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地震中的父與子
生:(肅然)同意。
片段三:
朗讀練習
師:老師的第二個問題要出來了。和以前我們學過的課文相比,這篇文章的標點符號有什么特別之處?請大家看書,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別之處。
生:(讀書思考了1分多鐘)感嘆號。
師: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5個。現在,請各小組做兩件事:1.看看這些嘆號大都集中在哪兒?2.這些嘆號表達了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想怎樣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小組學習,教師參與)
師:我看了,同學們找得很準。課文中嘆號大都集中在對話之中。看來咱們之間真的心靈溝通了。
投影出示課文以下4個片段,指導、訓練朗讀——
1.“在混亂中……向那片廢墟走去。”
2.“阿曼達!我的兒子!”
3.“爸爸,真的是你嗎……和我在一起!”
4.“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出口開辟出來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片段四:
拓展教學
師:我要提的第二個問題解決完了。下面我要說第三個問題了。我們每個人讀這篇課文的時候都會深受感動。感動就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你們猜一猜,老師讀完這篇課文以后,會想些什么呢?或者說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詩《游子吟》和老師自己寫的短文《娘》(略)。閱讀過程中教師點撥:阿曼達父親的愛是一種強烈的愛,是外顯的愛;《背影》中的父親的愛、《游子吟》中母親的愛是飽含深情的愛,無微不至的愛。然后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生活中父、母親所做的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又飽含父愛、母愛真情的事。先小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學生在課外寫下來。
(根據深圳后海小學趙志祥的課堂實錄整理)
五、相關鏈接
地震 由于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巖層突然發生斷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約1 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幾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小于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于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 000倍。
利用地震前動物、地聲、地光、水位、水質等客觀存在的宏觀前兆現象,觀測其異常變化,為臨震預報提供重要依據。關于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震區群眾曾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
震前動物有前兆,密切監視最重要。
騾馬牛羊不進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雞飛上樹豬亂拱,鴨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鴿不回巢。
兔子豎耳蹦又撞,游魚驚慌水面跳。
家家戶戶細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這是震區人民群眾在監視預報地震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地震越大,越是臨近地震發生,動物異常的反應就越明顯。因此,既要發現動物異常,又要進行分析鑒別,排除干擾影響,發現情況應及時向當地地震主管部門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動物異常往往與氣象、環境等因素有關,必須注意分析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