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借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里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著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并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后進生。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看圖片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播放了圖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