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園子》聽課記錄及評課稿
t:你看,他的爸爸媽媽是民主的,你的爸爸媽媽不民主。
t:作者因為有祖父。所以開頭這句話是這樣寫的。讀一讀。
s:呼蘭河小城里住了我的祖父……。
t:你發現作者寫得很特別嗎?呼蘭河小城里就住著他的祖父。
s:還住他的父母。
t:我想問一個問題,是不是就住著他的祖父?有沒有親戚?——有啊,他的姑媽住在這樣。
s:——可能是因為有大園子(笑)。
s:因為主要描寫的是我和祖父。
s:主角是我的祖父。
s:祖父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s:祖父非常疼愛我的,又引出下文。
s:祖父對作者非常疼愛,開頭就想突出祖父。
t:在我眼里只有祖父。因為他給他幸福的童年。作者蕭紅,從小父親不喜歡她,媽媽去世了,后媽更不喜歡她。再讀。
t:這里寫出了祖父的愛。
t:所以課題寫《我和祖父的園子》。
t:如果你一天,兩天,如果一直在園子里,會有什么感受。別回答,先去看看《呼蘭河傳》,看完后,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文章是要用一倍子讀了。
【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閱讀經典,從新的角度審視“我”的園子,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去挖掘。】
t:我們一起跟著音樂讀一讀第13自然段,再次感受下蕭紅筆下珍藏的園子。
s:生隨音樂齊讀。
t:蕭紅的園子里充滿了愛,有愛的天地真好,在你們的童年里有這樣的天地嗎?
師生漫談童年趣事。
【評:利用多媒體教學,將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美好動聽的背景音樂中富有感情地朗讀,再次以自己的朗讀表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評課:前幾天,我有幸聽到了一節與眾不同的課——魏星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聽到,聽說是一篇新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作品,寫得至真至純。短文以“愛”為核心,讓“趣和樂”貫穿在祖父的園子里,祖父的園子是“我”童年幸福、快樂的家園,是“我”成長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鄉。
魏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有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問題情境的巧妙設置,善于以問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蕭紅對“園子”的懷念之“情”,對祖父的敬愛、想念之“情”,祖父對“我”的關愛之情。魏老師緊緊抓住這條情感線索,通過一個個連貫的問題,通過學生們的回答,這些情感漸漸清晰為同學們所理解,所感動。魏老師善于提問,而且邏輯性極強,看似“離題”,卻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個問題出現,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問題只是鋪墊,沒有上一個問題的巧妙的鋪墊,課堂教學就會停滯受阻,情感無法進一步升華,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準確巧妙的問題情境設置能大大推進教學的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者提問的時候,善于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適當幫助引導學生去說去總結。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去提不同難度的問題,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其次,魏老師善于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適時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訓練。學生通過讀書,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詞語或句式進行反復的品位、以達到不斷積累和最終的運用。在魏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又從10個“就”字上理解,對課文的認識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獲。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語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過讀的訓練,魏老師這節課至始至終地重視和落實了這一點。同時,魏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很到位,也很獨特,對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抓得很準。只有教師讀懂了文本,讀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所說的那樣“我們自己的文本需要我們自己解讀。”,我們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一定作好充分的準備,該注意的語言文字訓練點要預設明確的練習點,訓練方式、方法,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有備無患,訓練到位扎實。總之,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讓語文學科姓“語”,引導孩子在文本的解讀中,達到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文學性的互融互進,憑借豐富動人的語言文字敲擊孩子們的心靈,讓語文的“語言”的魅力打動孩子們的心。而魏老師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輔助他的教學過程,很多需要學生朗讀的部分,他用幻燈片展出來,學生以直觀的印象,這樣就節省了課堂上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