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說課稿
第二部分是站在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母的不同評價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只要反復朗讀,這部分內容還是比較易于接受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做如下假設:如果父母親的評價都是“精彩極了”或“糟糕透了”,對年幼的“我”會有什么影響?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是母親給了“我”不懈寫作的動力,而正是父親讓“我”不敢沾沾自喜,時時警告自己不斷前進。
第三部分是學生學習理解文章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追根溯源。回到第一部分,重點理解讀同一首詩,父母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的原因。弄懂這個問題,對學生而言有難度。可以步步引導。1、巴迪的詩寫得好嗎?答案很明確:不好,后來巴迪在還很小的時候,自己都承認了。那為什么母親說“精彩極了” 呢?是欺騙自己的孩子嗎?不是的,她覺得兒子只有7、8歲,能寫詩這本身就很好,她關心的不是詩歌的質量問題,只為了鼓勵孩子,這源于深深的母愛。而父親恰恰相反,他實事求是,關注的是詩歌的質量,卻忽略了“我”的承受能力,他希望孩子能寫出真正的好的作品。母親期望孩子能繼續寫下去,父親期望孩子做得更好。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事實如何呢?聯系第二部分學生不難得出結論。
話說至此,想劃個句號了。有老師會說:聽你絮絮叨叨似乎只是在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字詞句段的訓練到哪了?對課文的整體教學思路是什么?有個解釋,那就是我認為:課堂是生命的場,充滿了智慧和活力,特別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對話、心靈感應、情感共鳴完全是不可預料的,會有意料之外的尷尬,而精彩往往也會不期而至。課堂氣氛的調控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對學生的引導只能相機而行。可能是一篇不太象樣的說課稿,非常喜歡《“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不想給自己太多的束縛,更不想讓學生被我牽著走。就帶著這份理解與喜愛走進課堂,試圖同學生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