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知道二百萬年間,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學會生字,讀準生字讀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等詞語的意思。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4、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作順序,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引導學生按不同的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了解科學家們假想的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很多有關化石的資料,誰能用簡單的三兩句話介紹你的資料。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課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談感受。
師:這就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詞
1、運用課件抽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理解詞語:下頜、趾骨、炙烤、發掘、礫石等
2、指名讀分節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準。
3、思考:這一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課文通過介紹北京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完整)
2、課文是怎樣描述這個特點,畫出有關的語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說明這個特點。(列數字、舉例子)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教師小結: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四、學習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齊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1、此段告訴我們什么?(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的樣子)
2、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在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3、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個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沒有被移動過,所以能保存得這樣完整。那么這么完整的黃河象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也來做做小科學家,假想一個有關黃河象來歷的故事。假想應該注意什么呢?(以現實為依據,大膽推測,展開科學合理想象。)
五、課后作業,延伸拓展
讓我們插想象的翅膀做個小科學家,下節課交流你們的推理故事。
第二課時
一、引導討論,暢談假想
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的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小科學家們你們根據黃河象出土時的樣子進行的推理故事是怎樣的呢?
四人小組交流推理故事,學生評議,教師參與交流。(評議依據:①故事創意,②現實為依,③科學合理。)
二、走進文本,細讀研學
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