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精選11篇)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
2、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
3、學生通過讀故事,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
【教學重難點與突破方法】
1、教學重難點:
體會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
2、突破方法:
與課文結合,反復體會,老師適時指導。
【教學準備】
1、生回家充分預習,讀熟日積月累。
2、回憶課文內容,準備交流平臺。
【教學程序】
一、交流平臺
1、生齊讀交流平臺要求,思考:
交流平臺讓我們交流什么?
2、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的內容:
⑴ 本組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感情的?
⑵ 自己的習作是怎么表達思鄉感情的。
3、生討論,共同總結。
二、日積月累
1、生自讀日積月累部分的內容,思考:這些句子都是講什么的?
2、討論得出結論:
積累表達鄉思的詩句。
3、生在小組內討論,這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
4、全班總結: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的意思是:在空曠的天宇之下,我思鄉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這句詩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謂“浮云游子意”,人們拿浮云比游子,是說他們的行蹤都是飄浮不定的。這句詩的意思是:浮云整日飄來飄去,遠去的朋友已好久沒有相見了。可以看出詩人心中充滿思念和惆悵。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意思是:他鄉的樹已經落葉了,夜里,在寒冷的燈光下,也是飄泊他鄉的孤獨的人啊。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話,它應該認識我啊,因為每年我們都能在他鄉相見。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意思是:家鄉只在我的夢里,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來來往往的人,有幾個是回去的呢?
“江南幾度梅花開,人在天涯鬢斑白了。意思是:記不清東南的梅花開了有多少次了,離開家鄉的我已是雙鬢斑白了。
5、師引:這些寫思鄉的詩句,又是通過寫什么樣的人、事、景、物來反映自己思鄉情的呢?
6、生討論。
7、生交流這些句子的原詩是什么樣的?
(有能力的就多交流,沒有的多積累。)
三、趣味語文
1、生自由讀文,說說主章主要講的是什么?
2、生討論,這個故事趣在哪里?
3、師出示全詩:
題李凝幽居
賈 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生,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4、生講其它趣味語文故事。
【同伴互評】
此設計條理清楚,有比較強的操作性,口語交際部分,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總結得出交際的內容,這樣讓學生會有話可說。日積月累,讓學生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這樣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
如果能拓展一些相關的資料在里面,相信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知識。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交流綜合性活動中的情況和收獲。
2、積累愛國格言。
3、展示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展示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教學難點】交流綜合性活動的情況和收獲。
【教學準備】課前讓學生搜集愛國格言、準備好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學程序】一、交流平臺
1、閱讀交流平臺的內容,說說交流的內容:
⑴ 本組課文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⑵ 綜合性學習開展的活動、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和解決辦法,活動的收獲。
⑶ 同學互評活動中的表現。
學完這組課文后,許多同學都被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深深地打動,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本組課文哪個人或哪件事讓你銘記在心呢?說的時候注意說出印象深刻的理由。請同學們先在組內交流。
2、小組內交流本組課文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選出交流的好的同學參加全班交流。
3、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綜合性活動中,有不少同學在查閱資料或調查訪問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煩,可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了一個個困難,你想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錦囊妙計嗎?想知道他們辛苦后的收獲嗎?那就請你們聽聽他們的精彩發言吧!
4、抽生交流:
聽了你們的發言,我被你們刻苦好學的精神所感動,為你們的聰明而贊嘆,為你們的收獲而高興,那所有的同學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都那么令人驕傲嗎?我們組內的同學互相評價一下活動中的表現吧!
5、小組內評價活動中的表現。
6、組長匯報組員的表現情況。
總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和綜合性活動,同學們對祖國的過去、現在、發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認識了許多古今的愛國志士,而且從你們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們正用實際行動向祖國證明,你們是愛國的中華少年!老師也希望你們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關注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祖國。
二、日積月累
1、自己閱讀日積月累的內容,想:今天要我們積累的是什么?(愛國的格言)
2、齊讀,抽生說說你最喜歡哪條格言?為什么?
3、自由朗讀、背誦。
4、交流自己搜集的愛國格言并說說它的大意。
三、展示臺(可結合口語交際中的“綜合性學習”展示一并進行)
1、看教材中的展示情況:
(圍繞祖國這個專題,展示了攝影作品、手抄報、格言和詩歌,抄錄了祖國的世界之最。)
看了教材中學習伙伴們的學習成果,你們感覺如何?
我想你們也作好了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準備了吧。那就給教材中的同學比試比試!
2、自己或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并對自己的成果作簡要說明。說清楚自己的成果是什么?表現了一個什么主題?特色何在?
(學生介紹完后,教師在教室分類張貼學生的學習成果。)
3、師生共同觀看、評價,評出最有特色的學習成果。
【同伴互評】
設計者設計了較好的引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采用多種展示方式,更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不失為一種好的激勵方式。
日積月累沒有僅限于書本上的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如果在教學中,當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格言時,也大聲讓他讀出來,并送給全班同學,相信一定會更加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回顧·拓展二》配合本組課文的學習內容,結合課內外學習資源,在回顧與拓展中積累語言,學會表達方法,感悟錘煉語言之重要性。要用聯系的方法來教學“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聯系已學課文,聯系自己的習作,聯系讀過的詩文來體會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表達鄉思的詩句。目的是使學生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趣味語文”講的是唐代詩人賈島作詩琢字煉句的故事,使學生通過讀故事,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為了讓學生讀懂故事,可以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整首詩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意境中理解為什么用“敲”字好。以幫助學生樹立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反復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識,并養成在今后的習作中學會推敲詞句的好習慣。
【設計理念】
圍繞“月是故鄉明”這一主題,架起時空的橋,讓學生浸潤在古今思鄉詩文中,讀讀相關的段落或句子,讀讀“趣味語文”,談談表達方法,體驗濃濃的鄉情。讓學生與文字對話,與同伴對話,在交流中溝通,在傾聽中欣賞,在展示中學習,把體會感情與領悟寫法、讀書與表達、語言積累與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學目標】
1、回顧本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2、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積累有關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3、自主閱讀“趣味語文”,并能說出“趣”在哪里。體會錘煉文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教學難點】
訓練和規范學生的口語,能聯系實際來說說自己是怎么表達情感的。
【教學準備】
對本單元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系統梳理小結。
收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交流平臺
一、談話導入,明確內容
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思鄉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讓我們共同走進回顧·拓展二(板書課題:回顧·拓展二)
二、賞讀片段,感悟鄉情
1、讀著一篇篇思鄉的課文,一些感人的描寫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下面這些內容還記得嗎?出示相關語句:
⑴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⑵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⑶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⑷ 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⑸ “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⑹ 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這些語句出自哪些課文?從這些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來表達的呢?
(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寫具體的事表達外祖父的思鄉之情;通過寫景物抒發懷念故鄉之情。)
談表達方法,讀相關句段,這樣做一是避免交流時語言枯燥,二是與文章緊密聯系,加深對表達方法的體會。
過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們訴說著思念家鄉的情懷!家鄉,真是人們心中扯不斷的牽掛呀!請同學們默讀本組的幾篇課文,說說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之情的?
三、回顧課文,交流互動
1、回顧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或寫事或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內容讀一讀。
2、你找到了哪些這樣的描寫?小組里互相交流,暢所欲言。
3、小組派代表發言:
⑴ 課文中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⑵ 課文中通過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4、小結:
表達思鄉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應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體現。作家的作品是這樣,我們的習作也要這樣。
5、平時我們的習作是怎樣表達感情的?(結合本次習作中的典型例子進行交流。)
整體回顧中進一步提煉表達方式,為學生的習作奠定一個基礎;結合習作交流自己和同學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在言語實踐中掌握課文的表達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課時
日積月累、趣味語文
一、背誦古詩詞,激活積累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詞三首,請大家先來背誦一遍。
二、詩文鏈接,內化積累
1、積累“日積月累”中的詩句:
⑴ 請大家反復讀這些詩句,想想這些詩句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說說從哪兒體會出來的?
(如“故鄉情”“浮云”“游子”“他鄉”“家在夢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詞,都能感受到詩人的思鄉、思友之情。)
⑵ 熟讀成誦。
⑶ 引入部分原詩朗讀,鼓勵學生搜集原詩讀讀背背。
通過自讀感悟,誦讀體會,以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
2、課外拓展:
⑴ 千百年來,描寫思念家鄉的好詩句還有很多很多。請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課外收集到的描寫思鄉情的詩文。
⑵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語文,激發興趣
1、學生自讀“推敲的來歷”一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小組互問,解決不懂的問題。
3、引入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整首詩,以理解為什么用“敲”字好。
4、這樣的趣味語文故事還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講給大家聽。
讓學生自己熟讀感悟,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
【相關鏈接】
1、張九齡《西江夜行》: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2、杜甫《夢李白》: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3、馬戴《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4、盧綸《長安春望》: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5、賈島原詩《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生,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6、趣味語文故事:
歷代的詩話、筆記中,載有許多詩人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據《唐詩紀事》等記載,唐朝有位名叫齊已的詩僧,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這樣的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好,因為“一枝開”與“早梅”的詩意更加貼切。齊已深以為然,立即下拜,尊奉鄭谷為“一字師”。
元朝著名詩人薩都刺,有兩句詩常常被人們贊揚: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后來他聽說山東有一位老人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看法,便專程去拜訪。老人見詩人登門,便直率地說:“前一句用‘聞’后一句用‘聽’,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單調了嗎?”薩都刺覺得老人的意見很中肯,便請教說:“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說:“唐朝人有‘林下老憎來看雨’的句子,把‘看’借來代替‘聞’字不好嗎?”薩都刺非常嘆服,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自己的“一字師”。
這樣的趣話古代有,當代也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寫信給毛澤東對《長征》詩提出修改意見的那位“不相識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長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澤東根據那位“不相識的朋友”的建議,將“浪”字改為“水”字,避免了重復使用“浪”字的毛病(詩的第三句是“五嶺逶迤騰細浪”)。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與整理。
2、積累名言警句。
3、激發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興趣,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學生自由閱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弄清他們交談的內容。你對哪些話有同感呢?
在四人小組內,結合本單元的課文例子來討論。
2、學生匯報:略。
3、教師引導學生說自己的獨特發現與體會。師:你讀本單元課文,還有哪些發現,哪些獨特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5、教師小結:
作者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們讀課文時,就要入情入景,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本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值得我們有感情的再讀一讀,請同學們選者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二、日積月累
1、自由朗讀句子:
讀通順、流暢。
2、指名朗讀、齊讀。
3、比賽:
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評比。
4、談理解:
學生自由讀背后,對句子會有體會,教師引導學生談對句子的理解。教師適當評價,不要講得太多,學生有疑則答。在各小組交流基礎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
我在哪里見過這些詞句?我曾經用過這些詞句嗎?
師生集體評議。
6、誦讀練習:
這些句子能背了,能誦嗎?引導學生誦讀。
7、課外要求:
課外看看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來讀一讀。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出自《滿江紅》,課外讀一讀《滿江紅》全文。
三、課外書屋
1、教師誦讀,激qing引入:
教師深情地朗讀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小說《童年》的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師:剛才的文章怎樣?知道是誰寫的嗎?
待學生回答,教師點明: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名小說《童年》。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童年》這本書。大家有興趣讀嗎?本周,我們將開展一個讀書交流活動,主要就圍繞這部書來進行,現在我們就分頭準備吧!
3、我們先集中看看這部書的精彩片段吧!老師用課件呈現《童年》的四~五則精彩片段。
4、學生分組討論,如何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5、待學生分頭讀書后,組織開展讀書交流評比活動。注意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交流收獲與體會。如果學生沒有這本書,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書籍也可以。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揣摩文章表達的真情實感。
2、通過朗讀積累,體會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應該立志、惜時、求索等。
3、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圍繞語言藝術這個專題,交流在讀了那些具有藝術魅力語言后的感受與體會。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喜歡的對聯。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邊放音樂,邊翻看童年影集。
2、過渡:
同學們,童年的歌聲還在我們的耳邊回蕩著,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畫面還在我們的眼前浮現,大家想不想把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最有趣味的童年往事同大家分享呢?
3、學生交流。
4、回顧本組內容,說一說《冬陽·童年·駱駝隊》《祖父的園子》《童年的發現》等課文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場景。
師:為什么這些場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作者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表達的都是真情實感。)
5、師:怎樣才能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呢?
6、學生交流。
7、教師小結。
二、日積月累
1、熟讀這幾條名言警句。
2、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教師解釋學生提出的疑問。
3、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
比一比,看誰理解得準,背得快。
4、補充名言警句:
凡是天性剛強的人,必定有自強不息的力量。(羅曼·羅蘭)
沒有偉大的愿望,就沒有偉大的天才。(巴爾扎克)
5、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
三、課外書屋
1、導入:
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些作家小時候的趣事,很多名人都有自己不平常的童年,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就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
2、學生快速瀏覽課本內容。
3、學生發言談對高爾基的了解。
4、師: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樂,也有苦難。讓我們閱讀《童年》,和高爾基一起感受他的童年生活吧!
5、教師補充并建議學生讀一讀課外描寫中外偉人、名家童年生活的書。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6
【教材簡析】
“交流平臺”談的是怎樣入情入境朗讀課文的問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實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實際上是對學生讀書的一個引導。“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名言和詩句,通過朗讀積累,體會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應該立志、好學、惜時、求索等道理。“課外書屋”向學生推薦的是高爾基的《童年》。目的是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體會情感。
【設計理念】
本塊“回顧·拓展二”,重積累,重閱讀,重拓展。因此,引導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并適當地拓展閱讀視野,以引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
【教學建議】
“交流平臺”談的是怎樣入情入境朗讀課文的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選擇本組感興趣的課文進行朗讀訓練,盡可能的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交流中達到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的目的。教學“日積月累”時,則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名人名言、詩句外,再引導學生互相推薦其他名人名言等,讓學生在名言中受到思想的陶冶,體會少年應該立志、好學、惜時、求索等道理,從而更好地學習。在“課外書屋”教學中,則要做好推薦工作,讓高爾基的《童年》走進學生的心田,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樂,也有苦難,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適時地引導學生做些讀書筆記,有助于語言的積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與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歡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誦讀,積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發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興趣,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能入情入境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對名言和詩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導行。
【教學準備】
1、高爾基的《童年》。
2、收集有關少年應該立志、好學、惜時、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學設計】
一、交流平臺
1、交流感受:
⑴ 同學們,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幾篇描寫童年的課文,這些課文深深地感染了我們。小林和小東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大家自由閱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看看他們交談的內容。你對哪些話有同感呢?
⑵ 學生閱讀。
⑶ 全班交流匯報,說說自己的獨特發現與體會。
⑷ 你讀本單元課文,還有哪些發現,哪些獨特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⑸ 教師小結:
作者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們讀課文時,就要入情入景,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本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值得我們有感情的再讀一讀,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2、交流讀書方法:
⑴ 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讀好這樣的課文呢?
⑵ 全班交流。
⑶ 歸納讀書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首先要讀正確、讀通順;深入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讀的時候腦海中要呈現出課文描寫的場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讀出來。)
二、日積月累
1、讀“日積月累”,讀準確,通順。
2、自由誦讀,初步理解句子含義。
3、指名讀,注意朗讀的節奏、韻律。
4、交流句子含義:
第一句:君子處世,就應該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齡大的人才有理想,一個沒有遠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歲數也是虛度光陰。
第三句:不要虛擲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后悔也無濟于事。
第四句:時間是過得很快的,一轉眼就告別少年時光了,但要掌握一門學問卻是很難的,所以請珍惜時間,不要浪費光陰。
第五句:追尋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長的,我將不斷地追尋、探索。
第六句:不積累半步一步行程,就無法到達千里遠的地方;不匯集涓細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誦,要求讀出感情。
6、從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啟示,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話語,為什么?
7、練習背誦。
8、外收集有關勵志、勸學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著重指導學生練習多層次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對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過多的要求,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可簡要給予解釋。)
三、課外書屋
1、引入:
給學生介紹高爾基和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有聽說過這本書嗎?
2、請學生談談對《童年》這本書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還知道什么?
(介紹《童年》的內容簡介以及其他與之相關兩部作品──《在人間》與《我的大學》。大致了解高爾基其人其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師生根據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推薦其他名人、偉人傳記,并介紹其主要內容,將書目板書于黑板上,供學生閱讀時參考。
4、學生討論如何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5、教師小結。
【補充資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后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7
一、交流平臺
1、同桌讀對話,想一想:
本次對話的主題是什么?勾畫相關的句子。
2、指名說。
(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3、自由讀本單元課文,找一找,畫一畫表達作者真情實感的句子,讀一讀。
4、四人小組交流,比賽讀一讀。
5、指導朗讀《祖父的園子》17~19自然段。
二、日積月累
1、自由讀,思考:
本次日積月累的主題是什么?
2、同桌互讀互評,檢查初讀效果。
3、指名讀,回答問題。
(少年應該立志,好學,惜時。)
4、練讀自己喜歡的名言。
5、全班比賽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6、自己練背。
7、背誦展示。
三、課外書屋
1、回顧作家高爾基。
2、了解他的作品: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你還了解哪些反映童年生活的作品?
全班交流。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回顧本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2、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積累有關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故鄉情詩文。
2、布置學生留心觀察自己家鄉的變化,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記下自己的所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明內容
1、“望著云彩,思念故鄉。思念故鄉,望著云彩”這詩句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
2、這思鄉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讓我們共同走進──板書課題:回顧·拓展。
二、賞讀片段悟鄉情
1、讀著一篇篇思鄉的課文,一些感人的描寫會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下面這些內容還記得嗎?出示相關語句:
⑴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⑵ 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思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⑶ 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2、這些語句出自哪些課文?從這些描寫中我們讀到了什么?
⑴ 詩人觸景生情。
⑵ 通過寫具體的事表達外祖父思鄉之情。
⑶ 通過寫景物抒發懷念故鄉之情。
過渡:課文中這樣的描寫還有哪些呢?本組的幾篇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之情的?
三、交流平臺抒己見
1、回顧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或寫事或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內容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批注。
2、你找到了哪些這樣的描寫?從這些描寫中讀到了什么?小組里互相交流。暢所欲言。
3、全班交流,小組派代表發言:
⑴ 課文中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⑵ 課文中通過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4、小結:
表達思鄉之情不能空泛地抒情,應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體現。作家的作品是這樣,我們的習作也要這樣。
5、平時我們的習作是怎樣表達感情的?
(指名說一說。)
四、詩文鏈接內化積累
1、回顧課文的學習,通過交流平臺,我們收獲了很多,不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表達,還積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誰能背誦一兩段?
2、表達思鄉情的詩文還有很多很多,讀一讀下面的詩句(日積月累中的),能把它們印在腦海里嗎?練習背誦。
(個人背,同桌背。)
3、你還讀到過哪些這樣的詩文?也能把它們記下來嗎?
(指名讀背。)
五、作品展示家鄉美
1、愛家鄉,是每個公民應有的一種感情。讀著美文,看看我們的家鄉,熱愛之情定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家鄉美不美,拿出我們的作品,以小組為單位,盡情展示。
2、欣賞作品之時,不要忘了獻上你的評價花。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回顧本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2、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積累有關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故鄉情詩文。
2、布置學生留心觀察自己家鄉的變化,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記下自己的所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明內容
1、“望著云彩,思念故鄉。思念故鄉,望著云彩”這詩句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
2、這思鄉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讓我們共同走進──板書課題:回顧·拓展。
二、賞讀片段悟鄉情
1、讀著一篇篇思鄉的課文,一些感人的描寫會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下面這些內容還記得嗎?出示相關語句:
⑴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⑵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思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⑶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2、這些語句出自哪些課文?從這些描寫中我們讀到了什么?
⑴詩人觸景生情。
⑵通過寫具體的事表達外祖父思鄉之情。
⑶通過寫景物抒發懷念故鄉之情。
過渡:課文中這樣的描寫還有哪些呢?本組的幾篇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之情的?
三、交流平臺抒己見
1、回顧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或寫事或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內容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批注。
2、你找到了哪些這樣的描寫?從這些描寫中讀到了什么?小組里互相交流。暢所欲言。
3、全班交流,小組派代表發言:
⑴課文中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⑵課文中通過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4、小結:
表達思鄉之情不能空泛地抒情,應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體現。作家的作品是這樣,我們的習作也要這樣。
5、平時我們的習作是怎樣表達感情的?
(指名說一說。)
四、詩文鏈接內化積累
1、回顧課文的學習,通過交流平臺,我們收獲了很多,不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表達,還積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誰能背誦一兩段?
2、表達思鄉情的詩文還有很多很多,讀一讀下面的詩句(日積月累中的),能把它們印在腦海里嗎?練習背誦。
(個人背,同桌背。)
3、你還讀到過哪些這樣的詩文?也能把它們記下來嗎?
(指名讀背。)
五、作品展示家鄉美
1、愛家鄉,是每個公民應有的一種感情。讀著美文,看看我們的家鄉,熱愛之情定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家鄉美不美,拿出我們的作品,以小組為單位,盡情展示。
2、欣賞作品之時,不要忘了獻上你的評價花。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回顧·拓展二》配合本組課文的學習內容,結合課內外學習資源,在回顧與拓展中積累語言,學會表達方法,感悟錘煉語言之重要性。要用聯系的方法來教學“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聯系已學課文,聯系自己的習作,聯系讀過的詩文來體會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表達鄉思的詩句。目的是使學生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趣味語文”講的是唐代詩人賈島作詩琢字煉句的故事,使學生通過讀故事,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為了讓學生讀懂故事,可以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整首詩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意境中理解為什么用“敲”字好。以幫助學生樹立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反復推敲,字斟句酌的意識,并養成在今后的習作中學會推敲詞句的好習慣。
【設計理念】
圍繞“月是故鄉明”這一主題,架起時空的橋,讓學生浸潤在古今思鄉詩文中,讀讀相關的段落或句子,讀讀“趣味語文”,談談表達方法,體驗濃濃的鄉情。讓學生與文字對話,與同伴對話,在交流中溝通,在傾聽中欣賞,在展示中學習,把體會感情與領悟寫法、讀書與表達、語言積累與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實現教學效果的化。
【教學目標】
1、回顧本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2、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積累有關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3、自主閱讀“趣味語文”,并能說出“趣”在哪里。體會錘煉文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教學難點】
訓練和規范學生的口語,能聯系實際來說說自己是怎么表達情感的。
【教學準備】
對本單元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系統梳理小結。
收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交流平臺
一、談話導入,明確內容
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思鄉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讓我們共同走進回顧·拓展二(板書課題:回顧·拓展二)
二、賞讀片段,感悟鄉情
1、讀著一篇篇思鄉的課文,一些感人的描寫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下面這些內容還記得嗎?出示相關語句:
⑴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⑵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⑶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⑷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⑸“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⑹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這些語句出自哪些課文?從這些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來表達的呢?
(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寫具體的事表達外祖父的思鄉之情;通過寫景物抒發懷念故鄉之情。)
談表達方法,讀相關句段,這樣做一是避免交流時語言枯燥,二是與文章緊密聯系,加深對表達方法的體會。
過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們訴說著思念家鄉的情懷!家鄉,真是人們心中扯不斷的牽掛呀!請同學們默讀本組的幾篇課文,說說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之情的?
三、回顧課文,交流互動
1、回顧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或寫事或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內容讀一讀。
2、你找到了哪些這樣的描寫?小組里互相交流,暢所欲言。
3、小組派代表發言:
⑴課文中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⑵課文中通過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4、小結:
表達思鄉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應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體現。作家的作品是這樣,我們的習作也要這樣。
5、平時我們的習作是怎樣表達感情的?(結合本次習作中的典型例子進行交流。)
整體回顧中進一步提煉表達方式,為學生的習作奠定一個基礎;結合習作交流自己和同學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在言語實踐中掌握課文的表達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課時
日積月累、趣味語文
一、背誦古詩詞,激活積累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詞三首,請大家先來背誦一遍。
二、詩文鏈接,內化積累
1、積累“日積月累”中的詩句:
⑴請大家反復讀這些詩句,想想這些詩句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說說從哪兒體會出來的?
(如“故鄉情”“浮云”“游子”“他鄉”“家在夢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詞,都能感受到詩人的思鄉、思友之情。)
⑵熟讀成誦。
⑶引入部分原詩朗讀,鼓勵學生搜集原詩讀讀背背。
通過自讀感悟,誦讀體會,以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
2、課外拓展:
⑴千百年來,描寫思念家鄉的好詩句還有很多很多。請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課外收集到的描寫思鄉情的詩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語文,激發興趣
1、學生自讀“推敲的來歷”一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小組互問,解決不懂的問題。
3、引入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整首詩,以理解為什么用“敲”字好。
4、這樣的趣味語文故事還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講給大家聽。
讓學生自己熟讀感悟,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
【相關鏈接】
1、張九齡《西江夜行》: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2、杜甫《夢李白》: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3、馬戴《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4、盧綸《長安春望》: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5、賈島原詩《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生,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6、趣味語文故事:
歷代的詩話、筆記中,載有許多詩人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據《唐詩紀事》等記載,唐朝有位名叫齊已的詩僧,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這樣的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好,因為“一枝開”與“早梅”的詩意更加貼切。齊已深以為然,立即下拜,尊奉鄭谷為“一字師”。
元朝詩人薩都刺,有兩句詩常常被人們贊揚: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后來他聽說山東有一位老人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看法,便專程去拜訪。老人見詩人登門,便直率地說:“前一句用‘聞’后一句用‘聽’,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單調了嗎?”薩都刺覺得老人的意見很中肯,便請教說:“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說:“唐朝人有‘林下老憎來看雨’的句子,把‘看’借來代替‘聞’字不好嗎?”薩都刺非常嘆服,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自己的“一字師”。
這樣的趣話古代有,當代也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寫信給毛澤東對《長征》詩提出修改意見的那位“不相識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長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澤東根據那位“不相識的朋友”的建議,將“浪”字改為“水”字,避免了重復使用“浪”字的毛病(詩的第三句是“五嶺逶迤騰細浪”)。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⒈回顧本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⒉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積累有關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通過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⒊自主閱讀“趣味語文”,并能說出“趣”在哪里。體會錘煉文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課文作者是怎樣用具體的景物或事情表達思鄉之情的。
教學難點:
訓練和規范學生的口語,能聯系實際來說說自己是怎么表達情感的。
教學準備:
對本單元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系統梳理小結。
收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交流平臺)
一、談話導入,明確內容
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思鄉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讓我們共同走進回顧•拓展二(板書課題:回顧•拓展二)
二、賞讀片段.感悟鄉情
⒈讀著一篇篇思鄉的課文,一些感人的描寫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下面這些內容還記得嗎?出示相關語句:
⑴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⑵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⑶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⑷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⑸“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⑹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這些語句出自哪些課文?從這些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來表達的呢?(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寫具體的事表達外祖父的思鄉之情;通過寫景物抒發懷念故鄉之情。)
[談表達方法,讀相關句段,這樣做一是避免交流時語言枯燥,二是與文章緊密聯系,加深對表達方法的體會。]
過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們訴說著思念家鄉的情懷!家鄉,真是人們心中扯不斷的牽掛呀!請同學們默讀本組的幾篇課文,說說課文是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之情的?
三、回顧課文,交流互動
⒈回顧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或寫事或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內容讀一讀。
⒉你找到了哪些這樣的描寫?小組里互相交流,暢所欲言。
⒊小組派代表發言。
⑴課文中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⑵課文中通過寫景表達思鄉之情的語句。
⒋小結:表達思鄉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應通過描寫具體的事物或景物來體現。作家的作品是這樣,我們的習作也要這樣。
⒌平時我們的習作是怎樣表達感情的?(結合本次習作中的典型例子進行交流。)
[整體回顧中進一步提煉表達方式,為學生的習作奠定一個基礎;結合習作交流自己和同學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在言語實踐中掌握課文的表達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課時
一、背誦古詩詞,激活積累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詞三首,請大家先來背誦一遍。
二、詩文鏈接,內化積累
⒈積累“日積月累”中的詩句。
⑴請大家反復讀這些詩句,想想這些詩句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說說從哪兒體會出來的?(如“故鄉情”“浮云”“游子”“他鄉”“家在夢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詞,都能感受到詩人的思鄉、思友之情。)
⑵熟讀成誦。
⑶引入部分原詩朗讀,鼓勵學生搜集原詩讀讀背背。
[通過自讀感悟,誦讀體會,以積累優美詩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
⒉課外拓展。
⑴千百年來,描寫思念家鄉的好詩句還有很多很多。請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課外收集到的描寫思鄉情的詩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語文,激發興趣
⒈學生自讀“推敲的來歷”一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小組互問,解決不懂的問題。
⒊引入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整首詩,以理解為什么用“敲”字好。
⒋這樣的趣味語文故事還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講給大家聽。
[讓學生自己熟讀感悟,體會詩人寫詩時對運用字詞的認真態度,領悟到漢字的意趣和蘊味。]
四、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五、當堂訓練:
1、背誦詩句。
2、背寫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