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精選6篇)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聯系課文重點詞句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走進童年的畫面,讀出作者真實的感受。
2.結合作家林海音的相關背景資料,理解最后兩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讀出作者對童年消逝的淡淡感傷和深深的懷念之情,懂得珍惜童年。
教學重點:對文中描繪的四個畫面進行品讀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最后兩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搜集并閱讀作者林海音的資料。
一、復習導入
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這三個詞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二、探究內容
(1)搜尋童年的畫面
1.剛才大家在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其實也是林海音女士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出示畫面請學生欣賞,遙遠的音樂起)
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響著悅耳的銅鈴聲。這一幅畫面成為作者關于童年生活的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所說的“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的心頭”。那么當作者的腦海中無數次地浮現出這一畫面的時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臨于“我”的心頭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篇文章,用波浪線劃出相關語句。(可以在旁邊寫寫批注)。
2.生自由朗讀后交流童年往事。
●看駱駝咀嚼
●關于鈴鐺的遐想
●看駱駝脫皮毛
●追問駱駝隊去處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課文描寫描寫童年趣事的記憶,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童年“畫面”,將記憶鎖在每一個畫面上。)
(二)品讀童年畫面
1.讓我們再一次捧起書本,走進童年的畫面,反復閱讀文字,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幅畫面深深地定格在你腦海里?
2.交流:讀讀畫面,說說印象
(1)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重點品讀)
●不僅看到了她的樣子,還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
師:再次讀句子,從這些描寫中可以體會到什么?
預設: “我”觀察很仔細:“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著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
“我”看的時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我”很喜歡駱駝:盡管駱駝很丑,但是態度很安靜;而且“我”愿意長時間的看著它。
……
師: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你會呆呆地看一樣東西,會不由自主地動起來,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想象作者面對駱駝,呆呆地注視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讀這段話。
(2)我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們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出示該段話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您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途,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讀讀這段話,想一想:“我”為什么會有和大人們不同的想法。
預設:
“我”很喜歡駱駝,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險,他是不會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駱駝,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單,鈴鐺不但可以給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給駱駝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當作了駱駝,覺得自己更知道駱駝的心思。
……
●如果有人問你,駱駝為什么系鈴鐺,你怎么回答?
●小練筆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為什么笑?笑的時候想了些什么?請同學們以爸爸的身份寫一寫。
●生寫話,師巡視,交流
●比較句子
我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們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靈中有一個和大人們不同的想法。
●課文中為什么用“充滿”而不用“有一個”?“充滿”說明什么?
預設:
(說明“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
說明“我”已經想了很久,深思熟慮了。
……)
●指導朗讀:把我們心中美麗的想法娓娓動聽地告訴大人們吧。
(3)駱駝也脫掉了它的舊駝毛袍子啦!……因為太不整齊了。
●讀讀這段文字,在你的畫面中,你又看出了什么?
預設:
“我”很關心駱駝。
“我”很喜歡駱駝。
“我”很善良。
……
(讓學生說出理由,就是對課文的進一步品味。)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三)拓展童年畫面
1.組合四個畫面,整體感受童年的美好
2.出示《城南舊事》中的一些景物和人物,再次加深童年印象
三、告別童年,懷念童年
1.出示句子(教師讀):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寫這些文字時,林海音多大了?(42歲)
所以她——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2.再讀句子
師:何止是這件事啊,孩子氣地和爸爸討論駝鈴的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在暖和的陽光下,想剪駝毛的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向媽媽追問駱駝去向的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因為童年真的一去不還了。——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師:所有從前做的傻事都不會再做了,所有童年時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會再有了,那滿腦子的問題現在也不會再問了。童年也一去不還了,回想起過去的那些,作者的心里有一種——淡淡的感傷。
出示句子: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師:是的,一種深深的懷念。這些童年生活的點滴片斷像一朵朵潔白的浪花翻滾著不斷向前,匯成了一條記憶的長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記憶猶新,
——(齊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四、童年回讀,思念回旋
●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了,走來了,響著悅耳的駝鈴聲,這一切是作者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是作者關于童年生活最為清晰的記憶。我們還記得課文的題目嗎?
生(齊讀):冬陽 童年 駱駝隊
●再來讀一讀,讀出作者的這一份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
生(深情地,舒緩地):冬陽 童年 駱駝隊
師:真好。在作者的記憶當中,這一幅畫面已經成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讀此文,我們就像是在靜靜地品嘗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賞一朵淡淡的小花。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如果我們有第二個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也許我們就不會有這么多的人生感觸。可是,每個人都要長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也許這種感受對作者來說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寫進了小說里,后來又被拍進了電影里。
●推薦:小說《城南舊事》;電影《城南舊事》
●如果我們的心靈都有一個故鄉的話,這個故鄉可能就是我們的童年。
老師這里有首詩《童年,我心靈的故鄉》。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生齊讀:
我總是不斷地懷想—— /童年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踏碎了一地溫暖的冬陽/悅耳的鈴聲/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還在遙遠的夢中回蕩童年,我心靈的故鄉/ 我總是不斷地懷想—— /那雙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滿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陽下學著駱駝咀嚼/駝背上載滿了/彩色的疑問與幻想童年/,我心靈的故鄉 /我總是不斷地懷想—— /那舊駝絨的袍子是否還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連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氣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靈的故鄉/ 我總是不斷地懷想—— /心底流淌著深深的懷念/還有一絲淡淡的感傷/不管身處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執著地把美好珍藏/童年,我心靈的故鄉 。
●童年趣事帶給我們無數的歡聲笑語,令人回味無窮,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握住自己擁有的美好時光,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斕,也讓它成為我們明天最美好的記憶。愿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也都能珍惜自己的童年。下課!
板書設計:
冬陽·童年·駱駝隊
淡淡的回憶 深深的思念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2.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內容,掌握生字詞。
教學重點:
研讀童年生活中的兩個片段,感受童趣與童真,初步體會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作者童年時代與學生童年時代的生活差異,作者故鄉老北京與學生故鄉的地域差異。
教學準備:
師:搜集老北京、駱駝隊相關資料
生:預習課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時的生活背景。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揭題,檢測預習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品味課題。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及作品。
3.說說課文與《城南舊事》的聯系。
4.出示課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塊: 初讀,感知全文
1.書寫生字:傻 咀嚼
2.默讀全文,整體感知
3.找到寫“學駱駝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塊:研讀片段,感受童真
(一)“細”學咀嚼
1.指名讀,讀正確。
2.自己讀,﹋劃出描寫駱駝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隨機歸納。
4.圈出重點詞,再讀。
5.指名讀,評價提升。
6.駱駝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讀。
7.她為什么會這樣的表現? 交流,指導讀。
8.想象畫面,整段連讀。
9.補充“看金魚”片段: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天真、可愛)
10.回到課文,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讀出你腦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練讀。
11.指名填讀。一起背誦。
(二)“趣”談鈴鐺
1.文中作者還回憶了哪些事?交流小結。是不是傻事呢?
2.自由輕聲讀,思考:談鈴鐺,我和爸爸的想法分別是什么?我和爸爸的想法為什么會有不同?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充滿情趣)
5.分角色朗讀。
6.其實,“想剪駝毛”和“追問去向”這兩件事也透著“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與愛心。
第四板塊:整體回顧,感情升華
1.整體回顧。
2.感情升華。
3.總結結課。
板書: 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咀嚼 天真
議駝鈴 美好
懷念 想剪毛 傻 ?
問去向
《冬陽•童年•駱駝隊》作業紙
姓名:
練習一:填一填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 )的樣子:那樣( )的臉,那樣( )的牙,那樣( )的態度。它們( )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 ),大鼻孔里( )熱氣,白沫子( )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練習二:寫一寫
……林海音坐在窗前,遙想古老的北京,遙想遠去的童年生活。往事涌上心頭,她一邊回味著,一邊感嘆著:啊,
《冬陽•童年•駱駝隊》(第一課時) 教案來自第一范文網。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領會“嚼”字在口語與書面語中的不同讀法;通過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與練寫結合的方法,牢記“嚼”字字形。
2、通過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體會文章描寫的細膩,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愛。
3、在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思戀,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念。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體會文章描寫的細膩,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愛。
教學難點:
在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思戀,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解課題,走近林海音
1、板書課題,請生念課題。
師:同學們發現沒有這個題目很奇怪。由這個題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學生說,師點評。
2、師:一個題目,三個關鍵詞,這其中到底包含著什么呢?我相信學了課文之后,我們一定能更明白。
3、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課后“資料袋”中有關于她和這篇課文的介紹,大家讀讀,看看,我們能從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構文本,歷數童年事
1、師:是呀,《城南舊事》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而《冬陽·童年·駱駝隊》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傳,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實就是林海音,而這文章就是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林海音的回憶,隨著她的思緒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請學生自己讀讀課文,看文中回憶了小英子的哪幾個有關駱駝的片斷。
生自讀。
3、交流
板書:學咀嚼(相機指導“嚼”字字形,請學生把“學咀嚼”寫在相應段落的旁邊;相機指導學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處用了這個“嚼”字地方,了解其口語、書面語的不同讀音。)
談駝鈴
剪駝毛
念駱駝
三、沉浸往事,解讀林海音
1、師: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憶。幾十年來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讀到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讀一讀,并做上讀書記號,可以是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可以標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寫下自己一時的感受……
學生自讀。
2、交流“學咀嚼”
(1)請研讀了“學咀嚼”這件事的同學舉手示意。
(2)請生讀這個自然段,學生一起讀讀。
(3)請生說說你從中讀到了什么。
預設:①讀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嗎?(眼睛直視一樣事物,一動不動,目不轉睛。)
是什么讓她“呆”了?
b.請生讀好關于駱駝的描寫。體會她觀察的仔細,體會“那樣”中的情感色彩。
c.師:看著看著,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學著駱駝——也咀嚼起來。
想象當時小英子的神情,討論這“呆”還是我們平時講的意思嗎。
齊讀本段。
d.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請學生看插圖,猜測小英子大概幾歲了。
體會小孩子的好奇、專注。
e.師:五六歲的年齡,正是對什么東西都充滿好奇的時候,看到從沒看到的駱駝,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過去,如今她還會因為駱駝而看呆嗎?她還會在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嗎?課文中哪兒告訴你的?
生讀課文16自然段相關句子。
師: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在現在的林海音看來,這“學咀嚼”的事,實在是一件——傻事。因為這好奇的呆、專注的傻只屬于孩子。
就讓我們帶著對往事的懷戀,再來讀這第四自然段吧。
②讀到了駱駝的有趣。
3、交流“談駝鈴”“念駱駝”
(1)師:這幾段文字與“學咀嚼”這一段不一樣,同學們發現沒有?(對話描寫)
(2)師:既然是對話,我們就來分角色讀一讀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話沒有直接寫出來,你們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說的嗎?
指名說。
(3)學生同桌互練,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讀。師點評。
(4)師:對于為什么系駝鈴,爸爸的觀點是——
小英子的觀點是——
那你更喜歡誰的觀點呢?
(5)師:從這里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呢?
(6)師: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個對所有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的小英子。課文中除了講她問爸爸駝鈴的事,還講了她問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讀小英子與媽媽的對話。
(8)課文中媽媽怪小英子“總是問”,你猜小英子還會問些什么事呢?
(9)師:可是,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和爸爸——談駝鈴的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問媽媽駱駝去向的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4.交流“剪駝毛”
(1)師:課文中還有一件事——剪駝毛,誰愿意來讀讀?
指名讀。
(2)大家也讀讀,看看你們又從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愛、充滿童趣。
說說從哪兒看出來的?并讀好相關句子。
(4)師:讀著這段文字,我有一個疑問——文章中寫“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你們說拉駱駝的人像誰一樣?
按常理,我們一般是說駱駝像人一樣脫了舊駝絨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寫人像駱駝一樣脫了反穿大羊皮呢?這不是寫反了嗎?
指名回答,進一步體會小英子的天真。
(5)師:多么天真可愛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想給駱駝剪舊毛皮的想法,我也——不會再有了。
四、鏈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師: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林海音已經42歲了,而且早已身居中國臺灣,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卻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現,同學們聯系你們自己的童年,你們猜猜她或許還會想起什么事來呢?能不能也像這篇課文的題目一樣取一個名字?
交流。
師:是呀,這些或許都會在她的腦海里浮現,她寫這些景寫這些人寫這些事,又何嘗不是在抒發自己的情呢!
2、同學們,雖然她早已身居中國臺灣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卻依然固執地保留著北京口音,從來不曾有絲毫的改變,有朋友說她比北京人還北京人,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她懷戀的僅僅是童年嗎?
交流。
師:是的,她懷戀這個留下了她最美好時光的故土,懷戀那里的點點滴滴,有她的文章為證。
出示:《苦戀北平》相關語句:
不能忘懷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啊!
…………
離開北平的那年,曾趕上最后一次的“看紅葉”,冰鞋來不及揀出,我便離開她了。飛機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繞個圈,協和醫院的綠琉璃瓦給了我難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顫抖著,是一種離開多年撫育的乳娘的滋味。
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讀。
3、師:就這樣,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與北平相似的,都會令她觸景生情,勾起她對故土的思戀,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說的: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生讀: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4、師:《城南舊事》記錄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憶、淡淡的感傷:那個惠安館前可憐的“瘋”女人——秀貞,那個兒時的好伙伴妞兒,那個厚嘴唇的年輕人……我把她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去讀讀。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基本讀懂課文,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從作者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最后兩段。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曲激qing,解釋課題
1.上音樂課時,我們學唱過歌曲《童年》,誰來為大家唱一唱,會唱跟著一起唱。
2.誰能說說歌詞都寫了什么?(生自由說,師板書題目)
3.這個題目與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題目有何不同?(題目的三個詞語中間有兩個間隔符號)。
老師讀題目,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溫暖的冬陽下,一群駱駝隊從遠處走來,駝鈴聲悅耳動聽,童年的“我”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二)交流信息,簡介作者與背景
1.全班交流
2.教師總結,出示:
“冬陽下的駱駝隊”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林海音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國臺灣,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時隨父母回國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舉家遷回中國臺灣。林海音女士根據在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寫成了《城南舊事》一書,深受讀者喜愛。《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正是《城南舊事》這本書的序言。
(三)檢查預習,生字認讀。
(四)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②思考:
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練習速讀,整體感悟,通讀課文。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及時板書)
①注意指導學生區分文中兩個“嚼”字的不同讀音。
②課文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幾個片斷:先講冬天“我”看駱駝咀嚼(4自然段);再講了“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11—14自然段)。
(五)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1.學習“學駱駝咀嚼”的片斷
①反復讀第4自然段,細細地品味,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簡單地寫出自己的體會感悟,然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試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共同領悟: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后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②全班交流。(從駱駝咀嚼的樣子中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抓住最后一句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真童趣、體會“我”的傻樣)
③總結學法:反復讀、品味→畫詞句寫感受→有感情朗讀。
2.分小組合作學習后三個片斷
①從后三個片斷中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斷,用上述方法分小組合作學習。
②前后位的同學結合小組,互相交流、探討。
③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a猜測掛鈴鐺的原因
共同領悟: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到的,總會吃飽的。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從“想象鈴鐺用處”片斷中體會“我”大膽豐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認同)
b看駱駝脫毛
共同領悟: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從“想替駱駝剪毛”片斷中體會作者敘述的真實,描寫的逼真)
c詢問駱駝的去向
自由誦讀
(六)學習最后兩段,體會懷念之情
1.齊讀課文最后兩段
2.你讀懂了什么?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3.引導學生理解“童年一去不還”和“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童年“去不還”是因為“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來了”,說明時間過得很快,轉眼“我”已長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臨我的心頭”,這個“童年”是指童年時那段有趣、難忘的生活,是因為當“我”又看到冬陽下的駱駝隊時,觸景生情,不禁想起兒時的那段難忘的生活)
(七)拓展延伸──說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陰是寶貴的,這正是這篇課文要向我們訴說的。而你此時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許多有趣的經歷呢?(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八)總結全文
教師總結: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個人臉上都會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為童真,因為幼稚,更因為它匆匆易逝。孩子們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時光,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斕,也讓它成為明天最美的記憶。
最后,老師給你們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另一本則是高爾基的《童年》,這兩本書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別錯過了讀這好書。
板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駱駝咀嚼(4)
想象駝鈴用處(5-9) 對童年生活無限懷念
想替駱駝剪毛(10)
詢問駱駝去處11-14)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3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氈、卸、咀、嚼、漠、寞、襖、袍、傻”。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童年時對駱駝的喜愛,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作者對童年的幾個片段的回憶,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最后兩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景,營造氛圍。
1. 時間悄悄流逝,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它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你還記得你們小時候的那些有趣的事嗎?(這時《童年》的音樂輕輕地響起)
2. 我們每個人都有童年,而幸福的童年各有各的幸福,今天,我們就學習新課文――中國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看看她的童年發生了那些趣事,好嗎?
二、學習新課
1.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課文的背景。
《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它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
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國臺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在1948年同丈夫會中國臺灣,她的創造是非常豐厚的。
2. 學習生字。
zhan xie ju jue mo mo ao pao sha
氈 卸 咀 嚼 漠 寞 襖 袍 傻
氈 部首:毛 結構:半包圍結構 共9筆
字義:氈子,用羊毛等壓制成的片狀:氈帽,氈鞋
組詞:氈帽
造句:用羊毛等壓制成的的帽子我們就叫它氈帽。
卸:部首:結構:左右結構 共9筆
字義:1.把牲口身上的繩套等解下:把馬鞍卸下來。
2.把東西或零件拿下來或拆下:卸貨。
3.解除;推脫:卸任,推卸。
組詞:卸煤 卸妝
造句:煤車剛剛到,大家都忙著卸煤了。
咀:部首:口結構:左右結構 共8筆
字義:食物等含在嘴里細嚼品味:咀嚼。
組詞:咀嚼
造句:吃飯要慢慢咀嚼,不要狼吞虎咽。
嚼:部首:口結構:左右結構 共20筆
字義:食物等含在嘴里細嚼品味:咀嚼。
組詞:咀嚼
造句:咀嚼所產生的刺激能使腦進化。
漠:部首: 結構:左右結構 共13筆
字義:1.被沙覆蓋,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
2.冷淡;不經心;冷漠;漠視。
組詞:沙漠 大漠
造句:駱駝可以長時間在沙漠中行走而不喝水。
襖:部首:結構:左右結構 共9筆
字義:有襯里的夾衣;絮有棉花、絲棉或襯以皮毛的上衣:棉襖。
組詞:襖子 皮襖
造句:冬天來了,大家慢慢換上了棉襖。
袍:部首:結構:左右結構 共10筆
字義:有大襟的中式長衣:長袍。
組詞:旗袍
造句:旗袍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歡。
傻:部首:結構:左右結構 共13筆
字義:1.智力低下:大傻瓜。
2.心眼笨;不靈活:傻等半天。
組詞:傻事 傻子 傻瓜
造句: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不要做傻事。
寞:部首:結構:上下結構 共13筆
字義:寂寞。
組詞:寂寞 落寞
造句:一個人呆在家里,小明不由感嘆道:“好寂寞啊!”
提醒學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咀嚼”的“嚼”讀jué,“慢慢地嚼”的“嚼”讀jiáo。“卸”9畫,第7筆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3. 課文解說:
(1)這個題目與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題目有何不同?(題目的三個詞語中間有兩個間隔符號)。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
(老師讀題目)從這三個詞語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溫暖的冬陽下,一群駱駝隊從遠處走來,駝鈴聲悅耳動聽,童年的“我”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這個題目把三種事物編織在一起,充滿詩情畫意,會令我們產生許多遐想。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發生的事往往充滿稚趣,又很有意思,它們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收藏在我們的記憶里,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回憶他那充滿稚氣的童年往事吧,齊讀課題。
(2) 聽課文錄音,了解內容。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幾個片斷:
先講冬天“我”看駱駝咀嚼(4自然段);
再講了“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5—9自然段);
然后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10自然段);
最后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11—14自然段)。
2課時:
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學了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3)深入感悟課文,理解句子,體會作者的感情。
師:同學們,你們看動物吃東西的時候,自己的牙齒也會動起來嗎?我們看看作者看咀嚼的時候,作者是怎樣的?她為什么會這樣呢?
a.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駱駝是不大容易的事,在舊北京卻經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駱駝隊。因為爸爸買煤,使“我”有機會細細地看這樣一種大個動物。“我”看得多細呀,看它們的臉,看它們的牙,看它們咀嚼的動作,看它們的大鼻孔,看它們的胡須;看得多入神啊,看著看著,自己的牙齒都動起來。看著看著,就喜歡上了它們,雖說覺得長得丑,卻并沒有厭惡的意思,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躍然紙上,孩子天真的神態也展露無遺。)
b.“想象駝鈴用處”
①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②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為什么要系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體會“我”對駱駝的關注。)
③“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從“想象鈴鐺用處”體會“我”大膽豐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師:在這里,爸爸會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兒的話可能也勾起了父親的童年回憶,天真、可愛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識。所以,從他的話中體現出對女兒的寬容、呵護。]
⑤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
師“想一想:“我”為什么會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為上文學習已明白了“我”對駱駝的喜愛,所以這里才會有不同于大人客觀實際的想法,可能出于對駱駝的喜愛,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如:不希望駱駝遇到危險;不希望駱駝旅程太孤單;希望鈴鐺可以給駱駝和拉駱駝的人增加情趣等等,進一步說明了“我”對駱駝的喜愛。同時,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愛。)
c.駱駝也脫掉了它的舊駝毛袍子啦!……因為太不整齊了。
師: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我注意到駱駝的什么啦?從這句話里你看出什么?
“我”很關心駱駝。
“我”很喜歡駱駝。
“我”很善良。
d.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這句話顯然問得沒頭沒腦,所以媽媽才問:“誰?”正是這看似沒頭沒腦的話,才把小小“我”內心對駱駝隊的思念表現出來了。因為思念駱駝,頭腦里滿是駱駝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問題問了出來。)
師:有感情地朗讀這一下兩個句子,從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e.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暑去寒來,駱駝隊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每個人都得長大,童年也在這歲月的流逝中遠去,一去不還了。童年可以有漫無邊際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長大后卻離我們漸行漸遠。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那些童年往事僅管傻,僅管幼稚,卻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這句話清晰地傳達出作者對童年的眷戀,我們仿佛能聽見她輕輕的嘆息,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著淡淡的憂傷)
f.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顯然永遠留在她的記憶中,讓她懷念不已,讓她回味不已。在回憶中,發現童年的一切,并沒有走遠,駱駝隊仿佛就在眼前,駝鈴聲仿佛也響在耳邊,童年的一切,又在心頭出現。)
(2)對詞語的理解。
反穿大羊皮:過去人們穿的羊毛朝外的一種皮襖。
重臨:重新到來。
3課時:
三、品賞朗讀,感悟語言,體會真情。
請學生選擇重點部分進行朗讀,并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本課語言純樸,作者的感情多融在這純樸的語言中。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才能更好地從這純樸的語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前面回憶部分,要注意讀好“我”和爸爸、媽媽對話的部分,讀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對駱駝的思念;后面兩段寫了我寫《城南舊事》的原因,直接抒發了“我”對童年的留戀,要通過朗讀,準確地表達作者這種感情。)
四、練習鞏固
五、我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另一本是高爾基的《童年》,這兩本書都非常好,大家可別錯過了。
板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駱駝咀嚼 (4)
想象駝鈴用處(5—9)———對童年生活無限懷念
想替駱駝剪毛 (10)
追問駱駝去處 (11—14)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是林海音在小說《城南舊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樸實純真的語言,圍繞著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與爸爸談論關于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怎樣想為駱駝修剪不整齊的毛,怎樣好奇得去問媽媽夏天駱駝的行蹤等童年中瑣碎的小事。這些淡淡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魂牽夢縈,對已經遠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戀。
學習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圍繞“駱駝隊”的回憶老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氈帽、優質、裝卸、咀嚼、鈴鐺、沙漠、寂寞、棉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難點:
從作者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2.學生:搜集作者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走進童年,激情導入:
1、在你們的記憶中,小時候做過哪些有趣的事?(學生交流)
2、剛才大家談了很多小時候的趣事,作家林海音小時候在北京長大,1948年返回中國臺灣。北京就成了她的第二故鄉,無論走到哪里,她都不會忘了北京城南的歷歷往事。成年后,她就把自己在城南的往事寫進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本書的序言—— 《冬陽 童年 駱駝隊》(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交流信息,簡介作者與背景
(1)全班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
(2)教師總結,出示:
“冬陽下的駱駝隊”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林海音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國臺灣,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時隨父母回國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舉家遷回中國臺灣。林海音女士根據在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寫成了《城南舊事》一書,深受讀者喜愛。
二、檢查預習,課前反饋:
(一)出示導學案二,小組學習檢查。
1、讀準導學案中字的讀音。(以小組為單位,互讀并且互相檢查,出現錯誤及時糾正)
2、聽寫詞語,組內互相批改訂正。
3、集體交流。(強調重點字詞,強調“漠”“寞”“嚼”的寫法,包括筆順、寫法、字義等,注意指導學生區分文中兩個“嚼”字的不同讀音。)
(二)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
1、組內分段互讀,糾正讀音。
2、匯報朗讀。(每組一位代表分段展示朗讀情況)
(三)交流課文整體感知情況
1、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師根據生的匯報相機小結)
2、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及時板書)
課文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幾個片斷:先講冬天“我”看駱駝咀嚼(4自然段);再講了“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三、品讀感悟,精讀示導:
1、(1)課件出示最后一段
(2)齊讀這段話
(3)讀課文,想想作者的心頭又浮現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2、(1)小組交流找出的幾件童年往事。
(2)匯總:剛才大家一起說了作者的童年往事,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筆來,把你認為最有趣的一件事畫一畫,在旁邊用一兩句話或一兩個詞寫寫你的感受。
3、品讀冬天“我”看駱駝咀嚼部分:
(1)林海音看到的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
(2)假如你就是林海音,此刻你就站在駱駝面前,請你閉上眼睛,老師讀這段文字,大家想象駱駝的樣子,想象駱駝在咀嚼草料時,牙齒是怎樣在動的?
(3)你的牙齒動了嗎?剛才你看見了什么?
(4)作者的這種行為讓你感覺怎樣?
(5)看駱駝咀嚼,為什么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大家覺得駱駝咀嚼有趣嗎?
(6)可是,我就覺得駱駝咀嚼挺平常的,沒有什么意思,為什么?
(7)各種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對這種事已經不感興趣了。林海音寫這篇文章時已經42歲了,正如課文最后一段中寫的(課件出示最后一段文字),請大家齊讀一遍。
4、(1)請大家用剛才我們學習第一件趣事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另外三件事(每組選一件)
(2)出示自學提示,自己進行自學:
自學提示:①你覺得哪件事情有趣?
②畫出你認為有趣的語句,讀一讀。
③寫寫你的感受。
(3)小組交流自學收獲。
5、全班交流:
(1)鈴鐺的作用一件事:
①駱駝脖子下的鈴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我”認為這個鈴鐺的用處是什么?
③誰同意爸爸的說法?你覺得林海音的想法怎樣?
④想一想中年時期的林海音寫下這段往事的時候,她會同意自己當年的想法還是爸爸的想法?
⑤中年時期的林海音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她當時的想法已不再有了。(課件出示最后一段)請大家再來讀這段話。
(2)剪羊毛的事:
①誰來讀讀剪羊毛這件事?
②剪羊毛這件事體現出了林海音怎樣的特點?
③當寫這篇文章時,林海音還會有這種想法嗎?
④(課件出示最后一段)請大家再來讀這段話。
(3)追問駱駝去處一件事:
①文中還寫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分角色讀這件事。
②在這篇文章中,林海音都問了哪些問題?想一想,她還可能問些什么?她的問題可真多呀!他為什么老是問呢?
③到了中年,她還會問這些問題嗎?(課件出示最后一段)請大家再來讀這段話。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當作者已是人到中年時,可能會產生更多的人生感觸。當她再一次想起那滿腦子的問題時,她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2、現在回想起童年的往事,作者的心里會是什么樣的感受?(隨交流板書:淡淡的感傷)這種感傷不是痛哭流涕,我們剛才是一直笑著談、笑著讀這篇文章的,這種感傷那么淡,就像一縷輕煙,流動在字里行間,在這淡淡的感傷背后,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什么?(板書:深深的懷念)
3、讓我們再來齊讀最后一段,來感受這份淡淡的感傷和深深的懷念。
五、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1、大家還記得課文的題目嗎?
2、再來讀一讀課題,讀出作者的這一份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
3、在作者的記憶中,這一幅畫已成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讀此文,我們就像在靜靜地品嘗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在欣賞一朵淡淡的小花,我們在感受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那份對美好童年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六、推薦作業:
(課件出示書的封面)最后,在這歡快的旋律中老師給你們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另一本則是高爾基的《童年》,這兩本書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別錯過了這寫好書。
七、板書設計:
冬陽 童年 駱駝隊
淡淡的感傷
深深的懷念
目標檢測:
1、我能讀準下列詞語:
氈帽、優質、裝卸、咀嚼、鈴鐺、沙漠、寂寞、棉襖、駝絨、袍子、傻事
2、聽寫下列詞語:
氈帽、優質、裝卸、咀嚼、鈴鐺、沙漠、寂寞、棉襖
3、(1)《冬陽 童年 駱駝隊》這篇課文的作者是( ),圍繞駱駝隊寫了( )( )( )( )四件事,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 )之情。
(2)我們本冊書還學過她寫的《 》一文,我能寫出一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