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
1、草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4、背誦1、 2 自然段。
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激發學生的熱愛西部之情和珍愛蒙漢的民族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有關美麗的草原的風光片和能抒發美麗遼闊草原歌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引入 ,創設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體現草原遼闊風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的心情怎樣,是不是有一種置身于草原的感覺呢?課前你們收集了有關草原的資料,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們心目中的印象嗎?
。▽W生盡情說一說,可以描繪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繪草原綠毯如氈,還可以說一說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風俗等等。)
[運用情景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使他們對草原有個初步的認識,知道草原是遼闊美麗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認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學產生對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也是一位文學產量較高的作家,深受人們的愛戴,那么當我們的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看一看。( 板書課題:草原。)
4、即將來到草原的你,見了這個題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預測: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們怎么樣?
。3)作者第一次來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
1 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很多,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對草原的好奇,一起來到草原。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草原的什么?
(學生自學課文內容,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2 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3 學生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檢查學生的自學結果:
。1)讀生字和詞語。
a認讀幾個容易讀錯的字和糾正幾個易寫錯字:
蒙的讀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 ”,“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讀作“s씓毯”的最后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b理解以下幾個詞語: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是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盤繞。文中指河向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 再讀課文,理清行文線索。
1 認真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草原這篇文章的。讀書時,一定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和同學們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的。
3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及時引導,概括內容如下:
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的。首先描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種境界的美。( 板書:風景之美 )接著又展示了一幅人們歡迎遠方客人的隆重場面,最后把酒話別,直至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結構和線索,使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的寫作脈絡,以便于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物可尋,有章可遵。]
三、 精讀細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獨特的,你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課文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草原之美的?劃出你認為描寫優美的詞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并批注。
3、匯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歸納出草原的“可愛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點導讀并理解以下語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b“茫!笔鞘裁匆馑?同是寫草原,為什么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蹦?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a翠色“欲”流,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
b“翠”是什么顏色?那為什么不說綠色要說“翠色”呢?區別在哪里?學過國畫的同學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么是“用綠色渲染”嗎?
g輕聲讀讀這句話,看看這“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a是什么使人驚嘆?是什么使人舒服?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境界嗎?
b“奇麗”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來吟誦一首奇麗的小詩,你會吟誦什么呢?
。4)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a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b你認為有那些草原的樂趣?
四、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實的草原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
2、談一談,看完錄像的感受。
3 指名再來讀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象畫面的內容。
4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誦下來。
【借助感性的畫面內容 直觀場境 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 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升華情感,滯留問題。
1同學們都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老師也看出,你們對草原充滿無比熱愛之情,那么這篇課文,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筆觸表達情感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找一些描寫草原美景的文章,課后和同學們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進入美麗的草原。
1、復習有關詞語:教師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學生正確朗讀。
2、 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風景之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來寫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過回顧,重溫遼闊草原美麗風景,激發學習興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是草原的景美,這里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讀后的感受。
匯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
2 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服,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 身著盛裝是蒙古人民的一種熱情的待客方式,他們策馬疾馳而來,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
3 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手與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板書 襟飄帶舞 策馬疾馳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給予學生學習空間,培養自學交流能力】
4 同學們 這種熱情,真是讓人感動不已, 你體會到了嗎?那么你能夠帶著蒙古人民的熱情來讀一讀嗎?
5指導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讀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華 體會蒙漢情深
1、 多么美麗的草原之景!多熱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他們把酒話別的激動場面。
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3、全班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點撥:
。1)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引導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員,你會說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賓客?腿藭鯓痈兄x?
。3)干部和老翁這些有身份的人給客人敬酒。說說你的祝酒辭。
。4)鄂溫克姑娘給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賽馬摔跤等。用自己的話去贊美他們。
。5)投影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么?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場面。要求讀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的理解。師生評議朗讀。
四 品味全篇 總結寫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細寫:
3寫實質樸 不加雕琢:
五 回顧情境 置留作業
如果你就是隨從老舍先生一同進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筆,盡情釋放,寫出你的感受,好嗎?請課后認真完成。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2
課題 1、草原 第 1 課時 教 學 目 標 1、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禮貌、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流程 (動態修改) 一、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我們今天學第一課《草原》。(板書“草原”) 2、說說想象中的草原 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誰還有補充? (改為:有誰去過?親眼目睹過?或者在電視里看到過?) (如果有學生用上了課文里的句子,表揚:她把課文里的句子都用上了,預習很到位。) 3、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那么這篇課文究竟寫了哪些內容?(加上:用簡要的語句概括。) 4、理清脈絡 師:課文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呢?
預設:大致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草原上的景色。師: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草原風光。(板書:“風光”)(學生概括為“景色”,我給學生一個更優美的詞匯——“風光”) 第二部分寫了蒙古族的人民歡迎了我們,接著我們一起聯歡。師:但是從整個接觸過程中表現了一種什么情感?(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深厚。)第二部分寫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書“人情”) 5、初步感受 師:你通過預習,對整個課文有一個什么初步感受?
預設:我感覺到草原十分美麗,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師:(板書:“風光美”與“人情美”) 那么整個的課文連起來,草原的風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這么美好,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情畫。 二、學習第一部分(草原風光美) 1、勾畫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 師:現在大家打開書,誰能把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讀出來?他讀的時候,大家拿出一支筆來,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手里還要一邊畫。畫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寫風光美以外,還寫沒寫別的東西?把你認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出來,看誰勾得準。
生畫出: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還有“這種境界……奇麗的小詩” 2、理解“高歌”和 “低吟”兩種感受
師:現在咱們就按第一位同學的發言來討論。第一句話,他說他總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這是一句話,他要高歌。(板書“高歌”)第二句話,和它相對應的,他想“低吟”。(在“高歌”下寫“低吟”)大家看這兩種情調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什么叫高歌?(放開聲音,不拘束地唱歌。)低吟呢?(就是聲音很小地吟詩。)這首小詩是什么樣的小詩啊?(是奇麗的小詩。)什么叫奇麗?(奇特而美麗。)他為什么要吟這么一首小詩呢?(因為草原是奇特而美麗的,所以他吟的這首詩也是奇特而美麗的。)
師:(指板書“高歌”與“低吟”)這是兩個什么句子?(抒情的句子。) (這個問題問得不好,“什么句子”可以有多種回答?梢园堰@個問題去掉。)
3、思考兩種看似矛盾的情感產生的原因 師: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感,為什么會產生?如果把兩個句子調換一下位置,我們先讓他“低吟”,后來他越看草原越高興,然后“高歌”行不行?你們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好好默讀課文。 師告訴方法:怎么讀呢,我告訴你們一個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內心有什么情感就會用相應的方式來表達,那么內心的情感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響。你們可以這樣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產生了這種情感,而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最后你再做一個結論,看這兩句能不能調換。 (改為:一般來說,某些景或情引起了作者內心的共鳴,才會抒發出情感來。)—更為簡明扼要。
師提示:自己先看,有了一點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討論! 預設生1:我覺得這兩個句子不能調換。因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氣,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產生了興奮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見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見了小丘和羊群,進一步產生了贊美之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所以我覺得這兩句不能調換位置。
生2:我也覺得這兩句不能調換。因為這里寫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興奮,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寫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壞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詩。 生3:我還是覺得這兩句不能調換。因為有時我們看見新的比較美好的東西的時候,總是先“!多美!”這么一種激動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詳這個東西,就會越來越喜歡它。就由激動的心情變為喜歡了。所以這兩句是不能調換的。而且作者先進入了草原,看到了這樣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所以比較激動。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這種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剛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詞語都表示了作者的這種感情。因為前面很激動,所以要高歌;后面因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
生4:我給她補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動的句子不對頭,應該是(讀)“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興奮,覺得新鮮,所以才覺得激動,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這種景色里,又驚嘆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樣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詩。 師:咱們最后歸納一下,大家看看課文的一開始(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們說他現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總的景象。
師:(板書“整體”)他看到了草原的整體。按照剛才你們的想法,草原的整體給人一種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興奮與激動。)
師:草原的整體的特點是什么?(一望無際,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師:是一望無際的,(在板書“整體”后寫“”)也就是說,作者現在的心情是激動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寫“豪放”。到此,板書為:“整體—開闊—豪放—高歌”)他是這么一種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當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詩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師:再來考慮這個(指板書“低吟”)咱們歸納一下,板書為:細部——柔美——沉醉——低吟)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讀出來,把作者那種沉醉的情感讀出來?(生讀) 師:沉醉了嗎?自己把剛才這一部分輕輕地讀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給沉醉了,開始。 (學生只籠統地提到“興奮、激動、陶醉”等表示心情的詞語,而不能流暢地說明理由。可以讓學生根據列出的關鍵詞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小結 課文第一段大家學得非常好。從閱讀學習中,我們知道了作者進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變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寫的。我們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情景交融地學習了課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體會了作者的情感! 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第一小節;充分感受草原的額風光美 板書設計 風光美 激動(興奮)——高歌 1、 草原 陶醉 ——低吟 人情美 教學反思 設計這篇課文的時候參考了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發現這位教師設計第一小節的思路十分巧妙。一般的思路都是直接體會草原的風光美,從正面去接觸。而這位教師讓學生先找不是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去尋找引發這兩種不同情感的源頭,促使學生去體會作者初到草原和陶醉在草原分光中兩種情境的賞析。學生很主動地去找優美的寫景的句子,很有針對性。在朗讀描寫風光的句子的時,能自覺地帶著這種情感去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3
名師簡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張家口人,中學高級教-師。多年來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其教學以新、實、活、深、巧見長,課堂教學設計富有創意,風格清新獨特。巡回講學執教,深受好評。其教學錄像片獲全國獎,并由中國教育電視臺播放,在全國影響很大。教學著述頗豐,多篇論文獲全國或省級優秀、最佳獎。《欣賞與評析》《琢玉》《“課標”教學新錄》《專玉恒閱讀教學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專著。
【設計理念】
有創造性地運作“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有創意地閱讀。以“讀說式”的課堂交流,培養學生“引經據典”地解讀課文、闡述見解的能力。注重學生的課堂語文實踐,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能力。
[設計特色】
景、情、理一體解讀,讀、思、說滾動推進。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結合預習印象,對課文進行整體認知。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后討論: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樣子?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在閱讀和影視中得到的知識漫談。
2.本篇課文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寫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是風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熱情。)教師引導歸納,學生發言板書:風光美、人情美。3.課文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熱愛,歌頌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課文;2.請學生分析本段內部結構;3.抓住兩個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體會帶動對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有情感地朗讀,使學生進一步人情人境。
(教師的導讀應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處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寫景抒情,教師就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情景交融”的情感體會;第二段作者是寫事抒情,教師則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情節中的重要部分——表達蒙族人民熱情豪爽和特殊風俗的語句——來體會“蒙漢情深”的中心。)
三、整體認識課文第二部分的內容和層次。
1.提問:從這一部分內容的整體上看,它主要寫的是什么內容?(這一段主要寫的是草原上蒙族人們的熱情豪放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2.默讀這一部分課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順序寫了幾層意思,給每層意思概括出一個小標題。(這一部分課文,作者按參觀訪問活動的順序寫了四個自然段,各是一層意思,它們分別是:迎客、相見、款待和聯歡。)
四、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各層意思。
1.指導學習第一層意思(迎客)。(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畫: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現了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②哪些描寫表現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風情和民族性格?(2)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繼續思考上述問題,然后討論發言,發言運用“讀說式”,就是在發言中把朗讀與發表個人見解結合起來,一邊引讀課文有關語句章節,一邊評述分析。(3)最后歸納本層的中心內容,概括成小標題的形式。
在這一層中,蒙族人民的熱情豪爽和獨特風俗,主要表現在他們迎客的方式上。學生可圍繞此點進行讀說。作者在這里用一連串短語短句,生動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幾十里外馳馬帶路的情景。(板書:幾十里外,馳馬帶路)
2.總結學習這一層課文的過程:讀思——勾畫——讀說——概括。
3.依次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其他三層意思,運用在學習第一層時歸納的“讀思——勾畫——讀說——概括”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后逐段發表意見。(教師在討論過程中p-]步板書:語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會心微笑;夕陽西照,談興正濃.)
在“相見”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誰的手……”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這些句子;在“聯歡”一段中,要注意最后兩句詩。對這些重點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語句,教師可視學生“讀說”的情況,設計輔助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最后一句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們在這邊疆的草原上傾心交談,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偏西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濃厚真不忍心就這樣分別啊!”認為是作者一行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草原。我認為這句詩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這里的“別”不是離開草原的“告別”“分別”,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暫別”。因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驅車遠行離開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雙方談興正濃,即使是今晚的暫時分別,明日還要相聚,雙方也不忍離去,可見情誼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讀、思考、表達的方法,教師在這里運用了一種“讀說式”,讓學生把讀和說結合起來,既培養學生“引經據典”闡述個人見解的能力,又是一種特殊的口頭表達訓練。學生要把“引證地讀”“引證地說”結合得很好,確實需要在組織語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錘煉。根據教材不同,寫法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普遍應該遵循的規律,也是本課例教師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在本教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默讀、勾畫、思維、表達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訓練,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總結課文。
1.依據板書,講清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板書:寫景——抒情,寫事——抒情)
2.歸納課文整體內容,并指出本課第一大段,寫了草原的風光美,第二大段寫了草原的人情美,把這兩部分聯系起來,作者實際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濃筆重彩、有聲有色的草原風情畫。(板書:草原風情畫,并用箭頭連接有關內容) 。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完整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不論對全篇課文的認識還是對每一個大段、段中的每層,都是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學習,最后再從整體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概括。這在各個教學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評點】
語文課文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意義”世界,尋求“意義”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這就點明了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學會解讀“意義”,領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讀引導藝術,據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養性,既反映了解讀的基本規律,又展現了教師的藝術造詣。戴震云: “凡學生始于離詞,中乎辨句,終乎聞道”,在本設計中既可見承傳,亦可見出新。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4
.《草原》教學實錄+練習+說課設計
.支玉恒教學實錄——《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單元備課《草原》、《珍珠鳥》、《零點降生的女孩》、《母愛》及練習五。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2、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
。]有。)
在影視中見過嗎?
。ㄒ娺^。)
誰來向大家介紹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幾個學生回答。
3、導入新課:
看來大家對對草原的了解還真不少。下面,讓我們隨著著名作家老舍走進草原,去瀏覽一番,領略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感受美
1、談話引入:
請同學們和鄰近的小伙伴組成一個小旅游團,去草原瀏覽,切記不要走馬觀花,因為你們還有瀏覽任務呢。
2、出示自學要求:
、拧〔菰系氖裁醋钍鼓懔魬伲繛槭裁矗
⑵ 設計一種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匯報方式,如:
畫畫、唱歌、朗讀、從課外積累的知識等。
3、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三、匯報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學生:瀏覽后,我們覺得草原的景色實在太美了。
師: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師:你們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愛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有誰能唱幾句嗎?一句、兩句都可以。
教師播放vcd《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觀賞,要求學生用手打節拍,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啤W生:我們小組也特別留戀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綠和潔白的羊群。
教師出示掛圖指導學生看。
、恰W生:草原的美景讓我們看也看不夠。如果說要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我們覺得《敕勒歌》最恰當了。
師:你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ㄉ常
、取〔シ拧恫菰返恼n文錄相讓學生觀賞。
⑸ 朗讀第一自然段:
請大家選擇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后,教師指名幾個同學讀一讀,然后全班齊讀。
⑹ 你們除了愛草原的美景,還愛什么?
學生:我們覺得草原不僅景美,人更美。我還愛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師:從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
生答(略)
。g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
、恕【毩暠硌荩
學生先讀課文的有關段落,選擇一個場景自由練習表演,再指名上臺表演,表演后引導學生進行賞析性的評價。
、獭乃麄兊谋硌葜校銈兏惺艿搅耸裁?
。褡鍒F結、蒙漢情深)
、汀∈茄剑 懊蓾h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迸R別之際,作者發出了這樣由衷的感嘆。誰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創造美
1、在我們即將離開草原時,你最想說什么?
2、指名學生說說。
3、作業超市:
、拧‘嫞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風光。
、恰≌f:
向他人介紹草原。
、取懀
自己家鄉的美景和風俗習慣。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5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通過自讀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風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草原美麗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意思較深的句子。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電視機、音響、光碟、兩片葉子等。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情導入 ,板書課題
1.激情導入 。同學們,那遼闊的草原是個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賞嗎?(想)請讓我帶大家去領略草原那美麗的風光。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錄像,讓學生欣賞。
2.板書課題。欣賞完了,草原留給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麗,草原遼闊)作家老舍先生筆下所描繪的內蒙古草原又是怎樣的呢?帶著疑問,這節,我們一起來學習12.《草原》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草原
二、整體感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1.同學們課前都做了充分的預習,初略地讀了課文,我可以向大家提個問題嗎?(可以)課題是草原,課文寫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麗 熱情好客。
2.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
在“景色美麗”和“熱情好客”兩部分內容中,喜歡“景色美麗”這部分內容的同學請舉右手,喜歡“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的同學請舉左手。(看來呀,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現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內容呢?(景色美麗)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帶大家去感受這部分內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麗”這部分內容
1.自讀自找(不理解詞、句、其它問題)合作、探究(不懂的問題)相互評價。(以小組為單位)
2 .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生共議疑問。
、傧茸屍渲幸粋小組匯報情況。小組中的同學找出哪些不懂的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的?還有不能解決問題嗎?其它組的哪位同學能幫助解決?誰能評一評回答的問題?
②除這組的同學所提出問題外,其它組同學還有問題嗎?誰來幫忙解決?誰能評價同學回答的問題?
未能解決或解決不理想時,教師啟發、解疑,學生對“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詞理解不深刻,教學中采用“實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瀉染)加深對詞意思理解。
學生提不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如:A.一些難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點?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表達作者什么感情?C.…… ,剛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決了很多問題,面對景色如此美麗的草原,如果不進行細細品讀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實在遺憾!
6.品讀佳句,體悟情感,培養語感
①自由讀“景色美麗”部分,劃出認為最美句子品讀。A.自己練讀。B.兩個同學互讀,看誰讀得最棒。
②各小組推一名讀得最好同學朗讀,學生評價,賞析。
、鄢鍪菊J為最美句子,師生品讀,指導學生讀好句子,體會景色之美,從中受到美的感染。
、芤x“感受部分”:面對如此美境,難怪作者陶醉了,在這種境界……,在這境界……(教師引讀)。
⑤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著優美樂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拶N出“景色美麗”這部分的思路,在音樂的渲染下,美美地讀一讀或背一背這部分內容,再次感受草原美麗的風光。
四、知識拓寬
1.展示搜集到有關草原的圖片、詩歌、歌曲……小組中交流、欣賞。
2.設計廣告語。假如你是個導游,請設計出介紹內蒙古草原情況的廣告語?山梃b課文中好詞、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語言來介紹,看哪組同學最有創意,小組合作解決,選代表發言、評論。
五、總結,再現草原美景
同學們,雖然很多同學都沒有真正到內蒙古美麗的草原,但今天我們的心已經到過了,感受到了,讓我們再回過頭美美地聆聽那草原的贊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來結束今天愉快的學習,好嗎?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錄像,學生邊聽邊欣賞。(執教:周善慶 指導:鄒武林)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
2、讀懂課文,在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件,激qing導入
1、課前播放以草原為主題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問:你聽出了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歌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草原有關的課文,齊讀課題。
3、欣賞草原風光及獨特的民族風情。
抽生談感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草原的哪些方面?
。ň吧 民族風情)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找出課文中主要描寫草原美的段落。
2、草原景色美,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作上記號。
3、抽生回答。
4、作者是怎樣具體寫出這些景物美的?
⑴ 天:“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啤〉兀骸霸谔斓紫,一碧千里,而并比茫茫!
、恰 把蛉阂粫䞍荷狭诵∏,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取∧切┬∏鸬木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W生分別找出并讀出,抓住重點詞理解,結合課件,圖文并茂;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語言文字所描述的畫面;感情朗讀。)
5、在這美麗的大草原上,作者有什么感受?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為什么驚嘆?為什么久立四望?為什么又想低吟小詩?)
駿馬和大牛真的不動在回味草原的樂趣嗎?
6、感情朗讀。
7、草原上的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蒙古同胞多么熱情好客呀!
、拧∫运娜诵〗M學習讀讀寫蒙古同胞熱情好客的段落。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蒙古同胞的熱情好客?
畫出相關的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⑵ 匯報交流,小結。
⑶ 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佟√釂枺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凇M含深情地再次朗讀。
8、小結本課內容。
四、課外延伸,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的事,正如《愛我中華》這首歌唱的那樣: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7
之六
禹城鐵校 張小泉
第一課時
目的: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3、給課文分段,初步理解課文。
重點:學習生字詞,理解課文段落。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啟發談話,錄像導入 :
你到過草原嗎?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草原嗎?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請看錄像。(單擊題目后的錄像)。
二、檢查習題
1、請五名同學按順序每人讀一個自段。
2、糾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詞。
3、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袄铡弊xle,不讀lei,“迂”讀yu ,不要讀成yu ,“馳讀chi,不要讀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誰?寫的是哪里的草原?(寫的是內蒙古草原上的陳巴爾旗的牧業公社。旗相當于縣。牧業公社就是現在的牧業鄉。)
三、初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
2、思考,討論:
〈1〉本文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 過程?(地點轉換順序)
〈2〉按方向過程,課文可分幾段,為什么?(有三種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們按五段來分析課文。第一段講初次見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講主人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第三段講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況;第四段講進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獻歌的情形;第五段講主客話別。)
3、播放錄音,透過語言文字展開
想象,聽完朗讀后,(單擊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錄像)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有表達這樣思想感情的句子嗎?請找也出來,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單擊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學生各讀這句話,進一步體會這句話表達的感情。
4、指名朗讀課文,要讀出文中表達的感情。
四、練習
1、課后習題4,指導用關聯詞語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2〉“既……又……”是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在這一句中,表示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
〈3〉“不管……總是……”是表示條件不同,結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組詞
五、作業
1、課后練習題2。
2、用課后練習4的關聯詞造句。
第二課時
目的:1、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領會草原的景色秀麗,地域遼闊。
2、理解課文第一段,朗讀,背誦第一段。
重點:體會第一段中動態,靜態的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景色的靜態,動態的。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1、本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寫什么?
2、課文哪一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學習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第一段
〈二〉播放錄像,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單擊第一自然段前的錄像)
〈三〉單擊目錄中的確良13課課題,出現草原畫面,加深對草原風景的印象。
〈四〉思考討論:
1、從“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讀出哪些意思?(點題,第一次初到草原。)
2、課文是從哪倆個方面寫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齊讀描寫天空的一句話
討論:(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單擊“高歌一曲”)
。2)“我”為什么感到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
。3)課文中連用兩個“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強調了什么?(單擊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請同學讀一讀課文,討論交流:
(1)解釋“一碧千里,茫!钡囊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說說為什么遼闊無邊的草原卻沒給人迷蒙,空蕩的感覺呢?(單擊“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寫草原時,具體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小丘,平地,羊群,顏色有綠有白,形態有動有靜)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為什么說小丘像只用綠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國畫?(單擊品句三和“渲染,中國畫,翠色欲流”這三個詞語。)
(4)“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如何理解?(單擊品句4)
(5)小丘本身會流動嗎?作者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這個“流”字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單擊“流”這個詞語。)
(6)這樣的境界使“我”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我”為什么會“驚嘆”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麗的小詩?
(7)這樣的境界為什么會使駿馬和大牛都靜立不動?課文中為什么用“好象“一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單擊品句七和”回味“詞語)。
〈五〉小結
老舍先生以滿腔熱情,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動的語言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這種美麗體現在草原遼闊而不空蕩,寧靜而不死氣沉沉、到處充滿蓬勃的生機。我們可以通過如詩如畫的草原美景,體會到草原動態美和靜美。
〈六〉、播放錄音(單擊這一自然段前面的錄音)
〈七〉指導朗讀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讀,讀出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三、達標練習:
這一段主要寫了幾層意思?學生在課本中用——標出,并畫出靜態和動態描寫的句子。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根據分層,思考怎樣背誦才又快又準?(單擊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業 :背誦第一段。
第三課時
目的:1、理解課文后四段內容,受到熱愛祖國、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
2、領會課文中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難點:進一步理解事物的靜態和動態。
教學過程 :
一、背誦第一段。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一)指名讀第二段。
。ǘ┲笇Ыo第二段分層和概括層意。(可以分作三層。第一層講在去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的路上;第二層講走了許久,看到了河、馬群,聽到了鞭響;第三層講“我們”在距離目的地幾十里以外受到熱情的歡迎。)
。ㄈ┧伎、討論:
1、解釋“灑脫”的意思,為什么在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單擊第二段品句一)
2、“遠遠地望見了一條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這句話中的“河”為什么要加感嘆號?(單擊品句二)
3、說說第一、二層所講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齊讀第三層,思考、討論:
。1)聯系上下文,說說“忽然”的意思。(情況變化很快,出乎意料,沒有想到。)
。2)說說“我們”快到公社時,草原上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這些景象說明了什么?(學生找第三層的有關語句讀一讀)
(3)“群馬疾馳”和“襟飄帶舞”寫出了什么特點?(單擊品句三)
。4)作者把歡迎遠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單擊品句四)
。5)作者是怎樣寫靜態的草原熱鬧起來的場面的?學生讀讀有關句子,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表達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單擊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時,景象有什么不同?課文描寫的景象由靜到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指導朗讀第二段,從語氣的變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靜到動的變化。
三、指導學習第三、四段
。ㄒ唬┠x第三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是講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見時,作者寫了哪三多?說明了什么?(單擊第三段品句一)
。3)結合這一段內容,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這一句話。(單擊品句二)
2、指名朗讀這一段
。ǘ┲该x第四段
1、思考、討論:
(1)這一段講的是發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為什么說“也不知怎樣的,就進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說明了什么?(“盤腿坐下”給人到了家的感覺;干部、老翁敬酒說明對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會心”是什么意思,大家為什么露出會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寫了幾個場面?每個場面是怎樣的盛況?說明了什么?(單擊第四段的析段)
3、指導朗讀第四段,要讀出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讀出主人的熱情好客。
四、總結:老舍先生用他親身的經歷,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遼闊而不空蕩,那里的人民更是熱情好客,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時,也說明了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單擊第五段的析段。)
五、課堂練習
1、句義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練習
六、作業 :
1、課后練習3、5
2、預習《鏡泊湖奇觀》
七、板書設計 :
景色→美麗→動情
草原 途中→盛況→又動情 “我”
| 主人→熱情→更動情 |
蒙 → 情深 ← 漢
。褡鍒F結互助)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全文,知道課文寫的是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漢情深。
2、讀懂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描寫的生動畫面。
【教具】錄音磁帶、投影片、錄象。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導入課題
1、放音樂《賽馬》。
2、提問:
你聽懂了什么?
3、揭題:
1、草原。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把課文分為兩部分。
4、指名回答,相機板書:
草原美景蒙漢情深
三、指導學生自讀第一段
1、提出要求,板書: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2、指導學生如何理解這句話,即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見解。
四、讀后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習
1、“這次,我見到了草原”。
2、“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3、導用“那么……那么……”說一句話。
4、“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這種境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⑴這句詩是講人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情。
、凭毩曈谩凹取帧闭f話。
7、“在這種境界里……無限樂趣”。
8、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9、練習背誦。
五、當小導游
1、讓學生看一段草原的錄象。
2、根據錄象試著當小導游。
六、總結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草原》,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資源應用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走進西部”為主題展開。《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從地理位置上了解內蒙草原、了解西部大開發及西部大開發的意義,然后充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對課文有個整體認識,知道課文從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是民族風情的具體體現。為了體現感知體會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課時。這里我向大家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于孩子們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 “自然風光”這部分時,我采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輔助教學。借用多種資源,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為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作鋪墊。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因此,教學“民族風情”時,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自己分析理解學習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理解領悟,并提醒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在教學生學習的同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節展開:
環節一:復習導入,調動興趣
導入時,通過復習詞語,談印象,對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再配上一首樂曲──《草原之夜》,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由學生想象的畫面導入我們對重點詞句的學習。
環節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
在分析句子時以學生品讀感悟為主,課件展示相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最后又通過讀來表現體會到的情感。教學中,我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同時隨機介紹相關的表達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學生讀寫結合,讓學生入情入境,練習大膽相象,學說比喻句。
環節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在教學“民族風情”這一部分時,我考慮到這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而此次上課的卻是四年級的學生,所以在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的能力上還是與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為此我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學習要求,邊扶邊學,邊學邊放,先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再逐組匯報,這樣的扶放結合,讓學生在品讀課文與匯報交流這些環節里有超出年齡的發揮。
環節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本課的最后我布置學生去了解西部大開發會給草原帶來什么變化,讓我們課后再次走進西部,搜集相關資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識,準備在本單元的回顧.拓展一里交流展評。這是為了突出本單元的“走進西部”這一主題。
四、說資源應用
為了更好地解決重、難點和營造學生學習環境,我從遠教資源上下載了數張草原圖片和課文插圖,從而更直觀地感受到草原風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師朗讀課文時,我還下載了一段優美抒情的音樂作為背景。配樂朗誦,不僅讓教師的范讀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熏陶。學完第一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對草原風光有個整體認識,我還特意安排了學生配樂朗誦,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發。
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我也利用多媒體凸顯出來,讓學生重點朗讀,反復體會。并下載了相關圖片作為背景,輔助學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脈絡圖和很多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我都一一展現在幻燈片上,不僅讓學生一目了然、而且本節課的時間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擴大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給新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能借助和科學使用這一重要手段,給語文教學和其它所有學科的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資源應用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了說明,請各位專家多多指教。謝謝!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學會本科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教學難點:
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具準備 :
教師準備
課件、課文朗誦磁帶。
學生準備
收集有關草原風光和民俗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草原的美麗讓我們流連忘返;這節課,我們將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們。
二、自主讀書
1、今天的草原,以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獨特得民族風情吸引這越來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導游,該怎樣向游客們作介紹呢?
2、請同學們認真讀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綱,或摘記一些詞語。
三、小組交流
小組內一人扮演導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陳巴爾虎旗去游覽。導游要主動熱情的向游客作介紹,回答游客感興趣的問題。
四、集體交流
1、那位同學愿當小導游,帶領大家到陳巴爾虎旗去游覽?老師希望你在介紹時盡量用上課文中的詞語。還可以結合你在課外收集到的資料。當游客的同學,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一定要請教導游啊。
2、在導游的帶領下去感受草原獨特到的民族風情和草原人民熱情和好客。
五、體會情感
1、在這位小導游的帶領下,我們結識了新朋友,蒙古族老鄉給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自由暢談:熱情好客、淳樸、親切大方等。)
2、蒙漢兩族人民盡管語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達著親熱;用音樂、舞蹈傳遞著真情。請同學們找出最能體現蒙漢兩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3、知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2——5自然段。
4、教師小結:老舍先生和我們一樣,留戀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動情的寫下了“是呀!盟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板書),結合你對全文的理解,試說一下這兩句話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夠舍得馬上分別呢?雖然已夕陽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別。)
5、全班有感情的其讀課文。指導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隨文練筆
盟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如果你是位游客,也一定會邀請蒙古族老鄉去你的家鄉去做客。該怎樣介紹你家鄉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呢?想一想,然后寫下來。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2
一、聽歌導入
二、檢查預習
三、理清文脈
四、精讀感悟
五、背誦積累
師:“同學們喜歡聽歌嗎?老師帶來了一首騰格爾的《天堂》,注意聽,聽聽歌中唱的什么?”聽歌交流
生:草原
師:怎樣的草原?
生:美麗的草原。
師:注意把話說完整,通過這首歌,我……
生1:通過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無際的美麗的草原。
生2:通過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無邊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與駿馬。
……
師:歌中被譽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麗的大草原。想不想去看看?讓我們隨著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進草原,去領略它的無限風光。(板書課題)
師:課前預習了,生字會寫嗎?拿出紙和筆來,同位間左右分組聽寫。左邊的同學寫“迂回”、“玻璃”,右邊的同學寫“衣襟”、“羞澀”
生:(左右分組,分別聽寫)
師:對照著課本,同位間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間對照課本互相批改)
師: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澀”字,來跟著老師書空,注意這幾個部件的位置及寫法。
師:同學們字詞掌握得很扎實,課文讀得怎么樣呢?誰愿意展示給大家。
生:(爭先恐后,紛紛舉手)
師:大家認真聽他們是否做到了正確、流利,還要邊聽邊思考文章講述了哪些內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錯讀成了二聲。
師:同學們,“蒙”字在字典中有三個讀音,(順勢標出三個調號)誰來給大家舉個例子?(板書:蒙)
生:“瞎蒙”、“蒙人”讀一聲
生:“蒙冤”、“蒙受”讀二聲
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讀三聲
師:三位同學把“蒙”字的讀音講得很細致也很準確,請你們帶領大家讀一遍,好嗎?
生:(領讀,齊讀)
師:書讀了一遍,我們也隨作者經歷了一次草原之旅。作者在文章最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誰來讀?
生: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ㄆ降模
師:作者以這句詩總結全文,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誰還想讀一讀?
生: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暻椴⒚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看一看文章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蒙漢情深呢?
生:第五小節
生:第四小節也是
師:對啊,還有補充嗎?
生:第二三小節都是
師:經過共同努力,終于都被大家找出來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節都是寫了“蒙漢情深”。
師:那么就剩下第一小節了。第一小節又寫了什么內容呢?
生:草原景色
生:天涯碧草
師:這位同學很會讀書,從后半句詩中又提煉出了這四個字。
師: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一小節,邊讀邊留下你思考的痕跡,記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讀思考,批注標畫)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書本上也留下了你思考的痕跡,把你的想法在同位間交流交流,你會有更豐富的認識。
生:(同位交流)
生:我從“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句話中知道那兒的空氣清新,天空明朗。
師: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板書:清新 明朗)
生:我知道了那兒的天空十分可愛。
師:可愛在什么地方?
生:空氣很清新,天空很明朗
生:我從“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中知道,最近幾天我們這兒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天空比我們這兒要好看得多。
師:你很會讀書,聯系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對比就感受到差別了。“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咱也不說別處,就說我們滕州的天吧,是什么樣子的?
生:灰蒙蒙的。
生:即便是晴天,也感覺天空昏黃。
生:陰沉沉的。
師:是啊,那里的天是多么可愛!你能把這樣的天空讀給大家聽嗎?
生:(有感情地讀句子)
師:這里的清新與明朗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生:非常清新。
生:特別清新明朗。
師:看清楚,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來形容的?
生:那么……那么……
師:同學們,言有盡而意無窮,作者用兩個“那么”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再找同學來讀。(生更加投入讀句子。齊讀)
生:我從“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知道那兒一碧千里。
師:什么叫“一碧千里”?如果“一碧千里”不好理解,我說“千里一碧”你懂嗎?”(板書:一碧千里)
生:千里之內全是綠色
師:“千里”就是指一千里嗎?
生:不是,指很大的面積
師:“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師:這是怎樣的畫面能想到嗎?把這個詞放到句子里讀讀。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聲情并茂)
師:是啊,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望不到邊際,而且綠得那么實在。文中是怎樣寫一碧千里的景象的呢?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生:我還發現一處比喻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把草原比喻成綠地毯,把羊群比喻成了白色的大花。
師:你很會讀書,找出了這么美的一個句子,針對這句話誰還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我覺得有了這些羊群草原顯得更美了。
師:是啊,滿眼的綠色也未免有些單調,有了這些羊群作點綴,草原就顯得更加迷人了。你來帶領大家感受一番吧?
生(美美地讀):“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其余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師:我請同學們再來仔細地讀,細細地品。通過下面這段文字,你又領略了怎樣的美景?
生:輕聲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生:我感覺綠得很自然。
生:我感覺這綠色沒有邊際,一直伸展到天邊。
師:班里有哪位同學學過國畫嗎?為大家講講“渲染”與“勾勒”。
生:講解“渲染”與“勾勒”在國畫中的技法。
師(范讀):你腦中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傾聽范讀,閉目想象畫面)
師:這幅巨大的中國畫是怎樣的一幅中國畫呢?
生:很遼闊。
生:很自然。
生:與天相接沒有界限。
師: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呢?
生:自然美。
生:溫柔美。
師:現在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美再現在大家的腦海中嗎?(板書:柔美)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輕輕流入云際。”(美美地讀)
師:面對著可愛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果你置身其中,你想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躺下打幾個滾兒。
生:我想搬到那住不再回來了。
生:我想大聲地吶喊
師:那么同樣置身于其中的老舍,是怎樣的感受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有感情地讀):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在作者看來連駿馬和大牛都仿佛在反復品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誰再來讀讀?(生再讀)
師:書讀到這兒,想不想去看一看那美麗的景色呢?我請大家閉上眼睛,找一個同學帶領大家再來完整地用心感受一下這天涯碧草的美景。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停!文章開篇第一句,非常短,看似平淡,但意蘊豐富。請同學們想想這句話該怎么讀?”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練讀)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從“這次”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來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更加動情地讀)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感覺作者第一次見到了草原很興奮
師:是啊,多年的愿望今天達成了,怎能不令人興奮呢?
生(配樂朗誦,其余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師:這段文字寫得真好,不愧是大家之作。文章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讓我們讀來仿佛置身草原,時刻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像這樣的美文,我想很值得我們背誦下來。
課堂簡評
這節閱讀教學課是全市課改標兵評選中發現的一節好課,可圈可點處很多,主要是:
1.整體設計意識強,富有創新精神。先進行整體感知,而后聚焦重要段落重要句子和詞語,是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而本節課設計有整體感,許多環節非常巧妙,重難點破解有力。如,導入設計精心選擇了騰格爾的《天堂》,歌聲粗獷而動情,與本文感情基調一致,順勢引出草原。整體感知環節,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核心句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反復誦讀完成了全文內容的把握,提綱挈領,干凈利索,舉重若輕。
2.品詞品句,于細微處見功底。在“精讀感悟”環節中,有三個詞語抓得很準:“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引領學生體會文中的“那么”一詞,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體會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體會望不到邊的綠色時,抓住“一碧千里”一詞,并給出了準確的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千里”是虛指,指很大的面積。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教者備課的充分和學科素養的扎實。“這次,我看到了草原”中的“這次”引出的時機很好,從詞語切入把握全節文字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品讀到位,很有深度。
3.注重習慣養成,老師富有激情。語文課最有魅力、最有神的地方是教師的激情投入。從互動開始,老師便很用心用情,課堂評價富有機智又充滿鼓勵,營造出了和諧愉悅又富挑戰的學習氛圍。老師在第一次板書的時候說:“字是寫給人看的,不管美觀不美觀都要寫工整,寫清楚。”這番話很有道理,值得學生銘記一生。更有意味的是,整節課每一次板書老師都很認真,并要求學生書空,與老師一起寫。書寫的規范和規范地書寫就是從這些細節開始,教學用心可見一斑!
語文教學芳香滿徑,教者宋子忠正年青,對教學充滿了熱情和執著。教學無涯,祝愿他創造出更多更富魅力的語文課堂!
編者按:《草原》一文為蘇教版6年級上學期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繪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綺麗草原美景,接著描寫了盛大熱情的歡迎場面,而后是草原聯歡、把酒話別的情形,最后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文章脈絡清晰,行文流暢,語言優美,生動感人。
編者按:《草原》一文為蘇教版6年級上學期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繪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綺麗草原美景,接著描寫了盛大熱情的歡迎場面,而后是草原聯歡、把酒話別的情形,最后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文章脈絡清晰,行文流暢,語言優美,生動感人。
宋子忠是一位青年語文教師,才從教八年,就獲得了山東省、滕州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被評為滕州市十佳青年教師。他的課堂教學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好評。這節閱讀教學課是他參加全市“課改標兵”評選中的一節課,市教學研究室對該課堂教學給予較高評價,認為整體設計意識強,富有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習慣養成,執教者也表現的富有激情。茲將其課堂實錄刊發,請同行們品鑒。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3
之一
王麗萍
教養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體會描寫草原風景美、人情美的語句。
2、理解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情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2、認識保護草原資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發展目標:
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并能把閱讀中的理解和感受說出來。
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草原的風景美和人情美所構成的草原風情畫。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帶情入境。
2、同學們有到過或者見過大草原嗎?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
過度:今天,我們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纯丛谧髡咝哪恐械牟菰鞘裁礃幼拥。
2、 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
板:風景美人情美
過度:草原的風光和人情都這么美好,那么就構成了一幅草原風情畫。
板:草原風情畫
3、 默讀課文,對全文質疑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過度:指導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寫草原美景的同時,還
2、 自由讀,邊讀邊劃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學生匯報。
4、 找出句子,抓對比。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1) 指導朗讀。
(2) 理解“高歌”和“低吟”兩種不同的情調。
。3) 理解“奇麗”,為什么他要吟這么一首詩?
5、 者先是想高歌,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為什么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這兩個抒情的句子調換一下位置,讓他先“低吟”,后來他越看草原越高興,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產生了這種情感,而要用這種方式表達?(討論)
6、 學生匯報。
點撥1:我們歸納一下,作者一開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體給人什么感受?(出示圖)
板:開闊
點撥2:1)他當時的心情怎樣?(激動、興奮)
2)指導朗讀
3)換詞理解“清鮮”、“明朗”。
過度:接下來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變化?
指導朗讀,讀出草原的柔美。
點撥3:注意作者第二次寫景的部分,他先總的說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笔鞘裁匆馑?為什么這里這樣說呢?感情朗讀。
點撥4:接下來分了兩部分來寫,先寫了(草原的顏色),再寫了(小丘的線條)。
指導朗讀:(1)先讀這兩部分,然后選你喜歡的讀給大家聽。
句1:“四面都有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隨機出示圖:綠草襯白羊,多么雅致、清麗。指導朗讀。
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句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隨機出示圖、出示兩種風格的國畫,理解“勾勒”、“渲染”。
點撥5:這樣柔美的線條,緩緩地高起來,又緩緩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著這波浪般的線條,一直遠望,就覺得好象整個綠色的草原在流動,所以作者說……
指導朗讀。
7、 自由讀第二次寫景的部分,讀出柔美的感覺,把自己讀沉醉。
四、 總結: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繪,我們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風景如畫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無限的樂趣。
1、 看圖,聽音樂。
2、 口語訓練:做小導游,向你的朋友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如畫美景。
五、 布置作業
1、 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一下內蒙草原的自然風光。
2、 背誦第一自然段。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2.讀懂第一自然段,領會草原的自然美,體會句中含著的意思.
3.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領會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學們,你們游覽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嗎?說說這些風景名勝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是啊,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江南嫵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這節課,就讓我們到內蒙古大草原上去瀟灑走一回。
3.板書課題,齊讀。
4.老師來變一個小魔術(草原后加上?號)現在你再讀讀看,意思改變了嗎?你又讀出了哪些新意思?(師加上!)請你再讀讀看,有沒有什么新感覺?(生自由談)
二、整體感知,理清作者敘述順序
1.草原之美讓人魂牽夢繞,現在,趕快打開書,去讀讀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吧!有個問題請大家邊讀邊想:課文圍繞草原先后寫了哪些內容?
2.生充分自讀思考。
3.讀后交流,師相機概括板書:風光美、人情美。
三、品讀,感悟第一自然段,體會草原的美
1.過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筆,給我們“畫”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景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欣賞優美的音樂,一邊聽老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并在腦海中想像畫面。聽完后,告訴同學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師配樂范讀課文。
3.說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說。
4.過渡:草原的美是如此與眾不同,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用波浪線畫出文中描寫的最讓你心動的景色,美美地讀一讀,并在學習小組內交流。
5.生自讀交流,說說文中最讓你心動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師點撥引導,相機出示課件畫面,圖文結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詞的意思。
結合簡筆畫理解“勾勒”“渲染”等詞的意思。
7.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配樂賽讀,師生評議。
8.面對如此美麗寬廣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們來看看作者來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橫線畫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讀后感受,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高歌”“低吟”兩詞的區別。
這兩種情調一樣嗎?如果把文中的兩個詞顛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們陶醉了嗎?讓我們帶著贊嘆,帶著興奮,帶著陶醉來朗讀第一自然段。
12.讀了這么多,大家會背了嗎?把你最心動的句子背下來。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來草原尋找靈感的詩人,你會低吟一首怎樣奇麗的小詩呢?假如你是一位帶團游覽的導游,你又會怎樣向游客來宣傳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當詩人還是導游?趕快寫下你們的贊美吧!
14.生練筆。試寫小詩或導游詞。
15.指名生上臺讀自己寫的小詩或導游詞,師給予熱情評價。
四、欣賞歌曲,升華情感
同學們,雖然這節課我們沒有真正去美麗的大草原,但我們已經用心感受到了那兒的風景之美,F在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首獻給草原的贊歌,來結束今天愉快的學習。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節課我們再去細細品味。(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設計 篇15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今年暑假,老師到過一個美麗的地方,還帶回了幾張照片,你們看!(課件出示老師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說,這是哪里呀?
生:(齊讀)草原。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同走進——“草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執教者親臨草原, 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風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鮮空氣,體驗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與熱情,就成了執教這一課的寶貴資源。這里展示的照片(還有后面的有關介紹的感受),都是一般學生所未曾見過和體驗過的。當電教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時,它才姓“教”,而不姓“電”。]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大家再一次快速瀏覽課文,說一說課文是從哪兩方面去寫草原的。(板書:景、人)同意嗎?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
師:(巡視)有的同學在相關詞語下面作了記號;有的同學用波浪線勾畫了自己感觸很深的句子;這位同學還把自己的感受寫在了課文的空白處。
3.放聲朗讀,讀出感受。
師:來,請我們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把那些讓你感受很深、你認為寫得很美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
[評:讀書一定要整體感知。一開始就說“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和老師通過分析把課文肢解開來同樣是不可取的。但是任何課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璣。執教者在巡視時說的話實際上是一種引導,即引導學生去發現最傳神、最傳情的句子、詞語去體會,這也是一種學法的暗示和滲透。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師:誰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我喜歡這句話,我來讀一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師:(板書: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讀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給大家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在我眼前是綠色,遠一點的是綠色,再遠一點的也還是綠色!草原非常遼闊,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張巨幅的綠色絨毯,一直鋪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師:我們都要像他這樣讀書,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視線模糊不清。
師:還記得這首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同是寫草原,為什么一個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著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來讀書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來,接著讀你喜歡的句子!
[董老師動腦了。古人說“野茫茫”,老舍卻說“并不茫茫”,為什么?老師在這里設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懸念。懸念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啟迪學生思考。]
生:我喜歡這句話:“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滿心的愉快。”
(學生讀書,將“清鮮”讀成了“新鮮”)
師:你讀書的聲音真好聽!就有一個小地方讀錯了,大家發現了嗎?
師:“清鮮”和“新鮮”區別在哪里?
生:“清鮮”和“新鮮”都有新鮮的意思,但是“清鮮”比“新鮮”更多一層“干凈”的意思。草原的空氣和城市的空氣不一樣,因為沒有污染,所以更干凈。
師:是呀,記得暑假里,當老師一踏進草原,頓時感到全身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都在貪婪地呼吸這清鮮的空氣。雖然我的歌唱得不好,當時我也禁不住唱了起來,(唱)“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來,同學們,我們把這種“高歌一曲”的喜悅讀出來。
[“生成性”資源啊!學生讀錯了,很可惜,但聰明的老師知道把它轉化為教育的資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倘若學生沒讀錯呢?沒錯老師肯定也得提出來。一個“清”字用得多準確,多傳神啊!]
(學生齊讀)
師:草原的天空是那樣明朗,它讓視線變得更清晰。難怪老舍先生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很深,接著讀。
生:我喜歡這一句:“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學生讀書,“勒”字發音不準)
師:(板書“勒”)這是本課的一個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發音,跟老師讀。[我們教的是語文,而且是小學語文,就要實實在在。抓好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教學因其真實、樸實、扎實而更美麗。]老師也很喜歡這一句,就是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沒有?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來,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討論。
[這里可以討論一下。但我不贊成動輒討論,因為閱讀、作文是“個性化行為”(課標語),誰讀了誰有,誰寫了誰有,誰讀了誰有。學語文不同于學理科。不要搞形式主義的東西。當然執教者也有她的苦衷。]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滿了就會流出來一樣。草原就像一杯水,綠得像要流出來一樣。
生:“翠”字讓人感覺特別的通透,相比之下,“綠”顯得死板。
師:嗯,有點感覺了!洞澍B》這篇課文還記得嗎?聯系這篇課文,老師也比較了“翠”和“綠”,感覺“翠綠”比一般的綠更鮮亮,更有光澤,綠得更豐富更飽滿,綠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來(流淌的手勢)。班上有學過國畫的同學嗎?能給同學們解釋一下什么是“用綠色渲染”嗎?
生:當我畫國畫時,用顏料在紙上渲染的時候,我發現顏料在紙上向周圍慢慢擴散……
師:什么紙?
生:宣紙。
師:接著說,當你在宣紙上用綠色渲染的時候,你會發現什么?
生:我會發現綠色慢慢地向周圍滲透。
師:向周圍擴散、滲透、流動。請你們輕聲再讀“輕輕流入云際”這句話,看看這“翠色欲流,輕輕流人云際”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輕聲自由讀)
生:我想象當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樣的鮮亮、充滿生機。
生:我覺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樣連綿起伏。
師:你的朗讀讓老師想起了古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真是碧草與藍天一色呀。老師也想讀一讀!
(教師范讀,學生鼓掌)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是呀,這哪里是綠色在流動,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書)難怪老舍先生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們讀書就要這樣去讀,不僅要讀 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讀出文字背后含著的意思。
[這三個“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講的是讀書的方法,有了這三個“去”,課文才能讀懂。]
生:我有一個問題。
師:(意外)你說!
生:既然“碧”與“綠”都是綠的意思,為什么用兩個不同的詞語來表示?
師:你很善于提問題。來,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幾個詞都是表示“綠”的意思?
生:(在書中找)“綠”“翠”“碧”。
師:你們體會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生:避免總是用一個詞,有變化,讀起來好聽。
師:老舍先生真不愧為語言大師呀!
[又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學生了不起,教師也很機敏。即使學生不提,教師也要講。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去體會、感悟怎樣準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生:我喜歡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
師:綠色與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呀!
[草原還莢在它的色彩上。教師心里有,才能點到點子上。]
師:(出示課件)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草原畫卷呀!天空賦予了草原以明麗,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線條,牛羊更賦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難怪老舍先生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全班齊讀句子:“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同學們,當你置身于草原這樣的美景之中,你想說點什么呢,你又會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記錄下來,好嗎?
[董老師把寫“擠”進去了,而且擠得巧妙、自然。張田若先生早就說過,閱讀教學要把寫“擠”進去,要讀寫結合。這一點我非常贊成。語文教學要讀要寫,這是語文教學的兩根“柱子”。當然,讀寫結合要找準結合點,要順理成章,不可牽強附會,也不一定課課都寫。]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師:“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聽!(課件播放《賽馬》)
[音樂可以啟發人的想象。一曲《賽馬》,把學生帶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音樂絕對是一種教育資源,只要運用恰當。]
師: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騎著駿馬在草原上奔馳,迎接客人。
師:老舍先生又是怎樣描繪見面后的動人場面的呢?請大家讀2—5自然段,用你的朗讀再現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學生自由讀)
師: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說說看,這一部分主要寫了哪幾個場面?
(板書:遠迎、相見、款待、話別)
2.指名朗讀,學習“遠迎”。
師:誰愿意為我們大家讀“遠迎”這一部分?(指名讀)“飛”字讀得特別好,你們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馬的速度很快。
生:蒙古人民熱情。
師:為什么說“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生:衣服漂亮。
師:彩虹由幾種顏色組成?
生:還可以看出來迎接的人很多。
師:蒙古族同胞穿著節日的盛裝,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多么熱情呀!老舍先生一個“飛”字,為我們描繪了富有詩意的畫面呀,更讓我們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種撲面而來的熱情。(全班齊讀)
六.課堂小結,揭示目標
師:老舍先生又是怎樣描寫相見、款待、話別這些場面的呢?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
總評
總起來說,董瓊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有語文味道。
首先讀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品出了語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動之情。語文課上得有沒有味道首先取決于執教者。只有執教者發現了關,讀出味來了,才能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并讀出味道來。
其次讀寫結合好。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訓練。朱作仁教授說:“大量讀寫、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這是被龍口實驗小學、丁有寬等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實踐所證明了的。”
還有一點要談的,是執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終,教師被“定”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課堂畢竟是學生的舞臺。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是“伙伴語言”而不是“主持人語言”。教師的功力體現在哪里?體現在引導上——引導得正確,引導得深入,引導得得法。沒有對課文的準確把握,沒有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是很難引導得好的。
最后要說的是,如果不是“賽課”,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畫上個句號的。抓住蒙族同胞熱情好客、蒙漢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細節的),讀讀、說說不就得了,何必說“下一節再說”?我們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卻看小了。慢慢來,年輕人得有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