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備課及教學反思
第八組 單元分析
關于本組教材的學習,課本中的導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四是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條件,通過多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搜集資料,以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本組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這方面的文章和書籍,布置學生課外閱讀。選讀課文《維也納生活圓舞曲》可結合本組教學適當安排。
教學時,要在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尊重世界多樣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還要適當考慮本組課文作為本冊最后一單元,對本學期注重培養的閱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等,要加以復習與鞏固。整組課文在理解上的難度不大,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極好憑借,可充分利用學生過去學習寫景狀物類課文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本組可用12—13課時,其中精讀課文4課時,略讀課文
2—3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3課時,回顧•拓展2課時。
25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知識與能力
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出示一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個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早在職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歌廷根大學。其中一位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當時他才二十五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三十五年后,當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2、讀課題,質疑問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家家戶戶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應接不暇 耐人尋味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景色?
4、聯系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交流。
三、課中自學及反饋
1、(自學提示)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請畫出相關句子并在旁邊做批注。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從哪里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么?請讀這一段,好好體味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