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材透視】
《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兩首古詩都描寫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詩格律整齊,文字優美,詩句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其中《望湖樓醉書》生動地記敘了夏天西湖疾雨急來急去景色的變幻,表現了景物的動態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中沒說送別,則顯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的美麗,是詩人通過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膾炙人口詩篇。
【設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 才能把古詩讀寫真切,理解得更透徹,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情感的熏陶。
簽于上述認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達到資源共享,追求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努力鍾煉語言,詩化課堂,以情感為線,語言為鏈,建立起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對話,使學生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感情誦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1、認真閱讀古詩,在理解每首詩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第一課時
蘇軾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巧妙地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內容不難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讀成誦”的古詩教學原則。
【思路提要】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讀詩—悟詩—品詩—誦詩,形式不拘一格,關鍵要把古詩學“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誦這首古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同學們,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
2、過渡: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
看似不經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二、動漫欣賞,引生入境,初讀感知古詩。
1、播放兩首古詩的動漫。
2、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 兩首古詩。
3、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欣賞動漫
放聲初讀
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初讀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并尊重其對文本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