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學案例及反思
在執教《只揀兒童多處行》分為三大板塊:“兒童多處在哪兒?”“作者為什么只揀兒童多處行?”在與學生探究完這兩個問題后,轉入最后一大環節“走近冰心”——
師:同學們,冰心奶奶寫這篇《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已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了,但我們分明感受得到她的胸膛里依舊跳動著一顆真誠熾熱的童心。冰心奶奶年輕的時候,旅居海外,寫過《寄小讀者》的一系列通訊,下面這段選自其中的“通訊十”,讀讀這段話,你們發現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
“請小朋友們和我同聲贊美!只有普天下的母親的愛,或隱或顯,或出或沒,不論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靈的度量來推測;我的母親對于我,你的母親對于你,她的和他的母親對于她和他;她們的愛是一般長闊高深,分毫都不差減。我敢說,也敢信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敢來駁我這句話。當我發覺了這神圣的秘密的時候,我竟歡喜感動得伏案痛哭。
生:我感覺到冰心奶奶與小朋友用心在交談,她真心地愿意與兒童交朋友,聯系今天學的課文,我覺得從年輕時起,冰心奶奶就擁有一顆率真透明的童心。
生:從內容來看,這段話的主題是母愛,真誠地贊美和歌頌人世界最偉大的母愛……
……
師:是啊!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冰心奶奶始終把童心和母愛作為她文學創作的兩個主題。今天,我們只是初步地接觸了冰心,要想進一步了解冰心,需找來她的作品仔細閱讀,細細品味,靜靜地沉醉于冰心奶奶愛的世界里。
[反思]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是一扇窗,一縷光輝,自己就必須看到一片天空,因此教師對教材解讀必須擴大視野與高度,要由一份教學內容生發開去,鏈接起與之相關的文本,形成同類型的或同主題的素材庫,放大教材的資源,從而使教材內容在豐富背景的襯托下而獲得全新的視野和意義解釋。
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專業化的閱讀行為,它以最大程度地發展教材的教學價值為目的,它是孕育生成性課堂的基礎。這個案例中,通過對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比較,籍此全面地認識了作者——冰心,受到作者情感與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對本文的理解也提高了一個層次。因此,在教學時應用三種眼光去解讀文本:①成人的眼光,②兒童的眼光,③教師的眼光。帶著這三種眼光解讀教材,我們才有了用心與文本進行反復對話的靈氣,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與意義,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