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集體背誦,并說說內容
復習上一首,為下一首學習作鋪墊。
二、初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誰了解作者?
3、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4、誰來說說你的畫中有什么?
5、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交流了解到的有關楊萬里的資料。
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說話訓練,描述頭腦中的畫面。
用一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
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再學古詩,理解詩意。
1、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2、 出示詩句。
3、 指導合作學,理解詩句。
小組共同學習古詩, 互說詩意,品評詩文。
通過合作學習,初步了解古詩內容,培養自學、協作合作能力。
四、引導學生感悟詩境。
1、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起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的詞表達出來。
2、誦詩詠詩情:整首詩描寫了西湖畔荷花的美麗,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師生和著音樂,看著畫面共同誦讀古詩
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
五、指導朗讀、背誦。
朗讀此詩
擴大了信息量
把代表教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
六、補充略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七、學生自己設計作業:
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課后反思
在本課例中,教師針對這個進行了四次有效引導:第一次,讓學生聽音樂,想象聽到的畫面,把學生帶進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讓學生說說想象中的西湖,因為學生平時接觸的材料比較多,因此,他們在說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兩次運用音樂,讓他們結合古詩談談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于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現在眼前;第四次,教師巧妙的運用了一次疑問,讓學生真正在疑問中解答了楊萬里送林子方時,為什么以景為題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別詩歌所反映的以情為題材,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這種多元不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學生自我認識上的思考結果。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