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精選12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1
《尋隱者不遇》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課的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一首家喻戶曉的名篇。全詩寓問于答,平白如話,表面簡單易懂,實則意境深遠。因此,我們教師只有細讀了文本,破譯了詩句中的語言密碼,才能引領學生多元對話,深層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感悟古詩的意境,感受古詩的魅力。
一、以“尋”為主線,與作者對話,理解事情,體會賈島的內(nèi)心
從題目和詩句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首敘事詩,寫賈島尋訪隱者,與童子對話,而最終沒能遇見隱者的事情。從題目中的“尋”,可以想象賈島一路尋尋覓覓,拜訪隱者的急切心情。從詩句的對答中,可以體會到賈島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從剛遇見童子時的滿心歡喜、充滿希望,到“言師采藥去”時的失望,但仍不死心,仍抱希望,會追問童子隱者到哪兒采藥去了;當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時,賈島頓生一線希望,肯定要求童子帶他去找隱者;最后的“云深不知處”,打破了賈島的希望,現(xiàn)在是徹底失望了。“尋”的過程中,蘊含著詩人內(nèi)心從希望到失望,再到一線希望,最后徹底失望的起伏過程,真實,富有情趣。
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尋”為主線,從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對話探究:一是理解詩句,讓學生讀出詩句中隱含的對話,并讓學生補充對話中省略的內(nèi)容,理清“尋”的過程,理解“尋”的事情。二是體會內(nèi)心,引發(fā)學生思考交流,從題目中的“尋”能想象到怎樣的畫面,從詩句的對話中,你又能感受到賈島怎樣的情緒變化,并用波浪線板書出賈島內(nèi)心的起伏變化。體會詩人的內(nèi)心,就是體會詩人的情感,就是體會古詩的意境。三是朗讀表現(xiàn),在理解詩句、體會內(nèi)心的基礎上,還應該通過有感情朗讀來表現(xiàn),每一句都可以用夸張的語氣讀出賈島不同的內(nèi)心,整體要讀出賈島情緒的起伏,這樣的朗讀會使課堂韻味十足、妙趣橫生。
二、以“隱”為詩眼,與隱者對話,感悟意境,體會隱者的高潔
如果“尋”是賈島的行為,那“隱”則是隱者的品行。全詩圍繞著“隱”,每句詩中都有所呈現(xiàn):第一句中的“松”,是高潔的象征,隱者愛松、如松,品行高潔,讓人敬仰,可謂“隱于松”。第二句中的“藥”,采藥治病,正合古代讀書人崇尚的“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濟世救人的難解情結,可謂“隱于醫(yī)”。第三句中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此“隱者”則名,可謂“隱于山”。第四句中的“云”,來去飄忽,蹤影不定,隱者仙風道骨,可謂“隱于云”。這些意象手法的使用,無一不和“隱者”之“隱”相合。可見,賈島尋訪的可謂是一位品行高潔、醫(yī)治百姓的亦仙亦人的世外高人。
因而,“隱”可以當作是全詩的“詩眼”。抓“詩眼”,是古詩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便于深入體會古詩意境,感受詩人情感。教學中,我們可以緊扣詩眼“隱”,提出對話探究的話題:從詩句中可以看出隱者是“隱”于何處,“隱者”是怎樣的人?對話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每句詩中分別抓住“松”、“藥”、“山”、“云”字來探究體會。受知識面所限,學生可能認識不到,理解不準,那我們老師就得加以啟發(fā)、點撥,如追問:詩人為什么寫成“松下問童子”,而不是“樹下或柳下問童子”呢?為什么是“言師采藥去”,而不是“采花去”或“游玩去”呢?乃至于在對話過程中,老師可以順便講解“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這種看似無意識的拓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結構性儲存積累。到此,再讓學生來用感情朗讀古詩,學生會有意突出這四個字,會讀出童子回答時的自豪,會讀出對隱者的贊美。
三、以“師”為主題,與編者對話,認識單元,體會編者的意圖
這是教材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單元主題是“園丁之歌”,前兩課《師恩難忘》《陶校長的演講》都與主題相關,而這首古詩似乎與單元主題無關,教師、學生都會有這種疑惑。有了以上與隱者的深層對話,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編者的意圖,這里是把隱者當成了老師,這是編者對古詩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解讀。
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出這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本單元的主題是“園丁之歌”,難道隱者也能算老師,也值得歌頌?有了以上與隱者的對話,學生能很快認識到隱者當然能算老師,他是童子之師,是賈島拜訪之師,是我們敬重的品行高尚之師。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訓練語言,激發(fā)情感,讓學生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贊美隱者。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詩的語言。
2、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yǎng)想象力。
3、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yǎng)想象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 同學們,世上最美的文字莫過于詩詞,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的國度,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tǒng),這片土地上曾產(chǎn)生了浩如煙海的詩詞名篇。它們或抒發(fā)詩人的豪情壯志,或描繪山高水長的靈氣,或稱誦大自然的明凈與灑脫……
2、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幅畫面,由這幾幅畫你們想到了哪些詩。(出示學過的古詩插圖)
3 、出示課題《尋隱者不遇》,請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尋”,怎么理解?
什么樣的人才稱為“隱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稱為“隱者”?
“不遇”什么意思?
現(xiàn)在你能自己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了嗎?
二、 讀通古詩,讀懂詩意
1、 這首詩讀來瑯瑯上口,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現(xiàn)在請大家讀古詩。指名讀。
(1)讀好了詩,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四句詩哪些話是詩人問的,哪些話是童子說的?請你仔細想想,填上人物?
( 詩人 )松下問童子,
( 童子)言師采藥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處。
男女生組合讀
(2)“松下問童子”,可全詩并沒有明顯出現(xiàn)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詩人會問些什么呢?
( )松下問童子,你師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師采藥去。到哪里去采藥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處。
(3)現(xiàn)在你可以連起來說說詩人的意思了嗎?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
指名說,自己說說。
2、其實他們的對話是多么豐富,但詩人把三次問答都濃縮在全詩20個字中。賈島的詩,有很鮮明的特點,老師不講,你們再來讀讀詩,看能不能有所發(fā)現(xiàn)。
(語言淺易,用字凝練,意味深長)
3、 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心情也。是詩人心情、心聲的表現(xiàn),那么這首詩有沒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千里迢迢前來拜訪?遇到童子,詩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說隱者去山中采藥,此時詩人會怎么想?
③童子又說隱者就在山中,賈島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隱者容易嗎?最后賈島怎么想?
高興——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徹底失望的心情變化。
這首詩明明飽含著詩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詩中不著一字,這就是詩的魅力,更是賈島寫詩的特點:凝練。
4、 你現(xiàn)在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心情嗎?
5、 含英咀華,品味詩韻
a) 詩人賈島千里迢迢趕到深山尋訪隱者卻沒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悵。昨夜老師構思這篇教案時,偶得靈感,將詩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換,也寫下一首小詩叫做《尋隱者有遇》,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出示:尋隱者有遇
花間問童子,
言師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馬上就回來。
b) 指名讀。
c) 大家認為,兩首詩,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個詞,某一句詩來說說。
松:松樹給你怎樣的感覺?它有怎樣的品質?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
是啊!蒼松樹歷經(jīng)風雨,堅忍不拔,志向高潔的,象征著隱者的風骨。
山:你去爬過山嗎?那里環(huán)境怎么樣?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蒼勁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霧,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轉的鳥鳴,給人幽靜安寧,身心俱靜的感覺,這才是適合隱者隱居的地方。
云:給你一種什么感覺?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是啊!白云山那樣飄逸、輕盈而又品質高潔,也正象征了隱者那與世無爭的高潔品質。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一青一白,含蓄地襯托出了隱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樣高潔,像蒼松一樣的風骨。這種寫作手法叫——寫景襯托。
四、吟誦詩句,書寫詩境
1、青山翠松,綿延幽深,古琴裊裊,讓詩人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這首詩,我們也情不自禁學著詩人吟誦起這首詩——(音樂響起)
生個別吟誦,(你已經(jīng)完全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隱者高潔的品性與詩人是相通的,與你也是相通的;詩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詩讀得特別好)
齊背
2、沉浸在這樣的情景中,我們也文思泉涌,請大家把《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加入詩人問的問題,用上課上積累的一些詞語,寫在抄寫本上詩文的右側。
視情況交流
2、這堂課,我們通過讀,感受了《尋隱者不遇》語言美,通過讀,感受詩的情感美,通過讀,感受了詩的意境美。送給大家學習古詩文的秘訣——多讀。
五、板書設計,簡單凝練
3、尋隱者不遇
松
山
云
隱者高潔,詩人思慕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為什么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為什么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 采 藥 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并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訴他師父采藥,接著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里,不過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 童子 詩人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處。
2.完成課后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4
教學目標:
1.能聲情并茂地背誦本詩,正確美觀地默寫本詩。
2.掌握字詞句意思,將詩意說準確、具體、豐滿。
3.憑借詩意想象詩境,體會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導入,揭題釋題
1.推敲的故事——引入賈島
唐朝有個詩人,寫詩特別講究。有一回,他寫了一行詩“僧敲月下門”。可是他對這個“敲”字還不太滿意,換個“推”字吧,想來想去,他還是覺得不滿意。走在大街上,他就這樣一邊做動作,一邊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門,僧推月下門。”看到他這個樣子,過路的人都笑話他,可他一點兒也不在意。結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當時做大官的韓愈的侍衛(wèi)隊上。哎呀!這還了得!侍衛(wèi)立刻把他抓到韓愈面前。韓愈了解了情況,不但沒有責怪他,還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還是“僧敲月下門”比較好。從此,這位大詩人就以“推敲詩人”的美名名揚天下。你們想認識這位寫詩特別認真的詩人嗎?(板書:賈島)
2.揭題、解題:這個題目讀得懂嗎? 尋 隱者 不遇
3.讀了詩題,你還想知道什么?質疑。
板書:誰尋?為什么尋不到隱者?隱者是誰?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慮,輕輕拂去時間的塵埃,翻開被唐朝的風宋朝的雨清掃過的詩行,走進賈島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隨他一起尋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復讀詩,了解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用“/”做記號。
2.自由匯報:讀懂了什么?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行詩句。
3.說通順。
再讀全詩,質疑:還有什么讀不懂的?哪怕是一個字、詞。
——真正的高手看起來總是很平常的。這首詩讀起來好像并不難懂,但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賈島寫詩是特別講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稱為“推敲詩人”呢!那么,就讓我們一邊對照詩,一邊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看看這首詩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還有什么魅力讓它得以流傳至今。
4.說具體。
自由說詩意。
說話發(fā)散點——松樹外形、童子(兒童詩相機)外貌、動作、采藥?(逍遙的生活方式)
5.說生動,說飽滿
點撥:簡潔——以問代答。
三、再現(xiàn)情境,深化詩意,凸現(xiàn)情感脈絡
1.化境——想象
讓我們伴著音樂(佛教音樂《靜心曲》),隨著詩人輕快的腳步出發(fā)吧!請閉上你的眼睛。
——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詩人心情很好(詞串:興致勃勃、乘興而來、興趣盎然、興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隱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興致勃勃地上山找他來了。在一棵遒勁的古松下,就看見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
——你看見了那棵大大的松樹了嗎?(看見,什么樣子?)
——那個小男孩你也看見了么?(看見,什么樣子?)
——詩人快步迎上前去,興沖沖地問道:“你師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詩人此刻的心情吧,問話時該用怎樣的語氣?)
——童子抬起頭來,有禮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什么地方采藥了呢?”“天哪,我乘興而來,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話--------”
——“噢?他到底在山的什么地方呢?能說的清楚點兒么?”“---------”
2.升華——說話
睜開你的眼睛(關音樂)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見了那迷蒙的云霧了么?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
——說話練習:云海(發(fā)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來嗎?)
3.吟哦——背誦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間仙境哪!在這兒生活在這兒隱居,真是自由自在,飄飄欲仙哪!望著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著正在深山中采藥的友人。詩人賈島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范誦——引誦——再引誦——學生情不自禁跟誦——全體高聲吟誦
4.凝情——書寫
帶著一絲失望,帶著一絲羨慕,帶著對隱者那白云般高潔、青松般堅韌、童子般純真的心靈世界的向往,詩人賈島回到家中,揮筆寫下了為后人廣為傳誦的這首詩《尋隱者不遇》。(坐姿、寫字姿勢)
四、鞏固
——賈島的詩剛寫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來拜訪他,看見賈島坐在課桌前,快步走上去問:“賈兄啊,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啊!”
——“王兄啊……”(生讀詩)——“松下問童子,賈兄問了什么呀?”
——“只在此山中,是誰說的呀?”——“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噢,原來把問話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難怪人們都稱‘推敲詩人’呢!”
五、拓展《劍客》
中國古代,文人其實都有當文官報國救世界的夢想。真正讓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個優(yōu)秀的管理人才,大詩人李白就是個好詩人卻不是個當官的好料子。賈島同樣如此,大家請看:
——也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釋題質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l)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4.指導書寫。
“童”上邊的“立”寫得要扁平,與下邊“里”寫得緊湊。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6
初讀古詩 交流資料
還未開課,悠揚婉轉的笛聲在課堂上空飄蕩,屏幕上,遠山、叢林、碧潭……那么悠遠、靜美。
孩子們微微閉著眼睛,完全進入了意境,臺下一千多名與會者期待的目光注視著講臺,整個大廳靜靜的、靜靜的……只見執(zhí)教的張筆春老師優(yōu)雅地來到孩子們中間,一會兒摸摸這個的頭,一會兒拍拍那個的肩,一會兒又親親這個的臉。孩子們一臉幸福地笑著,老師和孩子之間是那么融洽、和諧,情誼融融……臺下的聽課老師看到這一幕,無不為之感動,都贊許地直點頭。
“鈴……”上課鈴聲響了。課,在詩意般的氛圍中開始了——
師:中華民族有著悠遠的歷史,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留下了無盡的寶藏和智慧。我們的土陶藝術,我們的國畫,我們的書法,我們的民樂,我們的文學,構成一座宏偉精深的寶庫!古詩,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絢麗斑斕的瑰寶。你們聽:
[笛聲悠悠,寧靜的畫面上出現(xiàn)《尋隱者不遇》的詩句,漂亮的童體字從四面八方飛入,經(jīng)過一番碰擠后,排列成整齊的四行,還熠熠生輝。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孩子們驚喜的目光注視著屏幕,嘴巴微微蠕動。
師:能與老師一起輕聲朗讀嗎?
孩子們早就按捺不住了,搖頭晃腦地讀起來。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來了,還邊讀邊比畫。聽課的老師們開心地笑了。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詩的語言。
2、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yǎng)想象力。
3、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yǎng)想象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 同學們,世上最美的文字莫過于詩詞,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的國度,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tǒng),這片土地上曾產(chǎn)生了浩如煙海的詩詞名篇。它們或抒發(fā)詩人的豪情壯志,或描繪山高水長的靈氣,或稱誦大自然的明凈與灑脫……
2、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幅畫面,由這幾幅畫你們想到了哪些詩。(出示學過的古詩插圖)
3 、出示課題《尋隱者不遇》,請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尋”,怎么理解?
什么樣的人才稱為“隱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稱為“隱者”?
“不遇”什么意思?
現(xiàn)在你能自己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了嗎?
二、 讀通古詩,讀懂詩意
1、 這首詩讀來瑯瑯上口,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現(xiàn)在請大家讀古詩。指名讀。
(1)讀好了詩,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四句詩哪些話是詩人問的,哪些話是童子說的?請你仔細想想,填上人物?
( 詩人 )松下問童子,
( 童子)言師采藥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處。
男女生組合讀
(2)“松下問童子”,可全詩并沒有明顯出現(xiàn)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詩人會問些什么呢?
( )松下問童子,你師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師采藥去。到哪里去采藥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處。
(3)現(xiàn)在你可以連起來說說詩人的意思了嗎?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
指名說,自己說說。
2、其實他們的對話是多么豐富,但詩人把三次問答都濃縮在全詩20個字中。賈島的詩,有很鮮明的特點,老師不講,你們再來讀讀詩,看能不能有所發(fā)現(xiàn)。
(語言淺易,用字凝練,意味深長)
3、 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心情也。是詩人心情、心聲的表現(xiàn),那么這首詩有沒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千里迢迢前來拜訪?遇到童子,詩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說隱者去山中采藥,此時詩人會怎么想?
③童子又說隱者就在山中,賈島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隱者容易嗎?最后賈島怎么想?
高興——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徹底失望的心情變化。
這首詩明明飽含著詩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詩中不著一字,這就是詩的魅力,更是賈島寫詩的特點:凝練。
4、 你現(xiàn)在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心情嗎?
5、 含英咀華,品味詩韻
a) 詩人賈島千里迢迢趕到深山尋訪隱者卻沒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悵。昨夜老師構思這篇教案時,偶得靈感,將詩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換,也寫下一首小詩叫做《尋隱者有遇》,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出示:尋隱者有遇
花間問童子,
言師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馬上就回來。
b) 指名讀。
c) 大家認為,兩首詩,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個詞,某一句詩來說說。
松:松樹給你怎樣的感覺?它有怎樣的品質?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
是啊!蒼松樹歷經(jīng)風雨,堅忍不拔,志向高潔的,象征著隱者的風骨。
山:你去爬過山嗎?那里環(huán)境怎么樣?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蒼勁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霧,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轉的鳥鳴,給人幽靜安寧,身心俱靜的感覺,這才是適合隱者隱居的地方。
云:給你一種什么感覺?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是啊!白云山那樣飄逸、輕盈而又品質高潔,也正象征了隱者那與世無爭的高潔品質。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一青一白,含蓄地襯托出了隱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樣高潔,像蒼松一樣的風骨。這種寫作手法叫——寫景襯托。
四、吟誦詩句,書寫詩境
1、青山翠松,綿延幽深,古琴裊裊,讓詩人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這首詩,我們也情不自禁學著詩人吟誦起這首詩——(音樂響起)
生個別吟誦,(你已經(jīng)完全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隱者高潔的品性與詩人是相通的,與你也是相通的;詩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詩讀得特別好)
齊背
2、沉浸在這樣的情景中,我們也文思泉涌,請大家把《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加入詩人問的問題,用上課上積累的一些詞語,寫在抄寫本上詩文的右側。
視情況交流
2、這堂課,我們通過讀,感受了《尋隱者不遇》語言美,通過讀,感受詩的情感美,通過讀,感受了詩的意境美。送給大家學習古詩文的秘訣——多讀。
五、板書設計,簡單凝練
3、尋隱者不遇
松
山
云
隱者高潔,詩人思慕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8
教學內(nèi)容分析:
《尋隱者不遇》寫作者去尋訪一位隱士沒有見到,通過和童子的對話,反映了隱士游蹤不定、無羈無絆的生活。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xiàn)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該詩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教學設計思路:
以往對古詩的學習是通過查字典及參閱注釋來理解古詩中的字詞,體會古詩的意境。本課的教學試圖改變這一模式,根據(jù)以往學古詩的方法自主探究。通過網(wǎng)絡資源,學生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況、理解難解字、體會古詩的意思。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把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對意境的感悟融入朗讀之中。理解了古詩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詩人的作品學一學。然后運用介紹、誦讀、背誦、表演等形式與同學交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設計理念:
整合課程,改變以往對古詩的學習的方法,利用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自主探究,了解作者的情況、理解難解字、體會古詩的意思,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教學要求:
1、學會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古詩的意思,能準確說出詩句中部分詞語的意思。
4、體會《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準確說出詩中包含的三問三答。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的是一首古詩,請大家讀題目《尋隱者不遇》。
2、聲音真響亮,來,看著翟老師在黑板上寫寫這個題目,邊看邊想,從詩歌的題目里你能讀到什么?你又讀不到什么?
師板書題目。
3、哪個孩子來說說,從詩歌的題目中你能讀到什么,怎么寫?
讀到的:訪的意思就是拜訪,詩人去拜訪隱者,結果是沒有遇到。
讀不到的:隱者是誰、名字、尋者是誰、為什么沒有相見隱者。
4、你想知道他不遇的原因是不是這樣?看來,同學們很會讀書,帶著問題去學等一下你會學的更明白,那么學的時候能不能把你心中的疑問都解答了。
二、讀詩悟情:
過渡:好,下面我們來進行學習的第一步。想把這首詩學好、學懂,首先我們要把它的字音給讀準。好,跟著翟老師說,讀準字音。
(教師板書:讀準字音)
1、生自由讀課文,同桌互讀,個別生讀全詩。
個別學生讀的過程中對生字正音。
2、同學們會聽了,說明在讀的時候也能夠讀準讀好了,咱們就這樣一起來齊讀一遍,徐老師走近你們聽一聽。我看到有的同學呢,他已經(jīng)把該注意的音都標出來了。
生齊讀。
3、第二步,我們還要繼續(xù)再讀一讀,這一次,讀什么呢?古詩古詩,就要讀——(板書:讀出節(jié)奏)
指導:
這是幾言的古詩?
用筆畫一下間隔符、節(jié)奏符,看看應該怎樣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生邊自讀,邊畫間隔符、節(jié)奏符。
指名讀全詩,評價。
師范讀全詩,學生用古人讀詩的方式來讀。
師:如果你認為用搖頭晃腦加上手勢能有助于你讀得更好的話,你可以自由發(fā)揮。
生齊讀。
4、同學們,讀出了節(jié)奏,不等于把詩讀懂了,所以我們下一步接著還要再來學一學、讀一讀,讀什么呢?我們要讀懂詩意。這首詩寫什么我們還不知道,怎么能讀出感情來呢?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剛才我們讀了好幾回,現(xiàn)在有機會你再讀,讀完之后,如果你覺得意思掌握的差不多了,跟你旁邊的同學講一講。好,現(xiàn)在開始。
生自讀,同桌討論。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答案,重點理解個別關鍵詞。
5、我們剛才初步讀了一下這首詩,大概的意思了解了,那么,他這個意思是怎么樣——通過什么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呢?想想,“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是什么樣的形式?(對話的形式)
從哪里看出了問?哪里看出了答?
6、他是通過問答這種形式把拜訪不遇的經(jīng)過寫下來的。孩子們,我告訴你,里面呢,賈島寫了三問,童子分別答了三答,你能不能找出來?來,互相小組之間談一談,說一說。
生小組討論。
師:同學們一下子就把賈島隱藏了那么深的三問三答就找出來了。看來呀,賈島寫這首詩還挺有意思的,我們就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讀一讀。
7、賈島就是這樣,只用了一個問題,,但是他把其他答案都寫下來,讓我們自己去揣摩。賈島真不愧是一個推敲詩人呀。好,我們學完了這個詩意。翟老師在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我發(fā)現(xiàn)原來像賈島這樣訪而不遇的經(jīng)歷很多詩人都有,你看,李白、邱為、皎然、岑參,你看看這么多不遇的詩,有沒有什么疑問呢?
8、同學太棒了,想到了那么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還有一些問題讓你留在心中。等一等,等一等,我們來看看,讀清了詩意原來還要看看為什么他們要把不遇寫下來?看來這不遇大有考究呀。我們現(xiàn)在就來讀一讀。這一次,我們要讀出詩情。探究一下什么樣的感情使得那么多的詩人都把他們的不遇寫了下來。(師板書:讀會詩情)
同學們,我這個“會”是指“學會”?這個“會”是體會,這個會是意會,有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們要會一會,體會體會,意會意會。那么回到這首詩,我們還是拿賈島的詩看一看,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遇的詩流傳了下來,再來讀一讀,再來想一想。好,請你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讀全詩。
9、我看到只有一個男孩子舉手,看來這個問題有點難度,這樣吧,翟老師來幫一下你們。在這三問三答里面,始終有一個人沒有出現(xiàn)在對話中,他是誰?(隱者)
可是這首詩里又處處提到,從題目上看,他是去——尋找隱者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問什么?(隱者)
問隱者,言師采藥去,師指何人?(隱者)
只在此山中的是誰?(隱者)
最后云深不知處的又是誰?(隱者)
師:孩子們,想要體會這首詩里面的情感意會它,非得要把這個隱得那么深的隱者找出來,才能夠體會。到底這個隱者為什么要居住在那兒隱得那么深,賈島訪而不遇呢?在唐朝啊,隱逸之風非常地濃厚,有很多人都跑到山里去隱居了。我們很熟悉的詩仙李白,也曾經(jīng)作為隱居中的一員。(課件出示《山中問答》)
有一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個訪客,這個訪客就是來訪隱居的李白的,于是,李白跟他展開了一場山中問答。在這個山中問答中,他把自己的情感,自己隱居的心情,隱居的原因都寫了下來,同學們,請你們?nèi)グl(fā)現(xiàn),按剛才那樣學,把字音、把節(jié)奏、把詩意粗略地弄懂,去找找,去看看,開始。
師:悠閑自在地在隱居,多美的生活呀,回過來看看我們訪賈島的這個隱者,這時候你能不能揣摩一下這位隱者,他也許就像剛才的李白一樣,他在這里山上生活,心里也是——非常悠閑。你呢?
他很開心,很悠閑,因此他隱居在那里,我們看到了隱者之情。尋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去訪這位山中隱士呢?來,看看這個字(師指著尋字)帶著什么樣的感情而去——
師:對,他覺得這樣無憂無慮地去采訪一位悠閑的詩人。好,他訪但是卻不遇,不遇的心情又如何?來,讀讀這首詩,不遇的心情又如何?
生自讀
師:誰來說說,他訪而不遇的心情是如何的? 如果你去好朋友家里,但是他不在,你心情會怎樣?
于是他在一首詩里,是這樣把他的心情記錄下來的(師邊說邊板書)“一川風景好,恨不有吾廬”
師:你明白他在表白什么樣的心情嗎?
他羨慕,羨慕得,恨不得住在那里,有吾廬就好了,有個草棚就好了,他住在那里。請原諒徐老師剛才很激動,這個字寫得不太好。賈島也是那么激動,看到了這里的風景,他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激動?來,大聲地把情感讀出來
生邊寫邊吟誦。
師:賈島寫了這首詩,是不是丟在那里不管了?請坐。他會怎么樣?我們前面說過他寫了一首詩要反復地——吟誦。
同學們,吟誦聲中我們的推敲可以延伸到課外,今天留作業(yè)給大家就是再推敲賈島的詩。好不好?
三、小結全文,下課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賈島
讀準字音
讀出節(jié)奏
讀會詩情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9
師:我們已經(jīng)預習了這首詩,現(xiàn)在開始學習。
(師板書課題,并范讀全詩)
師:請同學們將這首古詩用自己的語言改成對話短劇進行表演。
(生按課文內(nèi)容自由組合,分角色自編自演,興趣濃厚;師巡回觀察,不作指導、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
師:(20分鐘后)同學們,請停下,現(xiàn)在各小組注意,準備表演。
(學生齊刷刷舉起了手,有部分學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腳邁出了座位)
師:(鼓勵)嗯,好樣的!請A同學到前面來表演。
(A生平時沉默寡言。只請這一位同學上來,是想知道學生對古詩中角色的認識)
師:(試探性地問)你一個人表演可以嗎?
生A:不行。我想請B同學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個學困生)
(生表演開始,師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彎著腰,步履蹣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還有人鼓掌)
(師筆錄一:彎腰、蹣珊,與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嗎?
(師筆錄二:對“隱者”身份有誤解)
生B:(一愣,可能是對“爸爸”一說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應了過來)他采藥去了。
生A:在哪里采藥?你知道嗎?(補充設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補充設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曉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著下面的同學和同伴B生。課堂上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靜)
(師筆錄三:學生對古詩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師用眼神鼓勵,示意繼續(xù)進行;生鼓掌,師示意靜)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曉哇地(不知道)。山這么大,霧這么濃,不曉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畢)
師:不錯,很勇敢,好樣的!只是有幾個……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來,并大聲地喊)有問題,有錯誤。
師:(示意“靜”)哪位同學說說有什么問題?
生:“師”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聲爭辯)不,不,我是太慌了,“師”是“師傅”。
師:好,好,別急!“師”是“師傅”,沒錯。
生:“尋隱者”不是馱背,不可能走不動路。(表示對表演中“彎腰”、“蹣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問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師:現(xiàn)在還有一點時間,請同學們討論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糾正前面兩位同學表演中的錯誤:是“尋隱者”在尋“隱者”的過程中,感情有什么變化?
(根據(jù)課文中的情景,感情變化是:興奮——失望——興奮——失望)下一次課上我們接著再來。
[教后記:將這首古詩由講讀課改為活動課,基于兩點考慮:
一是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靈感,使其實現(xiàn)由猜想到認知的飛躍;
二是由此詩的寫作特點所決定,理解必須借助想象來完成。]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10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為什么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為什么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 采 藥 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并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訴他師父采藥,接著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里,不過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 童子 詩人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處。
2.完成課后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采藥去。只在此山中,。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11
今天,又讀古詩了,還記得讀古詩的一般方法嗎?(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好的,不錯,我們就按照這個方法來學習這首詩。
誰來說說關于詩人。
簡單地說: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
什么叫苦吟詩人?
不錯,他的作詩之苦,有兩句詩說得很形象,記下來: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與孟郊其名,蘇東坡稱之為“郊寒島瘦”。
你們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意思?好,暫時按下不表,我們看詩題。
幾個詞語: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詩題是什么意思呢?
好,讀一讀這首詩,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說。
·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誰連起來將詩的意思說一說?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我看見了許多同學的預習資料里都提到了,這首詩采用的“問答體”的形式,誰問誰答?何處是問,何處是答呢?請在書上標出來。
(賈島)松下問童子:(你師父哪兒去了?)
(童子)言:師采藥去
(賈島:到哪兒采藥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好,誰再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最后一項,領悟詩情。
再來讀一讀,看看你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情緒是有變化的,我們來嘗試一下。
(賈島滿懷希望)松下問童子:(你師父哪兒去了?)
(童子熱情)言:師采藥去
(賈島失望:到哪兒采藥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你就別找了。) (失落)
你看看,這童子夠賊的。硬是折騰賈島,從滿懷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罷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線希望,最后來了句“云深不知處”徹底澆滅了人家剛剛燃起來的那一丁點的小火花。再來念念這首詩。
再看看,詩中寫到了什么景物?(青松,白云)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對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劉老師要問個問題了,這首詩的題目,有人覺得是用訪好,你以為呢?我們也來推敲一下。
好,這個存疑,我們先尊重課本。劉老師昨晚躺在床上思來想去,這首詩有什么好教的呢?大家讀一讀,就懂了。想著想著,就迷糊過去了,這一迷糊不要緊,我就做了個夢,夢見有個家長來罵我,“你這個笨蛋,教了我們家孩子兩年了,作文一點進步都沒有。”老師膽子小,就嚇醒了。噯,這一醒不要緊,我發(fā)現(xiàn),這首詩對我們的作文大有幫助。
我們來看看,如果把這首詩當做一篇文章的話,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敘事的)。
不錯,記事的文章要寫清楚什么?(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好,讀讀這首詩,有嗎?
這件事情寫完整了嗎?
作者是怎樣寫的?(人物對話)
不錯,這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要把事情說清楚,寫清楚人物的對話,是個好方法。
除了人物對話,還有什么?(環(huán)境描寫)
我們還讀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動)
很棒,那,你能把這件事情寫清楚嗎?這就是今天的作業(yè)。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理念談(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篇12
一、概述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畫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xié)助教學。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nèi)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xiàn)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 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jīng)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 創(chuàng)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yōu)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 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 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過渡:同學們通過各種辦法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是否想嘗試一下把古人的話變成我們現(xiàn)在通俗易懂的話呢?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對話,在理解和解釋詩意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 下 問 童 子 :( )
( ):言 師 采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nèi)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 領悟古詩意境
過渡: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卻沒遇到隱者,心情又會怎樣呢?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yǎng)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chuàng)情境 以感促讀 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chuàng)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jié)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采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xiàn)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7-2 尋 隱 者 不 遇
(唐 )賈島
松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采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云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寓問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