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泊船瓜洲)
第一板塊——讀、背(目標1、2,10分鐘) 一、導入新課,整體把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新詩──《泊船瓜洲》,通過預習大家知道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北宋詩人王安石)對他有什么了解?(生說教師補充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人。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年輕時,中進士。在寫詩時,他的詩善于將自己的感情融入詩句,情真意切。(ppt出示) 二、初讀古詩,把握主旨 1、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怎樣一首詩呢?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詩,互相正音: 注:“間”應讀“jiàn”。 3、正音后齊讀全詩,詩中你感覺詩人想表達自己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思鄉)帶著這樣的情感再讀古詩并試著背誦。 1、了解王安石的簡介。 2、自讀、互讀古詩并正音。 3、帶著思鄉的情感去朗誦、背誦古詩。 第二板塊——初步構建畫面、意境,感受詩人之心。(目標3、4,25分鐘) 三、小組學習,理解詩意 (在學生交流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并作必要的講解。) 師: 哪一小組讀懂了哪句? 生舉手回答。 教師相機指點: 1、學生交流一、二句:(ppt出示一二句) (1) 找出地名,(點擊出示:京口、瓜洲、鐘山)搞清三者位置。 并出示在預習時畫的地圖,說說這三者的位置關系。京口和瓜洲一個在長江的南岸,一個在長江的北岸,被一條長江間隔開了(離得很近) 師:從哪些詞語看出離的很近? 生:“數:幾”;“只:說明離家近。” 師:離得近怎么會產生思鄉之情? 生:、 師引導,江南、江北的空間距離以及心理距離的遙遠,產生了思鄉之情。另還為了讓學生理解空間、心里的距離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和陜西的榆林雖然距離不遠但是總是覺得遠離家鄉等等的示例來說明) (2) 指導朗讀一、二句。 2、交流三、四句:(ppt出示三四句) (1) 提示“綠”字的解釋(吹綠、染綠)。 (2)從“又”字你能知道什么,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年復一年江南會出現“綠“但是我呢?會又回到家鄉嗎?) 品味“綠”字,咬文嚼字 (3)綠還可以換成什么字?為什么綠好?好在哪里? 老師適當點撥學生體會“綠”字的妙用: (1) 春風給江南帶來了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2) “綠”字還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 (3) “綠”字和“還”字還有內在的聯系,明媚的春色更引發了詩人想回家的念頭。 …… 師小結: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注意遣詞用句。 (4) 在第4句的解釋時,引導學生嘗試加上語氣詞“啊”,把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表達出來。(是感嘆句而不是反問句) (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家呢?) 明月照著回家的路卻不能回,這樣更加使得作者想念自己的家鄉。 3、那么,在這月明之夜,詩人站在船頭眺望著家鄉的方向,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我們閉上眼睛邊聽聽音樂,邊想一想,(指名說) (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引生入境: 月明之夜,晚風徐徐,詩人走出船艙站在岸上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離自己的家是這么的近。春天,詩人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來:家鄉的青山……綠水……田野……江岸……詩人望著圓圓的明月,眺望著家鄉的方向,不禁想…… 4、如果你是詩人,你在想些什么?(指名說) 5、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全班交流) 6、帶著你的理解再讀、再背古詩。 1、小組學習古詩的理解以及翻譯。 2、在老師的引導下去了解作者的情感。 3、通過讀去理解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