁發出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我夢到了——
生:夢到了自己的故鄉
生:夢到了故鄉的人
生:還夢到了故鄉的文化。
師:這種文化就由儒家文化,就有那仁愛,禮讓。
三、教學小結:同學們,課文我們就學到這兒了,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機會去德國,去感受那的風土人情,異域文化。但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感受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了嗎?你感受到中華民族這種仁愛、禮讓的文化了嗎?請同學們在課下寫一寫。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風光 善良
異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友愛
文化 熱情
中華 仁愛、禮讓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結合語境理解“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前準備:德國風光課件。
鮮花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質疑問難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寫的文章,請大家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同學們在上一節課已經熟讀了課文,也自學了生字詞,在讀課文時遇到過什么問題嗎?現在可以提出來。要注意,提的問題要經過認真思考,提得有價值。(多媒體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預設探究問題:
(1)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
(3)“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美麗”的東西指得是什么?
(4)“這是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夢”?
二、依據單元目標,提煉中心問題
1、過渡: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既有思維價值,也很有整體性。這些問題中,先研究哪個問題呢?在學習本課之前,我們閱讀了這一組的單元導讀,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什么?
(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從表達上,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2、在剛才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與“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這個主題更為密切?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個問題。)
3、請大家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多媒體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們就先圍繞這個問題來研讀課文,我們在研讀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其他問題。可以嗎?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
2、學生默讀課文自學、教師巡視。
四、披文入境賞“奇麗”。
1、我們首先一起來交流,你們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麗?”請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2、生匯報,師相機點撥:
預設(1)從“家家戶戶“這個詞可以體會出德國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擺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兩家把花擺放在窗前的。可以讓人感受到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麗。
(2)從“任何”這個詞看出那里的每一條街都盛開著鮮花。不是只有一條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戶戶都自主的把花讓別人看。走在那條街道都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花。
(3)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團,一簇連著一簇,都緊緊的簇擁在一起,顏色有各種各樣的,非常鮮艷,特別美麗。
(4)從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麗。
3、同學們理解得真好。下面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讀,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會請你描述一下。
4、師放配樂磁帶,生閉眼想像后談自己想像的畫面,師簡要評析。
5、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想)現在讓我們一起插上翅膀,飛到德國,一起來欣賞這一幅幅奇麗的美景!
(多媒體播放圖片。)
6、漫步在德國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懷抱,沐浴著花的芳香,聆聽著花的私語!此時此刻,你最想說點什么?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們來讀一讀這幅奇麗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學能讓我們聽出他內心深處那種強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帶到那奇麗的異國風光。
8、多么美的異國風光,你能背下來嗎?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誰背下來就可以向老師舉手示意。
9、學生背誦。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剛才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從哪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讓我們接著交流。
2、學生匯報,多媒體出示相關句子,并引導學生分析奇特之處。
(重點出示實物鮮花,幫助學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國人養花,卻偏偏只給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無比,不可思議。讀完這段話,我們和季羨林一樣,也禁不住滿腹狐疑。如果你是一個德國人,你能解開季羨林心中的疑問嗎?
4、創設情境,老師扮演季羨林,手拿鮮花依次采訪不同學生扮演的女房東(歐樸爾太太)、小學生、的士司機。
采訪的主要問題:歐樸爾太太,您為什么把花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
這位德國小朋友,你好,你們家種花嗎?你們是怎么種花的?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種花給別人看?
這位先生,您好,為什么在德國大街上可以看到這么多的花?
5、小結:哦,原來是這樣!只有每個人都把花種給別人看,才能夠在大街上欣賞到無數人種的花。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為我,(師停頓,引導學生答出“我為人人”,并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6、假如每個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給別人看,那么又會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小結:這就是我不為人人,人人也不會為我了 。)
7、從種花這件小事,我們看到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美好的品質。這的確是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為什么說這種境界“耐人尋味”?(多媒體出示句子)
(學生匯報)
8、讀到這,你想到哪些語句?(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生聯系實際談理解)
9、正是因為所有德國人擁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的品質,才創造了一幅奇麗的景色,一個奇特的民族,一個和諧的家園。這一切都讓季先生魂牽夢繞,終生難忘。四五十年后,當作者再度踏上德國這片深愛著的土地時,他又發現了什么呢?
(讀最后一段。)
(學生匯報,多媒體出示句子。)
10、“美麗并沒有改變”,在這里指什么?
(學生匯報)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沒有改變!這種心靈美,和諧美沒有改變!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季先生發出這樣由衷的贊嘆:
(男生深情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時此刻,我們的心里也不由得發出這樣的贊嘆:
(全班深情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總結全文。
附整體板書: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花美、多 人人為我
奇特 自己種花讓別人看 我為人人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4、收集更多的資料,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樹立大語文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欣賞德國奇麗的景色、了解德國奇特的風俗,并有感情地朗讀。
(2)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難點: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前準備:
一、激趣導課
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既有我們引以為榮的中華文明,也有我們不太了解的異域風情。這節課,讓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到德國看一看,相信你一定會有許多感受。
齊讀課題(輕、慢一點)課前板書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1)課文大家預習過了,那詞語肯定難不倒你。出示,指讀: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如入山陰道上
(2)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讀完的同學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作者兩次踏上德國,卻發出了同樣的贊嘆!誰知道?板書: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3)作者為何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吧!
三、探究——奇麗的景色
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用直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四、探究——奇特的民族
1、德國不僅有奇麗的景色,還是個奇特的民族呢?請大家瀏覽課文,看看德國人種花有什么特別之處?
2、集體交流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
(1)學生自由讀句子,找,談德國人種花的特別之處。
①在我們中國,是喜歡花的人,才養花,而他們是——家家戶戶都養花;
②我們喜歡花,把花養在屋子里,而他們是——把花都栽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③我們在屋子里是是可以看著一朵朵爭奇斗艷的花,而他們是——在屋子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
師總結:德國人是每一家,每一戶都養花,而且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
教師小結:
要想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愿望,那就得先做到我為人人;只有我為人人了才會人人為我是嗎?可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并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名異國游子,當他踏上這塊土地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人為我”啊。
因為不管他走到哪里,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在這種環境的熏陶、感染下,他意識到,人人都在為我服務,所以我也要為別人做點什么。再回到我們這里,剛才大家都談了許多身邊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事例,這是很好的基礎!當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我為人人”時,所有的人也就都會感到“人人為我”的美好氛圍。
到那時,我相信不管是誰來到我們的集體,來到我們的城市都會被這種美好的境界感染、改變!也會這樣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所以作者說,這種境界是需要人細細品味的!齊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1~2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有許多美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祖國,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錦繡山河;有遠遠流傳的中華文化。當然,還有許多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國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國(板書)
1.播放錄像:德國風光片
2.談談觀后感受。
3.揭題:德國,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有夢幻般的萊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總之,德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僅風光無限美好,這個民族還有一道十分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打開書本,讀一讀,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讀課文。
(2)交流,補充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再讀課文,質疑批注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完成:
(1)質疑。(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對不理解的內容質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請將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匯報交流
交流批注閱讀后的感想與收獲。(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
1.詞語質疑:文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有: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應接不暇。
2.學生可能會提出的主要問題:
(1)愛花的民族有很多,為什么德國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3)為什么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四、以學定教,品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當學生從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時,教師可相機展示重點句: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請生個別讀。正音:“脊梁”讀作jǐ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國人種花有何特別之處?(從“家家戶戶”一詞可見德國人人愛花;而他們將花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
(3)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愛花如此真切的德國人卻將最美的鮮花給別人欣賞,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看來是如此的平常。你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了?──“莞爾一笑”(輕輕一笑)
2.學習第三自然段。
當學生從第三段中找到相關答案時,教師相機展示重點句: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自由朗讀。
(2)談談讀后的感受。(花多,花美,愛花之真切。)
(3)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課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許許多多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花團錦簇”;課件展示五顏六色鮮花竟相開放的畫面,理解“姹紫嫣紅”。)
(4)有感情朗讀,并背誦。
(5)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當你來到德國,漫步在這花的海洋,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練筆,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適當運用課文語言:
假如我們來到德國,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頗耐人尋味”。
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3.學習第四自然段。
(1)德國人愛花,還有哪些地方與眾不同?
完成小練筆,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適當運用課文的語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國,我發現很多東西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當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終沒有變。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異鄉,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此時,作者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各國人民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可以是,希望祖國人民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國人民也能像德國人民那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舉例談談。
(人永遠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與別人一起構成這樣那樣的關系。一個人總是經常為別人做事,為他人服務,別人也在經常為這個人做事,為這個人服務。在一個家庭里,爸爸工作掙錢,養活全家;媽媽為爸爸洗衣做飯;我們有時也為爸爸媽媽端茶捶背。在社會上,無論從事什么行業,你總是在某一方面,為別人服務,而在許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別人為你服務。)
六、書寫生字,聽寫詞語,運用詞語
1.重點指導“脊”的筆順。上半部的筆順是先兩邊后中間。
2.聽寫的詞語有: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
3.寫幾句話,用上上面的部分詞語。
B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出示一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個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職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歌廷根大學。其中一位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當時他才二十五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三十五年后,當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2.讀課題,質疑問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景色?
4.聯系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交流。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從哪里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么?請讀這一段,好好體味體味。
5.交流指導:“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6.補充材料: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一樣。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一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你覺得女房東是怎么一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么?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8.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說說哥廷根的美麗指什么?
二、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這句話前后半句都指什么?這樣反復寫的目的是為什么?請用肯定的語氣讀一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再讀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體會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看著花語。身處異國他鄉的青年季先生,會有怎樣的感受?
(懷念祖國和故鄉,思念親人)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花之美。
5.僅僅是花美嗎?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6.理解:耐人尋味。這種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
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這一段。
三、前后呼應,三感“美麗”: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
2.當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經留下生活的痕跡和情感的哥廷根,他會想起什么呢?
3.補充閱讀《季羨林先生》一書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從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這樣的情緒,使得季羨林在文中這樣寫道:“多么奇異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5.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四、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1.配樂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2.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7
說課內容:人教版國標教材五年級下冊第25課
一、說教材
這篇優美別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它不同于那些純粹描寫景物風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國求學時的親身經歷,描繪了德國家家戶戶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并用凝煉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最后講述1980年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讀起來既讓人大開眼界,又叫人回味無窮。
縱觀全冊,第八單元是最后一個教學單元,它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訓練重點是“揣摩積累語言、了解異國風情、拓展搜集資料”。而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課文,并且是講讀課文,文本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者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鳴點,形成教學目標:
1、體會文本語言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披文入理,積累語言;
2、感受風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3、搜集資料實踐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單元中剛學習了“利用信息,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教學時間為2課時,教學重點在于揣摩、積累語言,了解德國風土人情;教學難點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課前搜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說學法: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因此,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我關注了四個呼應:一、課堂問題與學生質疑相呼應,注重教學實效和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二、教學內容與學生語言審美相呼應,契合了文本重點和學生的語言積累、情感熏陶;三、拓展練習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呼應,突出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課外延伸、認知世界的個性需求;四、人文熏陶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呼應,順應了教學境界與學生認知世界、形成人生觀的科學途徑。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理念
一、課前預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課前,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請他們自學生字詞(部分重點字詞將結合教學加以指導),把課文讀通順;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可以設置四個小專題“季羨林與德國”、“鮮花勝地——德國”、“德國的風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國歷史和名人”,這樣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無效。
&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課前預習、搜集資料,既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促進了學生對德國、對作者的了解,以及對文本的理解。
二、課堂行動——一詠三嘆,滋養性靈。
1、導入——從民族的經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詩宋詞的誦讀中拉開教學序幕,回顧祖國優秀文化,接著切入互動游戲“我們的鄰國尼泊爾的搖頭與點頭習俗”,當學生了解到尼泊爾人的搖頭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風俗時,就會產生一種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異國風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學習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2、質疑——“主動索取”永遠比“被動接受”得到的東西多。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題目本身就耐人尋味,也會引發學生疑問,歸納板書: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色?自己種的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看?……
& 這個質疑環節的設置,旨在“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因為“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 (美國教育家哈.曼)
3、研讀——“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
首先,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通過教師板書部分生字詞語“脊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在指導生字詞的同時,引導他們運用這些詞語來概括全文:“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們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戶戶的窗臺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讓人應接不暇,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 語文是透著翰墨之香的,這墨香伴著書香滋養著人的性靈。“字是一個人的第二張名片”,把書寫指導與抓住關鍵詞語概括全文相結合,將語文基礎知識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落到實處。
接著,請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桌或小組的交流;(預計到此為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第二課時開課可以先自由或指名讀課文,溫故而知新。)然后自主發言,交流體會。教師相機把握以下要點組織教學:
(1)、叩問“莞爾一笑”的靈魂。
當季羨林為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花方式感到奇怪時,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微微一笑,平靜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樸實不張揚的一笑)從女房東淡淡的、平靜的一笑中,我們看出女房東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愛花的人,而且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淳樸的人生境界像花兒一樣美麗自然。)
啟發:季羨林留學德國是在1935年,當時的舊中國貧窮落后,老百姓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女房東的莞爾一笑,我們還覺得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理解女房東的莞爾一笑,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溫和親切,善于理解他人。理解的笑容最甜,分享的花朵最美。)
(2)、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色。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語言的精彩之處,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任何、家家戶戶”等詞語體會養花的人家之多,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數量和顏色之多、花的顏色之嬌美,結合圖畫、視頻資料的呈現,走進鮮花的意境,領略風景的奇麗;再通過個別朗讀、配樂朗讀把師生帶到花的海洋,帶入美麗的山陰道上;然后拓展想象寫話:“如果你是一位當地的居民,請為我們介紹一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美麗景色呢?”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這是一個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透徹的哲理,我覺得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聯系“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欣賞別人的花”這種奇麗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再回憶發生在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校園里、社區里、家里的事情,談自己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發言,出示校園芒果累累、深圳街頭綠樹紅花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關懷。
& “叩問—欣賞—感悟”三個環節一詠三嘆,層層遞進,緊扣“花美人更美”這一靈魂所在,將重點段落的朗讀與領悟融為一體,把學生領進了鮮花盛開的境界,領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個環節也是語文味兒最濃的環節,既保持明確的教材意識,在對話中把研讀課文引向深入,又避免教師的主導缺席,也避免了學生的主體迷茫。
4、拓展——這將是一個因為學生的演繹而更加精彩的世界
(1、)讓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了解德國還有哪些奇特的風俗。比如: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認為守時是“帝王的禮貌”;喜歡把家安置在郊區小鎮;看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先生要穿禮服等。
(2)、即使是面對國學大師的文章,也可以引導學生質疑,一方面提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如“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文章中還有沒有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嘗試著改一改。如第一自然段要是簡潔一些,也是一種不錯的風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兒是宇宙中最美的東西之一,德國人民更是最愛花的民族之一。
& 超越文本是一種培養創新能力、不跪著讀書的思維方式。有位哲人說過:所謂教育,就是當你學過的知識,在過了很多年的淡忘之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那么,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是對這句話的具體詮釋了。因為語文教學的最終價值不在于知識力,而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的實現,幫助每個人聰明、有意義地活著。
附:
板書設計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線交叉而設計的詞語式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學習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花美人更美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8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今天我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感觸很深,不由得動筆寫下這篇讀書筆記。
課文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人家家戶戶臨窗外都種了花,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后“我”再次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卻依舊如昔。由此,“我”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境界。
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做清潔,雖然有些同學上完一天課很累,但他們仍然將教室打掃的干干凈凈,收拾的整整齊齊.他們就把教室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家一樣,一絲不茍地做著清潔工作.
我們就是應該把我們的祖國當成我們的家,把每一個人當成這個”家”的一員.德國人民正是因為這樣想了,才會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把自己的花種給別人看……我們就是應該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把自已最美好的東西給別人分享,給別人看.
最后,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像德國人民一樣“贈人玫瑰,一手清香”。(程婧然 輔導老師:黃錦琳)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讓我領略到了異國綺麗的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
德國人家家戶戶都養花,中國人也養花,可養花的習慣卻大不相同。德國人把花樣在臨街的地方,讓每一個過路人都看到;中國人卻把花養在家里,自己的花自己看。德國人走在街上,就仿佛進入了花的世界里,滿眼都是鮮花,你欣賞我的花,我欣賞你的花,你為我帶來好心情,我為你送去滿心的愉悅。德國人這種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境界應該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中國人的自私隨處可見,你瞧吧:公交車上搶座位,隨手扔垃圾,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許多人就是這樣,只顧自己的利益,自己好了就行,不管別人。
還是讓我們學習一下德國人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精神吧!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后,使我感受到了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德國人愛花的特點。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都把花種到臨街窗外,讓花朵向外開。大約過了四。五年,作者再次來到了德國,發現德國人愛美之心還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過類似的情景,就像班上創立圖書角,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捐一本書,那你就可一看到幾十本書了。這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體現;如果班上每一個同學都輪流打掃課室,我們一進到教室,就是一塵不染的了。這就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讀了這一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后,德國人給我留下一個懂為人著想,無私地付出這種好印象。他們人與人之間懂得互相幫助,互利互惠這種美好的境界。我還懂得了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會道德,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世界就會更美好。只要“我為人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才可以實現“人人為我”這個美好的愿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后,我感觸頗深。
在德國人人都愛花,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屬于自己的花,她們把花奉獻給了別人,正表現出人人互幫的精神。
當你在德國喲一天灰心,垂頭喪氣時,來到任何一條街道上,抬頭一看啊!這是一個花的海洋,所有的花都向你開放,正是人人為我,我把花擺在窗戶外,讓別人欣賞,而在戶外時,又看別人的花,正是我為人人。每一次我們
有綜合實踐時,做完后我們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擺在桌上,當你看別人的作品時,別人又在欣賞你的作品,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院子里,我們通常會在隔臺上擺滿自家的花,孩子的作品等,人人忙完后走進院子那一刻會放慢腳步來欣賞別人家的獨特風景,而我們也會欣賞別人家的美麗花朵。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就要互幫互助欣賞快樂時,分享友誼,培養情操,正是有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我們的大家庭才如此美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從這篇課文中,我感受到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崇高精神。我覺得德國人他們的鄰里關系很好,不會因為小事而吵架,反而更會為別人著想,他們讓花往外開,讓路人看到漂亮的花,而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雖然這是一個多么小的做法,但卻可以看的出大家是多么為他人著想。
而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就在我們身邊,清潔工阿姨掃完地,地面上干干凈凈,透出一絲絲光澤。但有些同學卻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一點都不尊重清潔工阿姨的勞動成果。我們需要的美麗并不是外表上的美麗,而是需要品德、品質和心靈的美麗,這種美麗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
作者:徐敏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中心小學501班
花,美;心,美;人,美。這就構成了一個德國。不但大街上的花美,人也美,人們那默默奉獻的心靈也美。德國,好一個美麗的國家!
這是我讀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感受。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季老先生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了作者再一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我讀完這篇課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國。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開滿了鮮花,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臺的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花的彩帶,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享受,真香真美。主人們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陽臺,換成一盆盆正在開放的鮮花,許多蝴蝶圍繞著翩翩起舞。那窗臺上的花就仿佛是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風一吹,就向我們頻頻點頭。真是“人在街頭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親自到了德國,肯定會流連忘返。看了樓上,還想看樓下;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盛開的,還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人們自己種的花,卻是要讓別人看得,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的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民看來,卻是那么的平凡。
德國,真是一個美麗的國家!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來到德國,感受這方景色的奇麗和這個民族的奇特。
二、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來到德國,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在文中找出來,一起回答:“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自由讀課文,想一想,畫一畫,在旁邊寫一寫批注。
4、(稍等片刻)一起來欣賞第二自然段。誰愿意為大家美美地讀一遍?
(指名讀文)
(讀后正音:脊梁)
5、交流指導:
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指名回答)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起來讀這幾句話。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可見德國人的確都愛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我想他們養花不僅是為了自己欣賞,也為了讓別人能欣賞。”“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大家共同分享美,多好啊!”)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
“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微笑。)
6、補充材料:
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一樣。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一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你覺得女房東是怎么一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么?
(善良、淳樸。)
小結: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7、帶著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讀讀這段文字。
8、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人的心靈美 。)
三、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這句話前后半句都指什么?
(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這樣反復寫的目的是為什么?請用肯定的語氣讀一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自由讀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讀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致?
(指名答。)
“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兒一團,那兒一簇,都在微風中舒展著嬌嫩的身姿。”
師:說得多好,這正是──花團錦簇
“我仿佛看到紅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嬌艷欲滴,成百上萬只蝴蝶在花叢穿梭著,構成了一座七彩的虹。”
師:多美,這正是──姹紫嫣紅
這么多的花,這么美的花,置身其中,怎不讓我們看的人──(一起說)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呢?
3、誰能讀出花之美?指名讀文。一起美美地讀一遍。
4、僅僅是花美嗎?師讀后3句話。
5、這種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指名答。)
小結: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合上書,我們一起回想一遍這一段的描寫,一邊再次仔細體會這種境界。
引背:
正是這樣,也──,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家家戶戶──,許多窗子──,匯成了──,讓我們看的人──,每一家都是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
能一起背一遍嗎?
四、前后呼應,三感“美麗”
1、填空練習:四五十年過去了,美麗依然(沒有改變),家家戶戶依然(都在養花),迎接我們的主人依然(莞爾一笑),滿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境界依然(頗耐人尋味),那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2、齊讀文章最后兩句話。
五、總結全文,課后練筆
1、總結:
季先生從德國人養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氣和風尚,把養花上升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當“我”為別人奉獻的時候,別人也在為 “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營造并享受生活的美麗。這正應了那句曾流行一時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只將這種愛掛在嘴上,而德國人卻不聲不響地將其發揚光大。這是一種平易而淳厚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彼此奉獻的民族傳統。
板書:
和諧相處,彼此奉獻
2、課后練筆: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課后寫一寫有關事例。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和諧相處,彼此奉獻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0
一.說教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第25課。本課所在單元集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在25課中,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是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親眼所見德國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破耐人尋味,表達了自己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而是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三.說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一)、讀課文,談愛花,抓重點詞句感受景色的奇麗。
德國是愛花的民族,我就“談愛花”入手,讓學生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從而引導學生找出重點描寫德國街頭花奇麗的句子,于是就在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師引導學生找重點詞語體會,寫感受,匯報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有自由讀,比賽讀,評論等形式,讀中加深理解、體會。最后,老師用一組圖片展現德國的奇麗花景,學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點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了解德國奇特的風俗。
學生已經了解景色的奇麗,教師此時讓學生將美景與風俗聯系起來思考,學生自然會想到,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別人的花,這就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頗耐人尋味”一處,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琢磨,去尋找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生在讀、思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這句話的理解,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寫書的意義,激發學生的課外讀書的興趣。
季羨林是當代的文學大師,學生應有所了解。而且他當時寫這本書正趕上開放,應該讓學生了解寫書的意義。
四.說板書
這一課主要寫花的奇麗,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書設計為奇麗——美麗的鮮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1
單元名稱
第三單元(愛的陽光)
授課年級
四年級
學科
語文
主題
7、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課 型
閱讀
課時
1課時
授課日期
2008年10月
教
材
分
析
課文以樸實生動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對于一個國家的認識或者說對一個民族的認識絕不是只言片語就可以講清楚的,但是作者卻巧妙地以每家每戶窗前的鮮花作為獨特視角,讓我們透過一扇扇花團錦簇的窗戶真切地感受到德國人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觸摸到這個民族鮮明的人格特點。作者通過寫德國人愛花、養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外,讓花朵朝外開放,一方面使每一個過路的人都能享受到美麗的鮮花帶來的愉悅,另一方面種花人自己也享受了別人帶給自己的同樣的快樂,展現了人與人之間互利互惠、互相關愛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揭示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
這篇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還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
生
分
析
我班孩子由于條件所限,信息的獲取渠道較少,對于異國風情了解甚少,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應該有很大的興趣,再加上季羨林老先生的文章通俗易懂,課文中又有精彩插圖,所以理解文章內容不是很難。但他們語言比較單調,詞匯量比較貧乏,所以在表達內心感受方面會顯得比較困難。
課標
中對
應的
年段
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
學
目
標
1、學會8個字,認識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第三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領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懂得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從而對作者的感受有所
體會,對作者闡明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學具
準備
1、教學掛圖。
2、學生收集有關季羨林的資料。
3、對德國這個國家有初步的了解。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主要環節
時間
教師行為
期望的學生行為
效果與反思
一、直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
三、品讀感悟。
2分鐘
8分鐘
29分鐘
1、板書: 花 (看到老師黑板上寫上這個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說到德國,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德國人養花與眾不同。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深受感動,寫下一篇精美的短文。
3、題目中有一對反義詞,很有意思,請注意讀好。
4、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隨著季老的介紹去欣賞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學習生字。
2、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后想想,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3、指名分段讀課文。
4、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1、請再讀讀課文,說說德國的街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板書:(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神奇)
2、是的,小鎮不但美得鮮艷,
學生發言。
(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一齊再讀課題。
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用書中的語言來回答。
由反義詞、質疑引入課文學習,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初讀課文,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閱讀課文時,要從整體入手,抓住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展開教學,注重各個部分之間的練習。
主要環節
時間
教師行為
期望的學生行為
效果與反思
而且美得神奇。請大家再讀課文,再一次走進小鎮去看一看吧!
3、課文中的哪一節是描述這幅圖片的?
4、是的,這是一張多么寧靜、多么溫馨的圖片,也許這里的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一個窗臺,這樣的一扇門,就讓我們輕輕地推開這扇門,去認識這里的女主人吧!誰來讀讀第二節你見到了一位怎樣的女主人?
5、 “莞爾一笑”就是——(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這莞爾一笑中含著的意思嗎?
6、教師讀:(1)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自傲地說——
(2)我曾問我的溫柔、無私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
(3)我曾問過熱情、慷慨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
7、是的,同學們,這莞爾一笑中蘊含著這個小鎮的人得怎樣的情懷呀!
8、請再帶著你現在的理解來讀讀課文的這一節吧!
9、孩子們,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鎮上的主人,當你走過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時,你的心里是源于什么感覺呢?(板書:美麗。)
10、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剛從工地回來,你是一位醫生,剛搶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著晚霞,走過這條姹紫嫣紅的街道時,你會產生怎樣的
讀后請學生指出課文的第二節。
指名讀。
學生讀:“正是這樣!”
學生讀:“正是這樣!”
學生讀:“正是這樣!”
學生齊讀。
這種美麗來自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種充實來自于——我為人人,人認為我……
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可以邊讀邊展開想象,也可以轉換角色體驗。第2自然段的教學課緊扣作者看見德國人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而感到“吃驚”這一點,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德國人愛花方式的不解,為后文明白這種做法展現了美好的做人境界作好鋪墊。
主要環節
時間
教師行為
期望的學生行為
效果與反思
四、教師總結。
1分鐘
感受呢?
11、同學們,假如你是一位殘疾人,生活中你面臨著種種困難,此刻你走在這條如花的海洋一樣的街上,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板書:尊重 )
12、請帶著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
13、是的同學們,這個普通的小鎮,用他們奇特的行動,讓我們感受到美所包含著的內涵。這就是一種境界(板書)
14、在四十幾年以后,這位中國的學者,這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這條街上,他是這樣訴說的——
15、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嘆——
16、是的,這是多么神奇的景色,它的神奇就在于——
是的,這是多么神奇的民族,它的神奇就在于——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季老的介紹認識了德國人養花的(奇特),欣賞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品味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讓我們再一次回味德國獨特的風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題——
這種尊重來自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讀: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指名讀課文第四節。
請學生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學生填空并朗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的理解要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同時還要和重點句子的理解相結合,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互利互惠、互相關愛和諧相處是那么美好,感受到作者對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格的贊美之情。
引導學生體會到沒有改變的“美麗”是指什么。
作
業
設
計
一、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 )團( )簇 姹( )嫣( )
( )接( )暇 花( )招( )
( )人( )味 情不( )( )
二、聯系課文,根據句子的意思寫詞語。
1、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 )
2、似乎、好像的意思。 ( )
3、真誠、懇切、真摯。 ( )
4、非常美妙。 ( )
5、風景優美,看不過來。 ( )
6、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 ( )
三、請按原文填空。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 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 別人的花,我為人人,
。我覺得這種 是很
的。
板
書
設
計
7、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2
以跟隨季羨林先生展開“異域風情之旅”的課堂展開形式,貼近作者視角,選擇“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中的“美麗”為切入點,以“尋找美麗──感悟美麗──內化美麗”為貫穿課堂學習活動的線索,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在感情誦讀、角色體驗、情境想象、句式變換、聯系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本課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問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
2、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情感
1、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東西吧!
(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羨林老爺爺他也深有同感,讓我們一起隨著他認識一個愛花的民族吧!
板書:
25花
二、初讀識字,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字音讀準,生詞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2、出示生詞:
讀并釋義。
結合圖片,接力讀課文。
3、這個民族指誰?你從哪里知道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三、自讀自悟,升華情感
1、就讓我們和季爺爺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國對花的獨特的愛!瀏覽課文,季爺爺一共幾次去德國?
2、四五十年前,季爺爺第一次到德國就對德國人的愛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讀出來。
3、德國人是如何愛花真切的呢?哪個自然段描寫了?
4、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國人愛花之情用你的語言記錄下來,并畫出相關的語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嗎?“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國人種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別人,你的體會是?指導感情朗讀。
5、正是這樣,德國人種花都是種給?
板書課題: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讀題。
6、也確實不錯,就讓我們一起走上德國的大街,去欣賞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看課件)一邊看圖一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看到以及看圖的感受。
7、我們的課文是怎樣描寫這樣獨特的風景的?你從第三段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什么?同桌齊讀第三自然段,討論。練習朗讀。
“花團錦簇”是什么樣?老師也了解到“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含義。
8、“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家是怎樣理解的?在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讓大家用“因為……所以……”來說這句話應該怎么說?正是這樣!正因為你的付出,我為人人,所以才會有人人為我的境界!
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能體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讓我們再次體味德國人的愛花的特殊情懷,引讀第三自然段,指導背誦。
四、研習寫法,總結收獲
1、再讓大家回答一次:
你現在是如何理解德國人愛花的真切之情的?
用上“不但……而且……”、“雖然……但是……”來說一說。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引著大家去自己體會文章的情感,其實,這篇課文在表現迷人景色展現德國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許多好的寫作手法,你發現了嗎?瀏覽課文。
⑴好詞,好句用得多。
(如“姹紫嫣紅”、“耐人尋味”、排比句等,學生積累。)
⑵過渡句。
(“愛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這樣,也……”)
說說作用。
3、讀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學生自主總結學習方法。
4、是呀,這堂課我們收獲良多,下節課就讓我們隨著季爺爺再次來到德國,一同去生成我們新的感受、獲得新的收獲好嗎?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查字典理解生詞.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播放德國風光)教師以導游身份介紹德國風光.畫面定格在德國的街道上,揭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學生齊讀課題.
初讀課文,自學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在此基礎上找出作者重游德國時發出的贊嘆.(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自讀收獲.
1)課件出示本課生詞.
a.學生自讀.
b.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并相機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
c.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朗讀有關作者贊嘆德國的句子.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學生主動質疑.
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學習.通過合作讀文,找出描寫德國奇麗景色的語句,并在小組內交流體會.(學生在小組內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德國奇麗景色的語句,教師巡視.)
匯報學習成果:
小組朗讀文中具體描寫德國奇麗景色的語句.(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以使學生讀通句子.)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傾聽并想像文字所創設的美麗意境.
學生交流想像.
在想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配樂朗讀,感悟德國奇麗的景色.
練習背誦.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體會德國奇特的民俗風情.
匯報小組學習成果:
1).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小組選派代表介紹德國人養花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指明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多媒體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出示實物,相機理解"花的脊梁".
學生交流德國人為什么要這樣養花.
學生有感情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相關內容.
a.多媒體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b.教師以記者身份采訪學生,感悟德國奇特的民俗風情.
教師過渡:自己的花能給別人送去屢屢幽芳,走在街上的時候,又能欣賞別人的花.這就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課件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相機理解"耐人尋味".
學生聯系身邊,教室里,學校里發生的事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學生聯系社會中的事例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教師總結:當我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默默的為我們付出,在人與人的相互幫助中,我們享受到了更多的生活樂趣.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劃下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書旁寫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學生交流.相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生齊讀優美的句子.
總結,情感升華.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flash課件《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流程
一、回顧課文,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已經對《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德國,領略異國風采。
2、請同學們回憶作者兩次到德國的感受分別是什么?作者發出了深深地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麗與奇特
1、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
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奇麗
好,我們一起來交流,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麗”
(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3)課件加深理解:看(出示課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色,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請你們用朗讀把老師帶到這美麗的異國風光。你們想不想美美的讀一讀?想讀的同學就站起來讀,能背的同學也可以背誦。
3、感受民族奇特
剛才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從哪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都栽種在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 “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能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4 、理解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德國人給予別人美的同時也得到別人賦予他的美。不只在養花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為別人著想,這已經形成一種美好的品質,進而形成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形成一種可貴的民族精神。
延伸:你還知道德國人的有什么優秀的民族精神?
朗讀:當我們再次讀這段話的時候,你會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
5、寫作知識
作者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
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四、深化主題
學生舉例
聽到你們說的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詩,和大家分享一下。
給 予
如果你給我一條魚
我就讓你看到整個海洋世界
如果你給我一朵花
我就讓你擁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給我一片樹葉
我就讓你看到整片樹林
如果你給我一雙翅膀
我給你一方自由飛翔的天空
如果你給我一滴眼淚
我就讓你得到愛的陽光
讓它溫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讓快樂和幸福永駐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讓我們每個人都綻放成最美的風景
在自己的心里
也在別人的眼里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5
第一課時
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自學生字詞(略)
第二課時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寫的文章,請大家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學生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同學們在上一節課已經熟讀了課文,也自學了生字詞,在讀課文時遇到過什么問題嗎?現在可以提出來。要注意,提的問題要經過認真思考,提得有價值。請大家快速瀏覽一遍課文,然后,提出問題。
(學生瀏覽課文。)
師;誰有問題了?請提出來。
生1:我從“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一句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師:是啊!這個問題提得好。我記住了你的問題。(教師板書:奇麗、奇特。)
生2:第三自然段中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
師:問題提得很有價值,你在讀課文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讀懂。(教師板書: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生3:“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美麗”的東西指得是什么?
師:這個問題,相信只要你自己認真讀書,就能找到答案。(教師板書:美麗)
生4 “這是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夢”?(教師板書:夢)
師:還有問題嗎?好,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既有思維價值,也很有整體性。這些問題中,先研究哪個問題呢?在學習本課之前,我們閱讀了這一組的單元導讀,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什么?
生: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
師:還有嗎?
生:是了解外國風光、異域文化的。
生:從表達上,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師:也就是說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要我們學習運用這樣的表達方法。
師:好,在剛才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與“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這個主題更為密切?
生: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個問題。
師:好,請大家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生讀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咱們就先圍繞這個問題來研讀課文,我們在研讀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其他問題。可以嗎?
生:可以。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好,我們一起來交流,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請你說,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生:我從這句話感受到景色的奇麗“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在窗前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這叫我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顏色也特別鮮艷,非常美麗。
師:教師出示這段文字課件(紅字出示)
師:就這句話,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生:我從“家家戶戶“這個詞讀懂的,德國的所有人他們都是把花擺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兩家把花擺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麗。
師:不錯,你能從一個詞語里讀懂,很會學習,讀書就要這樣注意揣摩它的意思。能說說,你還從哪看出不是一家兩家這樣做的?
生:從“任何”這個詞看出那里的每一條街都盛開著鮮花。不是只有一條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戶戶都自主的把花讓別人看。走在那條街道都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花。
師:你找的很準,談得也很深刻,這樣美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感情沒有讀出來,誰能再讀,讓我們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麗?
生:再讀。
師:好,他讀時什么詞強調了呢?
生:是“任何”
師:還應該強調什么詞?
生:我覺得還應強調“家家戶戶”
師:請同學們再聯系著讀讀。
生:練讀。
師:請你來試試。(生讀)
師:這么美的詞語請大家一起讀讀。(課件打出紅色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生:齊讀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景象?
生:就是花太多了,一簇連著一簇,都緊緊的簇擁在一起,顏色有各種各樣的,非常鮮艷,特別美麗。
生:這種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別向往的,花多得成團,各色鮮花怒放的美麗景象。
師:多美的景色,請大家都來讀讀美麗迷人的景色。
生:練讀。
師:就這一段,你還從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麗?
生:我從這句話“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麗。
師:能否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從這句能讀出那里的花非常奇麗,花多的眼睛都看不過來了。看得我眼花繚亂,我覺得那種境界太美了。我們很喜歡這種境界。
師:從哪個詞語看出花的多
師:從“花的海洋”和“應接不暇”這兩個詞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點綴著。課件(紅字出示:花的海洋 應接不暇)。
生:我給他補充,我從“山陰道”這個詞讀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兩邊高高的茂密的樹,路上被樹木擋著陽光而很陰涼。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有走進樹林才有這樣的意境呢!
師:這位同學在讀書時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體驗。我們從哪里看出來的,要從書上找到依據,具體的詞語或者是哪句話,這些都是比較好的讀書方法。請大家練著讀讀這奇麗的景色。 (學生練讀)
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
生:想
師:好,下面我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請一名同學讀,大家一邊聽一邊看文字,一邊展開想象,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會請你描述一下。
師:學生配樂讀。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都盛開著含苞欲放、千姿百態的鮮花,在向我們招手,行人還不時的駐足觀賞。
生:我仿佛看到了德國人家家家戶戶的窗前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爭芳斗艷,美極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師:想象得太豐富了,談出了你此時自己的真實感受。請接著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聽到了,花兒們竊竊私語,好像在說“我們要感謝我們的主人啊!”
生:我仿佛聞到了,花兒們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師:看(出示課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色,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請你們用朗讀把老師帶到這美麗的異國風光。你們想不想美美的讀一讀?
生:想
師:誰能自己給大家讀一讀,讀書太重要了,一個語文素養高的人,必定是朗讀水平高的人。
生:一名學生讀。
師:讓我們一起美美的讀一讀。
生: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奇麗景色的句子。
師:此時你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會怎樣?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興。
生:我的心情很愉悅,神清氣爽。
生:我的心情比較舒暢。
師:帶上我們此時的感受,再來讀這段話,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讀這一段奇麗景色的句子。
師:多么美的異國風光,你能背下來嗎?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誰背下來就可以向老師舉手示意。
生:學生背誦。
師:剛才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從哪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讓我們接著交流。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外面,不像我們中國人把花養在屋子里。“這讓我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當時的作者很吃驚,很不理解。
師:聽到了沒有,他用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詞語,很“不理解”。他們民族的奇特讓我們也很“不理解”。他們把話樣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歡花呢?
生:不是,他們很喜歡花,家家戶戶都在養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讓別人去觀賞。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
師:養花給別人看,是不是意味著自己不喜歡花呢?
生:不是
師:不是,從哪看出來呢?
生:因為“愛花的民族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師:噢,原來他們也喜歡花,養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們中國人養花與德國人養花有什么不同?
生:我們城市的居民把花養在屋子里。
師:誰家養花舉手。(大多數都舉手)
師:我們養花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家養花的目的是為了美化環境。
生:我家養花的目的是為了凈化空氣。
生:我家養花的目的是為了給家人帶來美的享受。
師:我們養花是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這樣的養花,花朝外開,把最美的花讓別人看,心里很吃驚就不難理解了。就讓我們把這種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讀出吃驚和不理解。
生:自由練習朗讀
師:自己養花卻讓別人看,你說奇特嗎?
生:奇特。
師:還從哪看出這個民族的奇特?
生:我從 “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讀明白了,他們把最美的花讓別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覺到這個民族的奇特。
生:從 “多次”“曾問過”這兩個詞,也能看出作者當時很吃驚,不理解,也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奇特。
師:具體地說說理由。
生:“多次“說明不是一次。他曾經問過女房東,她卻莞爾一笑,我從這里也能看出他們很自豪的。
師:他們認為這都很正常,而作者多次對他們養花之真切感到吃驚,請大家接著往下讀。
生:(學生接著讀第二自然段。)
師:他們這樣做我們也很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因為他們很高尚、無私,為別人著想,把最美的花讓給別人看。
師:你從文中哪里看出他們為別人著想。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這幾句話看出的。
師: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給當時留學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請把你(指課始提到這個問題的同學)剛才提的問題再重復一遍。
生:為什么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你先說說對“耐人尋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師:為什么說這種境界讓人“耐人尋味”呢?
生:他們把花給別人看,這種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尋味。
師:這是他的理解,接著讀。
生:他們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高尚的、無私的精神境界讓我們耐人尋味。
師:能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作者曾問過女房東,這樣養花是為了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德國人養花的與眾不同。再聯系下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這就叫會讀書。談得多深刻啊!我們理解了這個問題,明白了每個人要先為別人奉獻,在為別人奉獻的同時,也能得到很多,這卻實耐人尋味呀!相信大家再來讀,會讀得更好,更“耐人尋味”了。(出示這段文字課件)
生:齊讀句子。
師:現在你明白為什么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生:因為德國人們把美麗奉獻給別人,在奉獻的同時,他們也能得到別人賦予自己的最美的東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總是留給大家。
師:當我們再次讀這段話的時候,你會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
生:我會帶著贊美的心情來讀。
生:我會帶著敬佩之情來讀。
生:我會帶著欣賞的心情來讀。
師:請大家自由的讀這句話。
生:讀
師:你們之所以感受這樣深刻,是因為眾多的德國人無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們的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使我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請大家讀。(課件出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在德國我們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聞到花綻放的清香,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人人為我”的境界。奇麗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先生,所以他說:大家齊讀這句話。
生: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街道上的這種美是誰讓你們享受到的?
生:德國的居民們。
生:德國這個民族讓我們享受到的。
師:你們之所以感受這樣深刻,是因為眾多的德國人無私的境界,深深的打動了我們,他們的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使我們見視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請大家讀。
生讀──—二自然段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讀──—三自然段寫景的部分。
師:我為人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
生再讀──—二自然段
師:人人為我,大家共同創建了這樣如畫的景象。
生再讀──—三自然段寫景的部分。
師: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
生:會的
師:那我們再看看,當季先生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又有了怎樣的感受。剛才誰從這里提出了什么問題。(學生舉手)
師:請你重復一遍。
生:我提的問題是“變化是有的,美麗為什么沒有改變,美麗到底指什么?”
師:現在你能解決了嗎?
生:我從2自然段“家家戶戶都在養花”、3自然段“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還有4自然段“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讀懂了“美麗”指的是德國那奇麗的花。
生:“美麗”指的是那里的環境很美。
師:你還怎樣理解這個美麗,“美麗”還指什么?
生:“美麗”還指德國人的心靈很美。
生:“美麗”還指他們那種無私境界的美,這種奇特的美。
師:談得好,在美麗的花背后,卻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作者說,請大家一起來讀這句話────
生齊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剛才誰在這一段里提出有關“夢”的疑問,現在你怎樣理解這個問題?
生:這夢表達了作者當時在德國留學時,企盼我們的祖國也能有這樣美的境界。
生:這夢寄托著季先生,想讓我們中國人,也擁有這種自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生:他想盡早學習德國的優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國,讓自己的祖國也這樣和諧。
師: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需要同學們讀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師出示作者照片)這就是作者留學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所大學已經孕育了32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哥廷根大學。其中一位就是我們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當時他才25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35年后,當他再次踏上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課下,同學們讀他的《季羨林先生》、《季羨林文集》就會對這句話有更深的了解。
師: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要領悟比較突出的表達方法。這篇課文描寫奇麗景象的句子,寫的既具體又生動,讓我們體驗到了語言描寫帶來的美,大家已經背下來了,請試著默寫,不會的也可以抄寫。
生:默寫或抄寫。
下課。
記實整理:陶冉(根據2006年5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競賽課堂教學記錄整理)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6
【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感受異域風情。
3.、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學習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異域風情。
【學習難點】
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設計思路】
以跟隨季羨林先生展開“異域風情之旅”的課堂展開形式,貼近作者視角,選擇“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一句中的“美麗”為切入點,以“尋找美麗——感悟美麗——內化美麗”為貫穿課堂學習活動的線索,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在感情誦讀、角色體驗、情境想象、句式變換、聯系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學習準備】
搜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學習過程】
一、談話激趣,尋找“美麗”。
1、由課題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季羨林與德國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變。
2、指名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對話,板書“美麗”。
3、激趣。
讓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一起走進德國,去尋找他眼中不變的美麗。
二、品讀文本,感悟“美麗”。
1、閱讀,與文本對話。
生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你覺得美麗的語句。
2、交流,與同桌對話。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讀給同桌聽,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3、品讀,與作者對話。
指名讀句子,匯報體會,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如下:
⑴“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關鍵詞:脊梁
角色遷移體驗:如果你來到德國人的家里,看到這些花的脊梁,會怎樣想?
⑵“走過任何一條街……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關鍵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花的海洋。
創設情境想象:走在德國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關鍵詞:人人我
句式變換對比:只有(人人為我),才能(我為人人)。
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
這兩句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覺得作者從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與美麗對話。
聯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類似體會?請談一談。
延伸閱讀拓展。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斷章》
詩中的“風景”與文中的“花”有什么聯系?
三、情感共鳴,內化“美麗”。
1、再讀對話,情感共鳴。
指名朗讀課文結尾一段,緊扣“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兩句,激發情感共鳴。
2、隨文練筆,內化情感。
作者在結尾寫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夢呢?他會夢到些什么呢?
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了解、對課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經歷,寫一段話。
3、結語。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兒,讓我們綻放成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別人的眼里。
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篇17
【預設目標】
1、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和幾個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進一步體會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
3、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預設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難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預設流程】
課前談話:
1、參觀德國,生說感受。
2、你對德國還有哪些了解?(生交流資料)
一、讀題復習,引出中心句
1、讀課題,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十五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板書)誰來讀讀課題?假如有人問你“誰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該怎么讀?那問你“自己的花是給誰看的呢?”又該怎樣讀?假如同時問這兩個問題,又該怎么讀?
2、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讓我們讀起書來就有著不同的體驗,這樣才有滋有味。讀書應該這樣!分析課文也是如此,這節課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好嗎?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奇麗與奇特
1、出示中心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的景色)齊讀。
2、“奇麗”什么意思?(奇特而美麗)
3、那么,從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景色的美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景色的奇特呢?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畫出相關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體會,有了感受之后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4、好,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
(1) “景色的奇麗”。(你從哪兒感受到景色的美麗?)
預設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a、請班里朗讀最好的同學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聽。
b、你聽出了什么?(花多)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
c、指導朗讀。
d、你們還從哪看出花多?
e、理解 “應接不暇”。
a、(想象說話:他看到了 ,看到了 ,看到了 ……)(哇,這么多的花,讓季羨林先生看了左邊的又想看右邊的,看了樓上的又想看樓下的,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的,看得他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b、誰能把這種應接不暇的無限美景讀出來呢?
f、讀得真好(點紅詞語),讓我們也一起來感受花的多。
g、你還聽出了什么?(花美)你又是從哪兒體會到的?抓住“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這些詞體會景色的美麗。(讀)
a生活中你看到過“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嗎?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b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圖片,加深感受。師解說,指導讀出詞的味道。
c、補充詞語,分享資料。
d、指導朗讀。
h、你還從哪兒體會到花的美?
i、齊讀句子。
(2) “民族的奇特”
① 預設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a 他們把花養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歡花呢?(不是)
b回答問題要有證據,你說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愛花的民族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c、噢,原來他們也喜歡養花,養花可是件修心養性的事情,我們中國人養花與德國人養花有什么不同?(養在屋子里)
d、誰家養花?舉手。(大多數都舉手)
e、你們家養花的目的是什么?
f、自由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g、自己養花卻讓別人看,你說奇特嗎?(奇特)還從哪看出這個民族的奇特?
②預設二:“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理解“花的脊梁”(出示實物,生指)
b、出示句式:在屋內,房東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在街上,人們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c、那么,既然不是德國人不喜歡花那又是為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③預設三:“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a、生交流。
b、文中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給當時留學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點紅)
c、“耐人尋味”的意思是什么? (值得人深思)
d、“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e、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f、小結,齊讀句子。
5、讀得真好,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這種奇特而又美麗的景色是誰讓我們享受到的?(德國的居民們)難怪季羨林先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中心句讀,師板書:奇特的民族)
6、正是因為這個奇特的民族擁有高尚的境界“我為人人”生接讀─—第二自然段重點句,所以才有了“人人為我”的奇麗景色。在德國家家戶戶都是如此,生接讀——每一家……耐人尋味的。
7、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會)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8、感受美麗永恒(劃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1)美麗沒有改變,指什么沒有改變?(景色、心靈、花、境界)
(2)指導讀句子。
(3),幾十年后,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這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思想也沒變,難怪季羨林先生不禁發出了這樣的贊嘆:(出示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4)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夢?(花的夢,思鄉的夢。)常言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季羨林留學德國,他見到的什么景象給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國想得最多的又是什么?他在夢中都做到了什么,請你展開想象寫下來。
(你從花的夢,思鄉的夢想開去,誰能想得更深一點?季老僅僅是思念故鄉嗎?他看到德國景色這樣美,德國人有這樣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對祖國說點什么嗎?)
(5)是呀,這就是季老對祖國的祝福,這就是季老的夢。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最后,讓我們跟隨季先生再次走進德國,配樂朗讀小詩。
四五十年過去了,美麗依然沒有改變:
家家戶戶
依然栽滿鮮花,
迎接我們的女主人
依然莞爾一笑,
滿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境界
依然耐人尋味,
那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讓我們永遠記住德國這奇特的美!
多么奇麗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奇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