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教學反思 多篇
不足之處:由于受時間限制,學生讀得相對較少,一些細節,處理得還不夠細致。
鯨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完鯨這篇課文感覺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時,除了讓學生感知鯨的形體特點:大、重、長之外,引導學生說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內容介紹清楚的。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并通過課文中的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對稍顯枯燥的說明文也學得有滋有味。課后的拓展練習引導學生把這些寫作方法適當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
課后我感到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指導學生讀課文上不夠到位,范讀一下效果會更好,對學生的激勵性語言運用的應再準確恰當些,這樣學生能更好地融入到我設計的教學情景中去。
《鯨》教學反思 __韓燕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余,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他們想先學習的課文段落,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后,還有不少學生圍著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說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陌生。由于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的小練筆中介紹了許多鯨的知識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后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了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鯨》教學反思
《鯨》是第九冊第七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與其它三篇課文是全冊中唯一的一組說明文。《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主要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針對課文的特征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這一課設計成了在網絡環境下完成的閱讀課。上完這堂課后的感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網絡成為一個向學生輸入知識的重要載體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有了網絡環境的支持,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網絡確實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教育資源。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局限于課本內容,網絡是為學生輸送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
(二) 促進學生多向協作交流,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鯨》一課的教學中,我除了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做了一些網頁以外,還鏈節了一些相關網站,如:鯨類家族的成員、海洋生物、瀕臨物種等。這個環節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學時空的開放,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在平時上課是根本做不到的,學生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高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在我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計算機充分自讀、自悟,帶著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疑難問題走向同伴,走近老師,相互合作,相互探討。通過網絡的交互、監看、廣播、發送等多種功能,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習之間構成一個多維互動的交往空間,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課堂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