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精選5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 篇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由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所寫。作者回憶自己早年留學德國所見的家家戶戶窗前開滿鮮花的情景,并和再次到德國所見進行對比,指出“美麗沒有改變”,抒發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的感慨。讀來如沐春風,于親切平和之中告訴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是啟迪學生智慧,使之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做人的教育的絕好佳作。
其中,讓學生了解德國養花的與眾不同之處,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是教學的重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算采用“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緊扣作者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德國人養花的奇特之處,欣賞德國街頭的美麗景色,從而體會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受到做人的啟迪。
下面是我的教學案例:
一、直接導入
師:同學們,有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先生,他曾在德國留學十多年,對德國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為我們寫了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今天我們就同季老先生一起到德國去看看,看看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民族。請大家一起把課題讀一遍。
二、通讀全文,抓住重點
師:請同學們再把課文通讀一遍,看看在作者的筆下,德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我們用文中作者的話來概括。
生:德國是一個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找得很準。ò鍟浩嫣氐拿褡澹
師: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民族奇特在什么地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他們養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而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
。ò鍟夯ㄔ酝猓ǔ猓
師: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就是花朵的背面。
師:德國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他們不喜歡花呢?
生:不是。
師:你從哪兒看出德國人也喜歡養花呢?
生:愛花的民族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這說明德國人喜歡養花。
生: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也說明德國人喜歡養花。
生:還有,作者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這也說明德國人喜歡養花。
師:大家找得真準。這個“真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切“的意思是真誠懇切。
師:那么說德國人愛花之真切也就充分說明了德國人喜歡養花?梢哉f,他們把養花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師:既然德國人這么喜歡養花,他們也一定非常喜歡看見花開的美麗?蓞s讓花朵都朝外開,在自己家里,卻只能看見花的脊梁,這真是__
生(齊):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我們能不能用關聯詞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呢?
生:因為德國人雖然愛花,家家戶戶養花,但他們把花都栽種在外面,讓花朵都朝外開,自己只能看見花的脊梁,所以說德國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師:歸納得非常準確!
三、層層深入,突破難點
師:這么奇特的民族,這樣養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給別人看的。
師:既然是給別人看的,那么人們走在街上一定能夠欣賞到美麗的風景,是怎樣美麗的風景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這美麗的風景。
生:走在大街上,抬頭往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開滿了鮮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生:許多的花連在一起,就像是花的海洋。
生:走在街上,仿佛走在春天的山路上,兩旁盛開著多姿多彩的鮮花,色彩艷麗,芳香撲鼻。真是讓人陶醉!
。ò鍟夯▓F錦簇,姹紫嫣紅,花海)
師:為什么會有這么迷人的景色呢?我們國家也很愛花,也養花,可我們走在大街上能夠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嗎?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德國人都把花栽在窗子外邊,他們想讓別人欣賞到美麗的鮮花。哪怕自己在家只能看見花的脊梁。
生:德國人有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
師:你抓住了重點。能告訴大家,什么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嗎?
生:就是大家都把花栽種在外面,我走在街上就能夠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同樣的,我也和大家一樣,也把花栽種在外面,讓大家也能看到美麗的景色。盡管我為大家沒能在家欣賞到自己的鮮花,但我在街上卻看到了許多的鮮花。
師:你真棒!這一種境界真是頗耐人尋味的。大家知道這個“頗”是什么意思嗎?
生:“頗”就是“很,十分”。
師:因為德國人養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以他們街上,他們國家的景色才那么奇麗。ò鍟浩纣惖木吧┻@個奇特的民族,創建了這么奇麗的景色!就請我們帶著對美景的欣賞,對美德的贊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四、升華認識,陶冶情操
師:四五十年前的德國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今天的德國仍然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以,我們的季老先生感慨:美麗并沒有改變。這個美麗指得是什么呢?
生:指街上像花海一樣美麗的景色,人們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的心靈。
師:作者今天故地重游,恍若夢中,他做了什么樣的夢呢?請同學們自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作者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
師:而這一切都起源于德國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呢?
生:我為班上的圖書角捐贈圖書,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贝蠹液臀乙粯,都為圖書角捐贈了圖書,就是“我為人人”,我又能看見大家捐贈的圖書,這就是“人人為我”。
生:像我們打掃教室衛生,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笔茄,只要我們都有了這一種思想,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請大家牢牢記。鹤约旱幕ㄊ亲寗e人看的!
附板書: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特的民族:花栽外,花朝外
奇麗的景色: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海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 篇2
。 第 一 課 時 )
老河口市實驗小學 靳杰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照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的意思。
2、在反復朗讀與想象練說中凸現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麗畫面,體會“莞爾一笑”的意味及“脊梁”的涵義,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頗耐人尋味的境界,并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難點:從季先生的感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點句子研讀,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題
1、猜一猜:
提示一、他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對印度梵文有很深的研究。
提示二、他享有“東方學者”的盛譽,當選“感動中國2006年度十大人物”。
提示三、年輕時留學德國十年,后著有留學回憶錄《留德十年》。
對,就是季羨林爺爺。(板書:季羨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也是選自《留德十年》的。
2、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去領略德國那獨有的民族風情吧。ò鍟旱聡
3、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提前板書)----再自由讀---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驚奇?疑問?)
4、今天在學習課文時,我們就用這種抓住關鍵詞深入體會,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用朗讀表現出來的方法進行學習。
二 入境初讀
1 課文寫得非常優美,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一讀,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拿不準的字可以請教同桌,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多讀幾遍。
2 檢查讀文:請學生看大屏幕讀,(課件出示課文二,三兩段,其中以下詞語變為紅色: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應接不暇 脊梁 頗耐人尋味 如入山陰道上)
3 讀了課文,尤其是又聽了二,三段的朗讀,課文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三 品境悟讀
1、過渡:大家在初讀課文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收獲,下面我們將細讀課文,相信學習之后你的收獲會更大。季老先生在三十五年后重返德國感慨萬千。請你默讀全文,迅速在文中找一找,哪一句話寫出了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嘆。
2、交流后板書:奇麗 奇特(同時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抓住兩個感嘆號齊讀,讀出贊美----這句話中哪兩個詞最引起你的注意-----奇麗和奇特是什么意思,你能給它們分別找個近義詞嗎?------為什么作者不用美麗和特別?-----說的不錯,讓我們再讀句子,注意突出這兩個詞。(課件中“奇麗”和“奇特”同時變紅)
3、同學們,作者在德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你想不想看?你瞧,這是課文第三段中的一段景色描寫(出示文字)。
。1)請你讀讀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色,是透過哪個詞語看到的?
。2)重點理解:姹紫嫣紅 花團錦簇
。◣煟┩ㄟ^“團”和“簇”,你仿佛看到了花兒怎樣?
(師)從“姹紫嫣紅”這個詞語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煟ㄔ趯W生找到并談了感受的基礎上,相機出示課件)“瞧,這些花兒都簇擁在一起,這一叢,那一簇,這就叫——花團錦簇。不僅花的品種多,顏色也多,有紅的、有黃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紅?戳俗筮呌窒肟矗ㄓ疫叄,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煟┳咴谶@樣的街上,如同行走在花海中,太美了!誰來讀一讀,把這種美讀出來。(花的圖片配以這段文字)
。3)重點理解“山陰道”
。◣煟合肟瓷疥幍绬?
。ㄉ樱合肟。
。◣煟赫埌蜒劬﹂]上,F在我們來到了哥廷根的一條大街上,兩邊樓房的窗臺上都堆滿了鮮花,一眼望去,全都是花朵,走著走著,看著看著,這一幢幢樓房好像變成了陡峭的山坡,陡峭的山坡上綠葉繁茂,花兒吐芳,一陣微風吹來,你好像聞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緩緩睜開眼睛,說說你看到了一條條怎樣的山陰道?(播放背景音樂)練讀這段話。(花的圖片配以這段文字)
(4)重點理解“任何”
。◣煟┠阏媪瞬黄穑瑳]想到這個看似普通的詞卻引起了你的注意。
。ㄉ浩吩u“任何”一詞去掉與否的感覺。
。◣煟┳哌^這條窄窄的街,(生)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煟┳哌^寬闊的那條街,(生)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煟┳哌^任何一條街,(生)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5)切己體悟
師:此時此刻,走在這樣的街上,如果你是一位疲憊的游客,你的心情會怎樣?
如果你是留學在外的季先生,心情又會怎樣?
(師):真是“人在街上走,如在畫中游!睅е@種享受的愜意讀讀這詩一樣的文字。(課件出示)
走過任何一條街,
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
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
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
讓我們看的人
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讓我們將它記在心里!試著自己背一背。讓我們把老師們也帶入這美麗的異國風光,好嗎?(齊背)
。6)體會“奇特的民族”
(師)為什么說德國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呢?請同學們讀讀第二自然段,劃出能說明“奇特”的詞句。
。◣煟┳プ∪齻“都”來感受奇特。引導學生讀讀奇特。(相機理解:脊梁)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煟┦茄,自己的話怎么是讓別人看的?作者曾經也有疑問。(出示對話)學生自讀后理解“莞爾一笑”,并談談從這一笑一答中看出了什么。(一種習慣,一種自然)
。◣煟┳髡咭搀w會到了:正是這樣,確實如此。(完成填空練習)作者認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頗”是什么意思?讓我們用自己的朗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朗讀指導)
。◣煟┑聡藧刍,有了花兒的街道成了一道奇麗的風景。但世上美好的景物,源自美好的心靈。德國人就是這樣默默地行動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多么崇高的境界。難怪季老先生發出這樣的贊嘆: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 總結提升
同學們,如果現在讓你再來讀課題,你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呢?(贊美、敬佩)
師:讓我們想著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奇麗景色讀——
師:讓我們想著德國人那份真切的愛花之情讀——
師:讓我們想著德國人那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讀----
師:這節課上,同學們抓住關鍵詞語想象畫面,深入體會,并用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現出來,真了不起!
五 作業設計
1 假如你想對德國有進一步的了解,你可以去借閱《德國印象》一書。
2 假如你也被德國這奇麗的景色所吸引,你可以以《花的國度》,《奇特的民族》為題寫寫讀后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 篇3
一、教學背景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短文。文章中作者首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后講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教材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本課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提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教學重點,力求做到以生為本,以讀為主,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習慣,提升閱讀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間真情、學會做人,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朗讀感悟 理解欣賞
1、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出贊嘆的相關句子。
2、學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讀二遍。(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教師讓學生只需瀏覽,便很快找出總寫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圍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進行閱讀感悟。]
3、默讀課文,找到描寫作者在德國看到奇麗景色的句子劃出來,讀一讀,簡單寫出自己的體會。(指名回答)
4、指導品讀第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語句。
。1)根據回答,燈片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學生自由讀讀這些句子,看看體會了什么?(學生自由讀。)
。3)匯報交流:你體會了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讀出你的感受。
。4)學生邊回答教師點擊詞語。同時理解“應接不暇”這個詞。
。5)繼續匯報:還有誰從哪里讀出了什么?讀出你的感受。
。6)課件出示花的圖片,理解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7)積累詞語:看著這畫面你還能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一下。
(預設:競相開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五彩斑斕、繁花似錦、鮮花怒放、千姿百態、婀娜多姿、花的王國、花的世界……)
。8)有感情(讀出欣賞和贊美之情)地讀好這兩句話。(男女讀后齊讀)
。9)欣賞一組美麗的圖片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10)配樂師范讀,指名學生讀后齊讀(“走過任何……應接不暇!保
。11)指導學生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抓住重點語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并運用燈片為學生展示一組街頭五彩斑斕的美麗圖片,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德國街頭景色的奇麗。同時培養了語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對異國風情的感受,還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使學生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5、品讀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討論:德國人種花有什么奇特之處?你從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燈片出示句子“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敝该x讀。
(3)交流匯報:你讀出了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
(4)說說花的“脊梁”是哪兒?這樣養花是給自己看的嗎?給誰看的?
。5)小結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句。
[設計意圖: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德國人種花的奇特之處,也是緊緊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的,同時注重指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
6、討論:從他們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書上的話這就叫什么?
。ɑ卮鸷蟀鍟喝巳藶槲 我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8、說說我們身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例子。
9、教師激qing小結。
10、回扣課題。(指著課題)“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正是這一美好境界的體現。再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感悟德國人種花的奇特之處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中心。讓學生通過介紹身邊的例子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ǘ┥A情感 交流拓展
1、教師引入:作者季羨林先生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了十年,而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2、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燈片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睂W生理解。
4、出示填空題,學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來到德國故地重游。我發現很多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終沒有改變。
5、學生交流后教師小結。
6、升華情感:這是作者漫步異鄉,置身花海發出的由衷的贊嘆。我們學習了課文,你的心中又涌動著怎樣的話語呢?
7、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小結。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边@個重點句子,讓學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的德國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又有什么沒有改變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了“言盡而意未盡”的教學效果。德國人這種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格將影響到我們每個人。]
。ㄈ┳鳂I超市 課外延伸(任選一題完成)
1、愛好閱讀的你,課外去閱讀《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作品。
2、愛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國風光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進一步去領略異國的風情。
3、愛好寫作的你,建議寫一篇讀后感,可以用“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美妙的街頭風景、美麗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國”等為題。
[設計意圖:“作業小超市”這種作業設計體現了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選擇。]
附: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三、教學后的思考
這篇課文我在不同的班級試教過多次,每試教一次,都有不同收獲和思考。我認為要上好這一課,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注重課前資料的搜集。首先是課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途徑查閱有關德國的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要對德國風情民俗有個初步的感受,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這樣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師在課前也必須廣泛地查找有關德國風情民俗和作者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篩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的資料,如從網上下載的視頻《德國風光》、反映德國人家家戶戶把花種在窗臺上的圖片等資料制做成課件,上課時恰到好處地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要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我們知道,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對五年級學生來說雖不是教學重點,但也不能忽視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的指導。對易讀錯的字連同詞語,如“脊梁”的“脊”、“莞爾一笑”的“莞”、“應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燈片出示后讓學生反復認讀準確;對易寫錯的字,如“脊”、“嫣”等,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書空。特別是對詞語的教學,更是要根據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如,教學“脊梁”一詞,可先讓學生說出詞典上的注釋,再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學“莞爾一笑”時,可讓女同學做“莞爾一笑”的動作,從而讓學生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 “輕輕一笑”(多指女性);而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的理解可用燈片出示鮮花盛開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去感受,然后讓學生通過換詞來幫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時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強朗讀感悟的指導!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睋Q言之,就是要通過學生的朗讀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感,進行人文熏陶!坝懈星榈乩首x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了解德國的風景和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品讀,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真正調動學生的朗讀激qing,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比如,在教學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時,當學生找出了重點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后,可用燈片出示這幾個句子,采取以下環節進行朗讀指導訓練:(1)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看看讀出了什么?(2)學生匯報交流讀出的感受;(3)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任何、家家戶戶、都、花的海洋、應接不暇、花團錦簇”讓學生體會讀;(4)指名學生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個句子;(5)讓學生欣賞一組奇麗的風光圖片后再配樂朗讀;(6)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這樣幾個來回,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對異國風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讀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華,使課堂達到高潮,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同時,達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目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德國人與眾不同的種花習慣,懂得“美好的事物應該與大家一起分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 . 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 , 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 , 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 , 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 , 又看到這番情景 , 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 , 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 , 不是純粹描寫景物 , 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 , 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 , 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 , 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 , 又回味無窮 , 頗受教育 .
【背景材料】
由于學生平時對異域風情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布置學生根據課后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課堂實錄】
【片段一】
師:我記得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很喜歡,不知道同學們是不是喜歡。我們來讀一讀。
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大家對第4小節特別感興趣,我們再來讀一讀。
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變。我說的“美麗”指很多東西,其中也包含美麗的花。
生:討論:變化是有的,四五十年過去了,德國都有哪些變化?
師:但教授話鋒一轉,但是-------
過度:讓我們也隨著作者走進異國他鄉去看看那美麗的花兒吧!
【反思】用羅丹的名言導入新課。給學生耳目一心的感覺。在課堂的開頭就把握住學生。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課堂也以這句名言結束,首尾呼應,比較有整體感。
【片段二】
品讀“別人眼中花的美”
大體感知:說一說,別人看到的花是怎樣的?
交流:“走過任何……應接不暇!
師先讓學生多讀幾次,再指名讀。
師:“邊讀邊想畫面,你會讀得更好!”
學生自由讀后,師再指名讀,學生讀得很好。
師:“讀得真好,你看到了什么?”
生:“……”
生再讀,配樂讀,再指名讀。
看畫面,再讀。
師:“如此奇妙的文字讓我們記在腦子里好嗎?”
學生自己背誦,齊背。
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那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反思】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師課堂用語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兩個詞指導學生讀!澳懿荒馨堰@種美讀出來”,學生讀得很好時老師是這樣評價的:“開得真美”“把花都讀到我心里去了”。全班同學齊讀這一段時第一遍并不好,老師說“同學們心中的花剛才已經開得那么嬌艷了,不要讓它謝了呀”。在這里老師并不對學生強調哪兒應該重讀、哪兒應該停頓等等,只是用幾句簡簡單單的話便讓學生明白了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覺來。
【片段三】
研讀“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
生:花的脊梁
1、 師:“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2、創設情境,感悟作者和房東的對話
3、抓住一個寫神態的詞
4、“莞爾一笑”怎么笑?笑一笑
5、讀句子
師:“正是這樣,正是怎樣呢?”
引讀,生讀:“走過……應接不暇。”
“每一家……別人的花。”
師:“面對這樣的景象,季爺爺有什么感慨呢?找到句子,寫上自己的批注!
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人人都將自己的花給別人看,那看到的是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香滿圓!
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我想到一句名言——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一份快樂給別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
齊讀這兩句。
生:“走過任何一條街……應接不暇。”
生:“我說美麗的不僅是花,德國人的心靈更美。”
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師:“你們的感受很深,難怪四五年后回德國……”
【反思】目標意識得到充分體現。尤其是情感目標,得到最佳體現。教師通過對課文的賞讀、品讀、閱讀讓學生深深感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愛花是美德,通過對片段的高度概括,美感人生,情感熏陶,人格升華。看主題賞讀片斷,使學生對文本加深了感知、理解、充分感受到文本體現的價值目標,達到了課堂教學育人的目標。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完美,不僅是花美、人美,而且感受到心靈的美,內在的美,實現了從學生內在到外在的人格的內化、美化。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德國人就喜歡養花,而且家家戶戶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你們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嗎?原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文中有許多新的詞語,不知大家在預習的時候解決了沒有?
課件:莞爾一笑 脊梁 應接不暇自顧不暇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3、指名讀,糾正字音。齊讀。
4、那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說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呢?
三、精讀全文,交流感受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鋼筆畫出有關的句子。
2、學生匯報:
。1) 隨機出示相關的重點句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學生讀——教師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生:仿佛看到了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師: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W生練讀,指名讀,評價)
。2)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兩句的確耐人尋味,意味深長,默讀一下2、3自然段,結合上下文,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吧!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段: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聯系生活中還有哪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學生舉例:班級圖書角、輪流打掃衛生……)
教師課件演示:叢飛事例
學生談感受
。3)走在德國,滿眼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正是這奇特的民族,才有這奇麗的景色,才能做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四、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 2、推薦書目《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