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精選12篇)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1
一、熟讀課文5遍,把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并查字典。
二、給黑體字詞語注音。
( ) ( ) ( ) ( ) ( )
水滸傳 綠林好漢 彭公案 三俠五義 嗯
二、多音字組詞。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lǜ( ) jiāng ( )
綠 將
lù( ) jiàng ( )
三、詞語積累,并造句。
綠林好漢:
滾瓜爛熟:
近義詞: 困難— 主張— 鼓勵— 滾瓜爛熟—
反義詞: 困難— 主張— 隨便— 鼓勵—
六、課文理解
1、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體裁與以往有什么不同?
3、自己準備采訪資料(想采訪的問題;采訪中應該注意些什么等等)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2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采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后,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干嗎?”孩子們聯系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干什么?” “采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回答得很激動,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將采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后,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等,一步一步來解決。
在簡單解決一些問題后,我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閑書嗎?有的說喜歡,但苦于沒書;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理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后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閑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閑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接著,我提了個要求:全班每人準備一本課外書,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讀書摘記或者寫寫讀書心得,然后轉借給其他同學,同時,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學的書,這樣輪流看的話,咱們不就有書看了嗎?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帶書來的還是很少。
我希望經過我不間斷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們有愛看閑書的意識,并能主動積錢買書看,從提醒到自覺,讓“書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話。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復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從詞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我以簡潔的語言引導追求啟發性和藝術性,讓學生置身于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后全班交流”;本課作為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升華。
小學語文第九冊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在課前我充分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中,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讓他們讀與悟,發揮合作探究的小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深感課堂的氛圍與提問的技巧有很大的關系:開始我問“季羨林和苗苗的對話中一共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后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得太大呢?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么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然后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了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游刃有余,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課堂上才會碰撞出各種耀眼的火花。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3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課前準備】
1、收集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2、布置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清單。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學,交流資料。
1、齊讀課題: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質疑問難: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我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檢查自學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匯報:
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師重點講解)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見教案后)
2、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3、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⑵ 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四、積累運用,培養能力(此部分的目標與過程并不統一,加強品讀)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五、拓展活動
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書。 (交流看“閑書”的經歷,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自學完成表格:
苗苗的觀點 季先生的觀點 “我”的看法(感受)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4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重要意圖,一是掌握訪談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感覺閱讀的興趣,明了康健發展的要求;二是繼承開展關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運動,為口語外交、習作打好基礎,漸漸培養學生閱讀的風俗。
二、說目的
1.了解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結合上下文和生活現實讀懂文句的意思。
2.準確、流暢、分腳色朗讀課文,掌握發言的重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念書和學習的開辟,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運動。
三、說教法
1.本文作為略讀課文,且是對話情勢的訪談錄,沒有龐大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文句,完全口語化,以是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本文是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在重復自讀掌握重要內容后,可以舉行分腳色朗讀或模仿采訪。在朗讀中要掌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苗苗是個熱愛念書的小學生,謙善好問,對季老的尊重崇敬溢于言表;而季老毫無名流架子,密切隨和,在幽默的言論中善于誘導,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老師可引導學生聯合插圖,更好地領會人物的年事、身份與情緒。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滸傳(zhun)》、“綠(l)林豪杰”、“一百單八將(jing)”、《濟公傳(zhun)》等要細致讀準確。還要細致對話是口語化的,如“跟前兒”“偏科”“最少”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著密切,以是要讀得像語言一樣自然,絕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換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聚古詩文的題目后,可以在小組內就感興趣的某一個題目睜開討論,交換自己的感覺。還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然后形成小組意見全班交換,告竣一些共鳴,得到應有的開導,如,要加大課外閱讀,才氣促進寫作的進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長;加強古詩文積聚,加強文化秘聞等。
苗苗與季老的對話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現實精密相干,可以引導學生睜開辯說,如,季總是主張看閑書的,但在課上和寫作業的時間看可行嗎;苗苗的爸爸打她對嗎;學生偏科與任課老師有干系嗎;背兩百首詩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幾;我們能成為“三領悟”的人才嗎……
4.在本文的學習中,要細致從對話中感覺到季老言笑風生中的夷易近人、諄諄教導、體貼關愛下一代發展的品德魅力。另有在訪談中怎樣有規矩地討教、表達自己的看法、諦聽對方的表述等,學習一些采訪的本領,用于引導課外的綜合性學習運動。就本文還可做一些拓展,如,觀察一下本班同學的閱念書目;采訪愛念書的人,列一個采訪提要,并做一份訪談記載等。
5.在念書、討論、交換后,可以咀嚼標題的寓意:外貌上與二人的名字親昵相干,“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現實上“小苗”還包羅著苗苗在修業和增長知識的路上方才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羅致營養;而季老學識廣博、學有建立,好似一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換的正是怎樣生長、羅致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才的內容。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5
在這次采訪中,在一個簡單而和諧的氛圍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苗的稚氣和禮貌,也可以感受到季老親切的人,他的善良和幽默,以及對下一代的期待和深深的愛。
苗苗和紀老討論了四個問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閑書問題”。
在季老看來,“閑書”不僅可以使我們的語言和文學更好,而且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和閱讀水平。
我也認為讀“閑書”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了解生活的方式。所以“閑書”不是閑書。偉大的詩人陸游曾經說過:“學詩,要學功夫。”吉老的話很有道理,我很感動。所以,要學好漢語,先讀!
吉老要我背200首古詩和50本古籍,我覺得還不夠。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積累。
季老對我們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們向著目標前進,走向成功!
在閱讀了幼苗和樹木之間的對話之后
這篇課文是關于季羨林爺爺和苗苗之間的對話。人們主要認為21世紀的青年應該與中國和西方聯系起來。通過古代和現代,通過藝術和科學。讓我們的孩子背誦至少200首古詩和50本古籍。例如,“彭公案”可以教你成為一個正直的官員。《水滸傳》可以讓你的靈魂受洗,享受四大名的精髓。
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食物喂養身體,而秘書喂養靈魂和精神。沒有書籍,人類將失去進步的可能性;沒有書,人類將繼續愚蠢和無知,讓其他動物欺負。排除甚至滅絕的可能性。
一本好書包含豐富的知識和完美的情感。讀一本好書,就是要穿越時空,與睿智高尚的人交談。多么美妙的事情!
本文以訪談記錄的形式敘述了苗苗與季羨林爺爺的對話。在對話中,苗苗和季羨林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列舉了自己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季羨林爺爺對新一代孩子成長的熱愛。
古今中外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喜歡讀書。他們與書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通過不斷的閱讀提高自己,走上了成功之路。當然,閱讀應該有選擇性,讀得好,“有助于打開書”。讀書時,不要囫圇吞棗,漫不經心。我們必須認真閱讀,反復閱讀,理解,讀得好,讀得徹底,并致力于閱讀。并且注意閱讀的方法,會有更多的收獲。朱熹曾說:“讀書有三種,即心、眼、口。”
我就是一個例子。每次我讀一本書,我讀好書。我讀有用的書,我喜歡。有一次,我完成了作業。這是無聊的。所以,我拿起《三國演義》看了看。雖然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了,但我還是很喜歡讀它。我讀不厭。我讀了又讀。我不知道我讀了多久了。我還閱讀。我沉迷于羅貫中的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我一口氣讀完了那本書,抬頭看了看表。現在是十點鐘。他躺在床上睡著了。
我們就像一棵小樹,羨慕那些又高又直的樹。事實上,如果你仔細想想,一棵大樹也從一棵小樹長到現在。成長的過程是艱難的。就像一棵大樹,我們應該不斷地吸收營養來充實自己,營養來自書籍。
讓我們養成讀書的習慣,與好書為伴!
苗和大樹的對話這是一個采訪記錄。本文描述了一名小學生苗苗和季羨林的爺爺之間的一次交流訪談。在簡單而和諧的氛圍中,我們感受到了苗的稚氣和禮貌,也感受到了季羨林爺爺的善良、幽默和平易近人,感受到了季羨林對下一代愛情的殷切期待和深情厚誼。
從文本材料中,我們也了解到,在新世紀,我們不應該偏離主題。我們應該把東西方、文理、古今聯系起來,多讀課外書籍。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圈點勾畫、批注及編寫文段序號的閱讀方法
2、要充分預習,品讀重要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認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處,并寫出你的理解反復朗讀課文,力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認真研究學案,獨立思考,限時40分鐘完成;規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1、作家作品
季羨林 文學翻譯家、學者生于1911年,山東臨清人著有《印度簡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印度古代語言論集》,譯有《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等,還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散文
《三國演義》 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水滸傳》 創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小說塑造了108個農民起義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俠五義》 均為清代俠義小說,以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為主題
《古文觀止》 自清初定稿以來,流傳城鄉,雅俗共賞,影響甚廣代表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學習文言文散文的入門讀物熟讀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大體輪廓
1. 對詞語的理解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熟練流利
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
注: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注釋
【自學導航】
1. 讀一讀,寫一寫(用你智慧的眼光發現課文中重要的字詞,積累下來,再通過組內交流補充)
2.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
苗苗的見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
的見解
2.結合課文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3..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練練測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是根據意思寫漢字
水滸傳( ) 濟公傳( ) 綠( )林好漢 一百單八將( )
三俠( )五義 古文觀( ) 三國( )義
2.回答問題
a.“三貫通”則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樹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1.調查一下本班同學閱讀的書目;
2.采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采訪提綱,并做一份訪談記錄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7
學習目標:
★認識本課生字。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布置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清單。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齊讀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質疑問難: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我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匯報: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
2.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3.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四、積累運用,培養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拓展活動:
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書。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8
【課文簡說】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
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閑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說得生動形象,聽來如臨其境。
⑵ 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于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⑶ 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并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我們《語文課程標準(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注解與落實。
2、對詞語的理解:
綠林好漢:原指西漢末年聚集起義的湖北綠林山的農民起義軍。后來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人們。文中指《水滸傳》里所描寫的起義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單八將:單,一個。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熟練流利。
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
注: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注釋。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9
學習目標
認知本課生字。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課前準備
1、收集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2、安排同學列出自身喜歡的課外書清單。
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齊讀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質疑問難: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俺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協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匯報: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
苗苗的'見解
俺的感受
季先生的見解
2、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3、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身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俺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積累運用。培養能力
1、把自身感受最深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拓展活動
①向大家介紹自身最喜歡的書。
②向大家推薦一些書目:《古文觀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利用課余時間讀讀。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學習了《竊讀記》,我們認識了一位熱愛閱讀的同齡人,和她一起體會了竊讀的滋味——很快樂,也很懼怕!這堂課,我們又將結識一位德高望重、酷愛讀書的老爺爺。接下來,請大家隨著苗苗一起走進季爺爺的家,靜心聆聽他對讀書的見解。(板書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生齊讀課題。師:讀完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作者的?
生提問:小苗是誰?大樹是誰?他們在對話中都談了些什么等等。
師總結:讀書就是要具備這樣的素質,邊讀邊疑,最后又在讀中解決疑問,那才是真正的讀書高手。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接下來,請大家帶著剛才的問題自由讀課文,注意要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
師:剛才讀書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專心,接下來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課文讀順了。
屏幕出示下列詞語:季羨林 水滸傳 彭公傳 三俠五義 綠林好漢 一百單八將 中西貫通 古今貫通 文理貫通 滾瓜爛熟 偏科
師:看來讀通課文不是難題,誰能解決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
生回答。(師板書:苗苗 季羨林)
師:對于季羨林爺爺,昨天老師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關的資料,接下來就請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來,請大家再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在閱讀的過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待會咱們一起解決。
(屏幕出示):在對話中,苗苗同季爺爺交流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他們分別有什么樣的見解?你的感受又怎樣?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見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見解
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生小組合作并討論交流。(師板書:閱讀、偏科、外語和古詩文)
(四)、深入淺出,辯論交流。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一起來做個鑒定(屏幕出示):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的理由。再比較一下,這兩個書蟲有什么不同?
師總結: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閱讀能帶來歡樂,對我們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有人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知識的大門”。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屏幕出示)
閱讀,是——,為我————。
閱讀,是——,讓我————。
(五)、品味題目寓意。
比較:“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和“苗苗與季羨林的對話”,想一想,課文為什么要以“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為題?
討論交流,揭示寓意。96歲的季羨林爺爺只有一只眼睛有視力的情況下,還天天堅持在病床上看書寫作。2009年7月11日,98歲高齡的季爺爺永遠閉上了眼睛,但他對我們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卻永遠會留下來,并影響后來人。
(課題寓意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六)、寫作結構剖析
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比較,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結合課文,你覺得采訪要注意什么?
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訪談錄,采用的是一問一答式。一般的訪談錄在課文前一般都要標明時間、地點以及采訪的對象等等。
(七)、總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誠如《竊讀記》中那位老師說的一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作業:
1、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采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采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紀錄。
2、制作一張讀書推薦卡,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同學。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11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采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著。等他倆讀完后,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干嗎?”孩子們聯系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干什么?”“采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回答得很激動,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將采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后,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等,一步一步來解決。
在簡單解決一些問題后,我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閑書嗎?(因為我們的孩子處在農村,手頭的課外書極少,有的也只是少數的那么幾個學生有那么少數的幾本,且課間也很少看到有人帶課外書來學校看的,偶爾如果有那么一兩個人在看,就已經很不錯了。)有的.說喜歡,但苦于沒書;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理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后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閑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閑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為也是有道理的。接著,我提了個要求:全班每人準備一本課外書,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讀書摘記或者寫寫讀書心得,然后轉借給其他同學,同時,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學的書,這樣輪流看的話,咱們不就有書看了嗎?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帶書來的還是很少。
我希望經過我不間斷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們有愛看閑書的意識,并能主動積錢買書看,從提醒到自覺,讓“書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話。
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預習學案 篇12
本文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行文完全口語化。以前我以為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于是開課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季羨林和苗苗的對話中一共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后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么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然后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略讀課文也是需要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自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是老師完全不管。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了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游刃有余,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課堂也不會陷入一潭死水的尷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除此我根據學生回答反饋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點撥,譬如“什么是三貫通,如果做不到三貫通有什么危害?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談談。”聯系生活實際舉例對促進學生思維,理解問題比較好。另外,我認為原來開門見山,直奔本課的導入方式不夠生動有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想改成介紹我的讀書朋友的一篇文章,(季羨林《我的童年》節選)思考哪件事你覺得最有意思?讀完猜猜他是誰?想不想采訪他?引入課文。這樣的導入方式比原來那種,我認為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生學習興趣,為講授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