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通用13篇)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1
一、給詞語選擇正確的讀音
二、組詞
賠( 。 ”郑ā 。 ∪觯ā 。
陪( ) 敞( 。 〕罚ā 。
淮( 。 ∽穑ā 。 〖龋ā 。
準( 。 ∽瘢ā 。 〖矗ā 。
三、讀句子,解釋粗體的字和詞
1、楚王仗著自己的國勢強盛。( 。
2、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
3、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 ( )
4、我原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
四、將下面的三句話各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大伙都把袖子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云;( 。┐蠡锒妓σ话押,就能夠下陣雨;( 。┙稚系男腥思绨虿林绨,腳尖碰著腳跟。( 。
五、選詞填空
尊嚴 尊重 尊敬 尊稱
1、村委會隔壁住著一位和善的老人,因為他以前在中學教過書,鄰居們都( 。┧麨槔罾蠋。
2、我爺爺雖然文化不高,但是生活經驗豐富,沒有私心,肯幫助人,所以得到了大伙兒的( 。謇锶擞辛耸裁词露荚敢鈦碚宜塘俊
3、為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 。,我們必須查辦這些貪污分子。
4、( )長輩和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六、閱讀答題
種植春天
這是一則日本童話。
從前,有一位國王,性格冷酷。他國度里所有的地方都蓋在厚厚的白雪之下,從來就沒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綠。他十分渴望春天來到他的國家,但是春天從來都不肯光臨。
這時,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來到了皇宮的門前。她懇求國王給她一點食物和一個睡覺的地方,她實在太餓太累了。但是國王從來都不愿意幫助別人,他叫隨從把少女趕走了。
可憐的少女在肆虐的風雪中走進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農夫。農夫急忙把她扶進屋,讓她睡在溫暖的火爐邊,給她蓋上毛毯,然后用僅有的面粉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熱湯。當他把面包和湯端到少女面前時,才發現少女已經死了。
農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湯放進去,還為她蓋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跡出現了:其他地方仍舊是白雪皚皚,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開滿了五彩斑斕的小花──這里的春天來了!
原來,這個女孩便是春天。農夫接納了她,誠待了她,滋潤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來,只要付出,一切都會有收獲。無論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來,沒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顆冷酷的心。
原來,春天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里,靜靜地等待我們去把她種植、誕生和創造出來,等待我們用愛做中介,把冰凌百丈變成繁花萬朵。也許,這樣靜靜地等待我們的,并不僅僅是春天。
1、讀了這則童話后,對文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看法,請給每個人寫一句簡短的評價。
國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農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讀文章最后幾個自然段,聯系文題“種植春天”,想一想,從這則童話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發?
〖參考答案〗
一、給詞語選擇正確的讀音
⑵、⑴
二、組詞
賠償 敝國 撒網
陪伴 寬敞 撤銷
淮南 尊重 既然
準備 遵守 即使
三、讀句子,解釋粗體的字和詞
1、憑借,依靠。
2、指社會環境,主要是社會風氣。
3、道歉,承認失敗。
4、開玩笑,嘲笑。
四、將下面的三句話各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揮袖成云;揮汗成雨;摩肩接踵。
五、選詞填空
1、尊稱 2、尊重 3、尊嚴 4、尊敬
六、閱讀答題
不管做什么,只要認真調查研究,積極開動腦筋,周密策劃,就能想出好辦法,把事情辦好。
七、閱讀答題
1、國王:待人冷酷,最終也得不到人間溫暖。
少女: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希望的代表。
農夫:善待他人,得到回報。
2、如果你有希望,你便努力去培植它,一定會有收獲。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2
【設計思想】
《晏子使楚》屬于淺易文言文,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基礎,所以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培養他們自讀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重視課文的讀。讀分三個步驟:一為誦讀,注意讀的節奏,讀順暢,解決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二為譯讀,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句子、翻譯,復述課文。三為品讀,主要是分角色讀,注意語氣,讀出感情,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據人物形象,適當補充一些細節。翻譯文言文,無非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字詞,二是句子。讓學生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時,要注意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將單音詞譯為雙音詞,比較古今詞義的不同,識別通假字,了解詞類的活用等。如果將文言詞語用現代漢語逐個對譯不能通暢時,還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點。本文“事核而言練”,人物語言生動傳神,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勺寣W生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從而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著冷靜、機智善辯,楚王自作聰明、傲慢無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細節想像,以豐富人物形象。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思想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知識目標: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識記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3、能力目標:能夠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晏子的不卑不亢、機智沉著,楚王的自作聰明、傲慢無禮。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重點: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和機智善辯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點,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點。
教學難點: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點撥、自學、討論。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流傳著許多機智善辯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學們,誰能講一個機智善辯的故事?
生講,師評議。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我國古人機智善辯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誦讀課文。
1、一讀,讀準字音。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做到讀音準確、吐字清楚,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感知。
學生活動:
。1)默讀或輕聲讀一遍課文。
。2)標出不認識的生字。(教師板書列出生字:晏(yàn)縛(fù)酣(hān)曷(hé)枳(zhì)熙(xī))
(3)生齊讀兩遍生字。
2、二讀,注意正確的朗讀節奏、停頓。教師提示:感受文章簡約、優美的節奏;朗讀時的停頓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劃分。
示例:吏二/縛一人/詣王
縛者/曷為者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學生活動:
。1)生默讀。
(2)指定學生朗讀。
師糾正、評議。
3、三讀,做到朗讀流暢,盡量讀出語氣、語調,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三、譯讀課文。
1、教師提示:翻譯文言文時,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字詞,二是句子。字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將單音詞譯為雙音詞。如課文開頭一句中的“將使楚”,譯為“將要出使楚國”。(2)古今詞義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講,現代漢語中已不使用這樣的義項。(3)識別通假字。如“縛者何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還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點,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如“何為者也”,如果是現代漢語語序就是“為何者也”,翻譯時應注意調整。讓學生把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和幾個不同于現代漢語特點的文言句式整理出來。
。ㄕf明:這幾項任務工作量較大,可采用分組負責的辦法,將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學習小組。一組整理通假字;二、三組整理古今異義詞,其中一組負責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組負責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組負責整理特殊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組負責整理第一段的,一組負責整理第二段的。)
學生活動:
(1)分組默讀、整理。
(2)學生組內討論。
。3)由學生回答或到黑板上板書出來。
示例:
通假字:曷——何熙——嬉
古今異義詞:方(古:將要今:方形)對(古:對上說的話或回答今:正確)為(古:相當于“于”今:作為;做)坐(古:犯罪今:坐下)避席(古:離開座位今:避:躲開;席:席子)徒(古:只今:徒弟)其實(古:它們的果實今:實際上)得無(古:莫非今:得:得到;無:沒有。現代漢語中已經沒有“得無”的用法)。ü牛喝杞瘢杭膊。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斷句:晏嬰,齊之習辭者也。(肯定判決)
圣人非所與熙也。(否定判斷)
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何以也”,“何為者也”,“何坐”,“吏二縛一人詣王”等,翻譯時要注意調整語序。
。ㄕf明:教師可作適當調整,或增或刪,不必出現名詞術語,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
2、生分組,邊讀邊把課文口頭翻譯一遍,組內交流。
3、讓一名學生把故事講一遍,可加入一些細節和合理的想像。
師評價,對學生加入的較為精彩的細節應予以肯定。
四、品讀課文
1、讓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準備分角色朗讀。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解說、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個角色,其他同學準備評議。
3、讓學生評議。哪位同學讀得較好,哪位同學讀得還有待改進,讀得好的同學讀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讀得不夠好的同學沒有讀出人物的什么特點?稍僮屍渌瑢W讀,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點。
在朗讀楚王手下的對話時,應讓學生體會到楚王手下為討得楚王歡心,積極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動與興奮的心態,應設計一種諂媚的語氣;對楚王,應設計一種盛氣凌人、傲慢無禮的語氣;對晏子,應設計一種沉著冷靜,不卑不亢的語氣。根據學生讀的語氣,教師總結出人物形象的特點。
板書:
晏子:沉著冷靜、不卑不亢、機智善辯
楚王:盛氣凌人、傲慢無禮
4、師引導。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可在人物對話時適當加一些描寫,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梢韵却σ幌麓藭r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語氣,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描繪,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點。(教師提示:如“王視晏子曰”,添加一些細節,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時的心理活動:楚王肯定是幸災樂禍的心理,可以這樣添加:楚王聽后,按捺不住內心的竊喜,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驚訝地說。)
生分組,自選一處,對楚王、晏子、楚王手下進行描述,相臨的組最好所選不雷同。然后自由討論、交流。
生交流,師評議。
。ㄊ纠海1)晏子早就對楚王進行察言觀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懷好意。當楚王把矛頭指向整個齊國人善盜時,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爭著:這明明是對我們齊國的污蔑,可自己又無法證明這個人不是齊國人。想到這次出使的任務,自己又不能失禮,怎么辦?晏子突然想到有關橘樹和枳樹的故事,心頭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來,從容地離開座位,向眾人掃視了一眼,神色平靜,不慌不忙地說道。
。2)楚王聽后,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識地玩弄著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幾聲說道。)
5、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6、教師小結:晏子的機智善辯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同學們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類似的故事,讀后我們會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以加強我們自身的修養。
布置作業:把課文改寫成500字左右的一個小故事。
附:板書設計:
誦讀
通假字
譯讀古今異義詞
特殊文言句式
品讀語氣晏子:沉著冷靜不卑不亢機智善辯
感情楚王:盛氣凌人傲慢無禮
資料采擷:
1、機智善辯的故事。
。1)歌德在一條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時,迎面走來一位批評家,這位批評家揚起頭,傲慢地說:“我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歌德閃到一旁,微微一笑,說:“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秘密建了一處潛艇基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有關的消息,羅斯福壓低了聲音說:“你能保守秘密嗎?”好朋友肯定地點了點頭。羅斯福俯在好友耳邊,小聲說:“你能,我也能!
2、劉勰曾稱晏子一書“事核而言練”(《文心雕龍、諸子》)。此則短文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全文描寫了楚王與晏子的問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練,論辯雙方的神態、辯詞的鋒芒,皆表現得準確而生動。特別是人物語言的運用,頗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話并不多,且多為設問的口氣:“齊無人耶?”“然子何為盜乎?”“齊人固善盜乎?”短短幾問,便把楚王傲慢無禮的神態傳達得活靈活現!肮讶朔慈〔⊙。”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尬尷面孔呈現于紙上。而晏子的反詰,句句千金,充分表現了他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以及善于與敵周旋的外交才干。話不在多,傳神則靈,此則短文再次說明了這一道理。(高若海)(說明:這段文字評論的是《晏子故事兩篇》,不只是本文)
——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文鑒賞辭典》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3
《晏子使楚》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五組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主要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進行了反駁,為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智吸引人,其編寫意圖是使學生感受正義和智慧的力量,以培養他們的正義感。文章除了本身的故事內容能體現它之外,晏子本身的語言也極具特色,特別是兩處“?”,頗值得我們細細地體會與回味。
1、“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這句話出現在楚王為侮辱晏子,而讓其鉆“狗”洞,晏子針鋒相對而說的一句話。
。課堂實錄):
生:老師,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晏子的回答很有特色,特別是這句“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一語驚起千層浪,在該生的提示下,學生紛紛回至文中體會,從而引發了孩子們的更多思考:
生:晏子這句話采用了疑問的方法,但我們一讀就知道楚國肯定會讓晏子從城門進入,既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又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生:晏子明知卻問,表面糊涂,實際心理非常明白。
師:換成反問試試,細細體會,有什么不同?
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難道真是個“狗”國嗎?
生:如果晏子采用反問,雖然語氣強烈,起到了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作用,但楚王肯定不會接受,很可能讓兩國之間產生新的矛盾,甚至引發一場戰爭。
生:反問語氣過于強烈,如果換成疑問,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的勇敢這中蘊含了一種機智,機智之中又不乏一種敏銳。
生:一個疑問,既讓晏子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又不傷害楚王的面子,一舉兩得!
2、“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這是楚王再次以貌取人,晏子對答的其中一句話。
(課堂實錄):
學生在自我感悟這段話的基礎上思考:晏子說這句采用了什么方法,從中你有什么體會。
生:晏子以反問的語氣,對楚王的侮辱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
師:為何晏子采用反問的方式,而不像上次,以疑問代之?(學生細讀體會)
生:晏子之所以采用反問的語氣,既能顯示齊國人口眾多,又可見他的凜然之氣、豪邁之氣,溢于言表。
生:這種語氣,有正義而不可侵犯之意!
生:晏子說這句話的反問語氣,正好與他的神情“嚴肅”相互照應,更可見他為維護齊國的尊嚴而表現出的堅定決心!
簡單的兩個“?”號,簡單的兩個句子,卻在平淡中將晏子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果敢中不乏機敏,既不失齊國尊嚴,又給楚王以顏面;反詰中不乏諍諍鐵骨之氣,將“威武不能屈”的形象勾勒惟妙惟肖。細究它們,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一種有益的啟迪——這或許就是一種智慧的象征吧!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4
案例片段:
第二環節:閱讀課文,了解梗概。
師:請同學們把課文再讀一遍,看看楚王對這個其貌不揚的晏子前后態度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不讓他走大門,讓他從狗洞進,中間說他國家沒人,后來又說齊國人怎么做強盜,最后賠不是。
生:楚王開始是想侮辱晏子,后來不敢不尊重晏子。
師:楚王侮辱晏子了沒有?
生:沒有。
師:到底侮辱了沒有?
生:侮辱了但沒有侮辱成,最后讓晏子把楚王侮辱了。
師:那么,楚王對晏子的前后態度的變化是什么呢?
生:從開始的侮辱到后來的尊重。
師:這個同學回答的非常好。楚王的態度前后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請同學們再把課文認真地讀一遍。
生:因為他說不過晏子。
生:因為他讓晏子給侮辱了。
生:因為晏子回答的話非常巧妙,楚王無話可說了。
師:回答的非常好,的確,晏子回答的話非常巧妙,才使的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第三環節:再讀課文,感悟語言
師:那么,晏子的話妙,妙在何處呢?請同學們把晏子的話再認真讀一遍。
師:小組同學再一起討論一下,看晏子的話妙,妙在何處?也就是說晏子的話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師:小組代表起來回答。
生:第一次晏子的意思是說如果讓我鉆狗銅,那么,你們的國家就是狗國,你們的國王就是狗王。
生:第二次晏子的意思是說我最不中用,我來你們國家了,說明你們國家就是最下等了。
生:第三次晏子的意思是說由于水質不同,由于生活環境不同,由于社會風氣不同,齊國人到你們楚國就成了盜賊,那你們楚國就成了強盜國家了。
第四環節:體驗人物,了解性格。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到位。下面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晏子和楚王這兩個人物。老師找兩個同學分角色來讀第二個小故事,要求一定要讀出楚王高高在上的語氣以及晏子沉著的神態。
師:讀的非常好。下面老師找幾名同學上臺模仿演出一下當時楚王招待晏子的故事情節。(有晏子、楚王、大臣、武士、囚犯)
師:人物的語言,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的。
生開始表演。
師:同學們還是有點緊張,沒有把楚王的譏笑,大臣們的得意,囚犯的害怕表演出來。好非常感謝這幾位同學,大家掌聲鼓勵。
師:同學們,從剛才我們讀到的和看到的,你覺得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用詞語概括出來。
生:機智、聰明。
生:沉著、冷靜。
生:能言善變。
生:維護國家尊嚴。
師:大家回答的很好。
教后反思:
這是我在教學《晏子使楚》時的課堂中間環節。我的教學目的就是想圍繞重點(通過晏子的語言來體會出晏子的性格特點),突破難點(晏子的話妙,妙在什么地方)來進行教學。所以我就緊緊圍繞這一點,讓學生首先通過讀書來了解楚王對晏子態度的前后變化,通過變化來引出晏子話的巧妙,然后讓學生共同來探討晏子的話巧妙在何處,最后通過分角色讀和表演再來感知一下文中的兩個人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晏子是個機智、聰明、沉著、冷靜、能言善變、維護國家尊嚴的這么一個人。在讓學生體會晏子回答的巧妙之處時,學生對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話能體會到,對第三次就有點說的不到位了,這時我就進行反復的引導,利用同樣的橘樹在淮南結的是又大又甜的柑橘,到了淮北就結出的是又小又苦的枳,從而讓學生說出由于生活條件和社會風氣不同,導致齊國人在楚國成了盜賊,說明楚國就是個強盜國家。本節課的課堂效果我自認為還可以。因為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能力,所以我就本著書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議,結論讓學生下來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但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如果只讓學生一味的讀書,一味的盲目思考,盲目的合作探究,勢必會讓學生多走彎路,所以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本節課我的不足之處就是引導不到位,有些地方設計圈讓學生往里跳,今后應加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力度,使學生在自己的巧妙引導下讀、說、思、寫等綜合能力不斷加強。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5
《晏子使楚》片段賞析
【現象】小學語文第十冊《晏子使楚》一課中,晏子與楚王斗智,其推理過程中的邏輯思維。
【過程】
師:晏子代表齊王出使楚國,楚王企圖以侮辱晏子來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因此,晏子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齊國的尊嚴。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第二段,思考:
晏子與楚王三次斗智,楚王用哪些方法來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對待的,結果怎樣?用一句話來回答。
學生回答,教師列板書:楚王、晏子、結果!
第一次:讓晏子鉆洞訪問、狗國才鉆狗洞、只好開門迎接!
第二次:笑齊國沒人才、上等人訪上等國,下等人訪下等國、只好陪笑。
第三次:笑齊人沒出息、水土不同,齊人到楚國便成盜賊、只好賠不是。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過程。
第一次:
開狗洞的是“狗國”,開城門的才是國家,現在楚國開的是狗洞,可見楚國是狗國,楚王是狗王。
生:(哈哈大笑)
師:晏子與楚王第二次斗智,請大家照剛才的方法來推理!
學生討論后得出:
第二次:
上等人訪問上等國,下等人訪問下等國,我最不中用,派來訪問楚國,可見楚國是下等國家。
師:好,第三次,誰來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過程?
生:……
第三次: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盜賊,(水土不同)可見楚國是賊國。
師:對,晏子依靠嚴密的邏輯思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駁倒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他不愧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再請大家動腦想一想,當今世界,蘇聯解體,西歐動蕩不安,中東戰事頻繁,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就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相對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環境。
為了努力搞好國際關系,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和幫助,需要有怎樣的人才?
生:(短時間沉默后)要有像晏子那樣杰出的外交家!
師:對,要有許許多多處驚不變,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像歷史上的晏子、諸葛亮,新中國的周總理、陳毅、喬冠華、錢琪琛……還要有具有這方面才能的外交事務的接班人。
【自評】
閱讀教學與發展思維相結合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之一。小學兒童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發展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促進這種發展。這段教學,教師主要通過晏子與楚王三次斗智的推理過程的分析,訓練學生善于用正確的思維模式進行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巧點撥活訓練──《晏子使楚》片斷賞析
【教例】
五年級《晏子使楚》。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疑問?
生:課文說楚王叫人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洞,那5盡有多高?
生:我查過字典,1尺等于1/3米,那5尺約為1.67米。
生:不可能有這么高吧?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確實,古代的尺要現代的尺短得多。但馬老師也不清楚古代的1尺究竟是多長。不過,我們可以估算一下。我先考考大家,通常古代說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高是幾尺?
生:我聽說過“七尺男兒”這個詞,可能古代說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高就是7尺吧!
師:說得很好!現在你能估算5尺有多高了嗎?
生:估計古代人長得不如現代人高,算他個1.70米吧!那1尺就是1.70÷7≈0.24米,5尺也就1.20米左右。
師:很捧!你們能比劃一下5尺有多高嗎?(生比劃)你現在想說些什么?
生:這么低,太侮辱人了!楚王真是欺人太甚!
生:換成我是晏子的話,早就調頭回國了!
師:是被氣走的吧。ㄉΓ。
生:晏子不但沒被楚王所氣走,反而使楚王氣得有話無處說。晏子真是民了不起。
【評析】
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經教者點撥引導后,不僅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且借此問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理解。
自主學習 自能發展──《晏子使楚》片斷賞析
。ㄒ唬
師:讓我們一起把課題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通過預習,結合自己的理解,同學們能說說課題的意思嗎?
生1:晏子出使到楚國去!
生2:我認為這位同學講得很正確,但如果把“出使”的意思解釋出來,就更容易理解。晏于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國去!
生3:他們兩個都說得沒錯,我覺得要是把晏子的身份講出來就更好了。齊國大將晏于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國去!
生4:“晏子使楚”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也就是說晏子到楚國去訪問。
師:同學們主動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很好。老師很高興,說明大家預習得很成功。不過,你們想想,這里說到楚國去訪問,合適嗎?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暫時不作評價,而由學生評價。心理學家認為,延遲評價往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而過早地評價無論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會抑制學生的靈感和創造性。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說明學生已經主動地把自己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真正地體現了自主學習。
。ǘ
師:你能模仿晏子當時的語氣、神態來讀一讀晏子的話嗎你們是否需要練一下。
生:需要。
師:自己選擇合作伙伴,討論、練讀!
(三分鐘后。)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讀,讀后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讀)晏子的話充滿了對楚王的鄙視,要讀出對楚王的不屑一顧。
生:(讀)晏子其實是在諷刺楚王,所以我要這樣讀。
生:(讀)我讀得慢條斯理,是因為我覺得晏子具有紳士風度
師:了不起,實在了不起,你的想法與眾不同,會用“紳士風度”這個詞,連老師都沒想到。有沒有同學不懂什么是紳士風度,如果不在,課后可以請教這位同學。
一改過去那種“請同學們帶著怎樣的語氣讀或者說同學們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樣讀我為什么要這樣讀陶行知先生提出 “六大解放”,其中一點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即學生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6
【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講讀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進行反駁,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齊國的尊嚴的故事。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為序,順序清楚,結構完整。本文意在讓學生感受正義和智慧的力量,學習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識生字,感情朗讀,分角色演內容。
2、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楚王怎樣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駁:理清文章敘述順序。
2、理解晏子反駁的話。
【教具】課件(圖畫、文字)。
【教學過程】
一、承上啟下,直奔課題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幫助田忌以智取勝的故事,今天,我們再認識一位春秋末期齊國的晏子,(人物課件)他干什么呢?從題目看,你想弄明白哪些問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看黑板,請看文中對這些問題有沒有說明,在哪些段落,標上記號。
三、閱讀課文,合作探究
1、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抓住“國勢強盛”“想乘機”等詞,引起下文。
2、哪幾節寫晏子使楚經過?主要人物都有誰?晏子到楚國,和楚王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請用一兩句話概括說明。
3、小聲自由讀3~5節(出示課件問題)引導學生找出“侮辱”與“反駁”的關鍵性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討論,作上記號。(分析解答,師生互動。)
4、晏子憑著驚人的智慧,卓越的辯才與楚王針鋒相對,斗智斗勇,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楚王處于被動,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就是故事的結果。
5、你認為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
6、看結構:
除了重點內容之外,還寫了起因和結果,這樣寫好處是什么?
7、既然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那么這篇文章是寫人還是寫事?寫了一件什么事?請抓住敘事的六大要素口述。
8、今天我們認識了晏子,同時也認識了楚王,作者是從哪方面來寫人物的?(語言)你認為晏子,楚王的語言分別應該用什么語氣讀?課下練習,下節課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質疑問難,拓展延伸
1、你還有哪些疑問?課上能解決的解決,解決不了,課下我們共同查找資料。好嗎?
2、你想對晏子說什么?寫在圖下。
3、如果對春秋戰國時期小故事感興趣,課下找有關書籍讀一讀。
4、課件問題:
楚王幾次、怎樣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駁的?結果怎樣?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7
《晏子使楚》實錄與點評—— 第一課時
主題:尊重
步驟:對晏子的尊重,走向對人的“尊重”的思考;
對人的尊重,導向對國家的“尊重”的思考;
對國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
第一課時
一、抓課題,隱含主題
生:背古詩……最后背《墨梅》。
師:“不要花開好顏色,只要清氣滿乾坤!笨茨銈,坐得大大方方,規規矩矩,說得更是字正腔圓。我呢,也是這樣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學們面前。這樣吧,彼此之間鼓勵一下自己,送給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話。(出示:規圓矩方。學生齊讀。)
。劭此坪唵蔚亟涣,其間,教師那充滿深情的語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他們探究的欲望,正所謂“入境始與親”。]
師:注意觀察“矩”字,和你平時寫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右邊的“巨”里多了一點。
師:想像一下,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點?
生:是不是要強調自己規矩多一點?
生:是要告訴自己一定嚴格要求吧。
師:這個“點”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要規矩多一“點”兒。對外呢,要更要講規矩,懂禮節。比如對這個人(晏子)——本來他叫晏嬰,為什么稱“晏子”?
生:古代有貢獻的人的尊稱。
師:我是女性,假如竇老師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竇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對古代有貢獻的男人的尊稱。
[牌匾的解讀既營造了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又巧妙地組織了教學,引出了本課教學的課題。]
師: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殺三士》,《越石父》。
師:還有《金壺箴言》等。同學們可以讀讀《晏子春秋》,你會知道得更多。今天,我們就走進晏子的一個故事——“晏子使楚”。(題目出示,學生讀出)
[介紹晏子的同時也介紹相關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把小課堂置于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之中,大氣。這跟竇老師的主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
師:“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國)。讓我們讀讀課文。
生: “春秋末期……顯顯楚國的威風! (讀一二自然段,內容略)
師:自評一下自己讀得如何?
生:還不錯。(學生表情得意)
師:的確不錯,比如“大夫”,現在我們讀dàifu,過去我們讀dàfu。你讀得很準。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師:誰來評價一下讀得如何?
生:“我在這兒等一會兒”。這句有兩個“兒”,兒化音,你讀得也不錯(該生對著剛才朗讀的同學說)。
生:“晏子見了楚王……楚王只好陪著笑!
生:剛才讀的時候“臨淄”的發音要準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師:大家很注意聽。讀人家的書一定要讀正確,不能丟字落字。我理解剛才這位同學,她在創造性朗讀呢。請你再規范讀一次,以后表演或復述的時候你就可以盡情創造啦。(該生又讀,讀正確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學生評議,讀得很流利。)
師:注意,這里出現了兩個成語,是哪兩個?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學生把這兩個成語畫下來。)
師:通過全篇朗讀,我們發現,第一次,楚王讓晏子鉆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齊國沒人了;第三次,楚王諷刺齊國人在楚國偷盜。
師:晏子作為使節出使楚國,按理,雙方一定要做到講規矩,各方都要規矩多一點。然而卻沒有得到尊重。
師:但,不管怎么樣,最后的結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讓學生再齊讀課文的最后這句話,并板書。)
師: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說出“敬重”、“佩服”之意。)
師: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學們啊了一聲,該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視。
師:“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師:那就直接寫了唄,為什么還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師讓學生把“不能不”送進句子中變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須尊重晏子了。
。墼诮處煹臓恳颓擅畹攸c撥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脈絡,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點,緊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過換詞訓練,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語文味極濃。]
師: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讀了這篇課文,我認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華。
師:晏子靠什么來表現他的才華?
生:表現在晏子說的那些話,也就是說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
二、依文字,鋪墊主題
師:那好,三個故事中,任選一個,找出晏子的話,給大家讀讀,看看晏子的話給你什么印象。(學生自由讀。而后發言)
生:我說說第二個故事中晏子的這句話:“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云;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沒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陣雨?袖子舉起來,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張手法啊。楚王不是說我們國家沒人嗎,這樣一來,楚王沒話說了。
師:晏子的語文修辭手法用得真好(笑)。這是古文中晏子的話“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焙笕藦闹懈爬巳齻成語,結合課文,看看是哪三個。
生:有“張袂成陰”,意思是“大伙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云!庇小皳]汗成雨”,意思是人們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
師:快把這兩條成語寫在課文相應的意思下面。一邊寫一邊記在心里。還有呢,誰再說。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這句話的就是“摩肩接踵”。還可以說成“比肩繼踵”(另一個學生脫口而出)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讀別的書讀到的,我平時看書看得多。
師:唉喲,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們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同學們趕快把這同一意思的兩個成語寫下來。也要工工整整地寫,一邊寫就一邊記在心里啊。
[既有詞語的積累,又有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一舉多得。]
生:第二個故事中晏子還說了這句話:“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說我們國家的規矩,然后再說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結論——“楚國是最下等的國家”所以只好我就來了。
師:晏子的話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為”。
師:用上“因為”說說這句話。
生:因為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師:這個“因為”還可以放在哪里說?
生:“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因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生:晏子說話真有藝術,避免了“因為”重復使用,語言不羅嗦,理由還充分。
生:我說第一個故事中晏子說的話:“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綿里藏針,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給我開了一個小門,像狗洞一樣,那我就將計就計,把它說成狗洞,推理出楚國是狗國。這樣聽著好像很有根據。
師:那就請你給同學推理一下:(課件打出)“訪問正常國家開城門,訪問狗國鉆(狗洞),楚國讓我鉆狗洞。所以楚國是(狗國)!保▽W生填出,大笑)
生:我說第三個故事中晏子的話:“大王難道不知道嗎?橘樹種在淮南,結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盜賊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現象說明環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長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這個道理。我覺得晏子的知識真豐富,拿這個比喻反駁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國的風氣不好才使人變成盜賊。他沒明著說,而是做了個比較,不能說是比喻。
師:這叫類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話當作典故。老師給同學配的補充教材中就有這句話。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保ń處熥寣W生把這句背下來,提示今后可以適當用上。)
師:請總評晏子的語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厲害,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生:晏子運用夸張、類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讓自己的語言有理有據。
生:晏子驗證了一句話: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師: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補充教材上的這句話,在這里評價晏子,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學生回過頭來讀“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睍r語氣很堅定。)
三、品文學,深化主題
師:不過,請同學們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話,難道都是事實?他說的這些都是真的嗎?
生:也是。他從墻角挖的洞,就說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國,的確有一些狡辯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說自己國家上等人訪問上等國家,下等人訪問下等國家,也不一定有這個規矩。
師:謝謝同學們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卻這樣認為(課件打出):
晏子的語言,雖給人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是在做語言游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師:對此,你怎么看?請自己默讀,靜靜思考一下,發表如下觀點:(板書以下)
(贊成/ 不贊成/ 說不準)
生:我說不清。這位外交官考慮外交的含義,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國和齊國之間就會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須“繞口令”。不過外交官的話也有道理,晏子有點逞口舌之能。
生:我懷疑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眾笑)
師: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說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師:人家有不同的意見,你就說是忌妒,是嗎?(教師表情帶有不同意該生意見)
生:……是。(學生撓頭,不好意思了)
師:我尊重你的意見,但,我更相信你的觀點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觀點。
。壅钦n堂的民主平等,才會得以支撐學生袒露真實的心路歷程。老師巧妙的引導正是教師育人的高妙之處。]
生:我覺得每個人說話是通過大腦來思考的。在那種情況下,他有智慧,才能說出一番話,我認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隨機應變,把楚王說得啞口無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贊成。晏子有做語言游戲的感覺,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對話能那樣嗎?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話,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贊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為自己的祖國贏得尊嚴又不傷害對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話,我說不出來。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這樣說呢?
生:我說不清楚。晏子說的的確是有依據的顯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說“晏子是在做語言游戲,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也許外交官說的也是對的,所以我說不清楚。
師: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權利。我們尊重你們的意見。有的同學不贊成,有的贊成,有的說不清。我們的確要思考:越說不清就越需要我們去說說看。如果說晏子的話感覺是語言游戲,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師:好,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晏子說的這些話。我們先看這句話:“這是個狗洞……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是怎么說那番話的?(學生說,教師加上“晏子看了看,說”。)
師:注意這個“看了看”,為什么不說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這能表現晏子思維敏捷,隨機應變能力強,壓根兒就不用太長的時間想招兒。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生:其實,“看了看”說明晏子是親眼所見事實之后才說的話,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說的。其實,這個“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師:原來這“看了看”藏著這么多意思啊。同學們再拿出《胯下受辱》。當無賴叉開雙腿,讓韓信從他褲襠下鉆過去的時候,也是——
生:韓信也是“看了看”。
師: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韓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辦法,韓信“看了看”也是考慮鉆過去還是不鉆過去?這受辱是對晏子和韓信都是一種考驗。不過,韓信看到的是無賴欺負他一個人,而晏子不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還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齊國。
師: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師:看課文,課文寫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當于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一米四幾左右。
師:“左右”用得好。(和該生的個頭比較一下),也就這么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點(笑)。
生:矮是爹媽給的,模樣不好是天生的。你說我沒學問,我可以學,但這樣侮辱我,還借著我的個頭侮辱我的國家,要是我會很憤怒。
師:可課文卻是“晏子看了看”,沒寫出晏子的憤怒。
生:韓信雖然看了看,但他沒像晏子那樣去反駁。因為韓信是一個忍辱負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氣度的人,他可能是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一個鍛煉。所以韓信能成為一個將領。(教師順勢和學生讀《胯下受辱》最后一段話。)
生:無賴在韓信心里,根本不算回事。因為韓信有自己的志向,無賴只是針對韓信個人,所以憑韓信的性格,韓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針對晏子個人的話,說不定晏子也會像韓信一樣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節,所以,晏子不能像韓信那樣忍氣吞聲,他選擇了馬上反駁。
師:好啊,從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覺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靜,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后,鎮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這么好的辦法。
師:是啊,沉著是睿智的保證,勇敢是贏得尊重的前提?此坪唵蔚摹翱戳丝础,讓我們看到了小個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從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話有了底氣,這是超越了晏子脾氣和性格的勇氣!回過頭來讀這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師:下面的兩個故事中,晏子的語言背后,體現的智慧究竟在哪?請同學們自由選擇,聯系上下文讀讀晏子的話,看看這語言的背后究竟藏著什么力量。
《晏子使楚》實錄與點評——第二課時
師:請同學們交流。大家注意傾聽,看看他的見解與你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可以補充,可以升華。
生:我說第二個故事。你看,楚王嘲笑齊國沒人,就是說齊國沒有人才,怎么派你這么個拿不出手的人來了呢。晏子是“拱了拱”手說,既是禮貌,又是不卑不亢。也許在“拱了拱”手的時候,低頭想對策,但不讓楚王發現。(板書“有禮”)
生:請同學們注意,晏子用夸張的方法說自己國家人多的時候,確是“嚴肅地說”的,你看,本來夸張的事實就不是真正的,可晏子嚴肅地夸張,就不得不相信齊國的人多。
生:還有,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回答楚王的。這是故意的,讓你楚王先得意,一會就讓你啞口無言。同時,還是給楚王足夠的面子。
生:再有,不但如此,晏子還說“敝國有個規矩”,不但把自己國家放在低處,還要說,不但我講規矩,我們國家也懂規矩,不像你,作為一個國王竟然這樣不懂規矩。
師:那意思就是晏子和齊國做到了“規圓矩方”了。哈哈。再讀讀晏子說這句話的前后表現,看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晏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故意笑了笑”。我認為晏子故意笑了笑,是晏子笑楚王太狂妄了。但只是笑,不是發脾氣。這就不是正面在諷刺楚王,他是在拐彎抹角地譏笑楚王。
生:“故意”是說我們有目的地去做給別人看的事,所以,剛才晏子是“看了看”,現在是“笑了笑”,說明他緩解緊張的氣氛,笑得非常輕松。
生:晏子的笑也是自嘲呢。晏子承認自己個子矮,不中用,因為不中用的人派到下等國家,所以說楚國是一個下等的國家。
師:而我們的國家人才多啦!用剛才學的成語,那叫——
生: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
師:我們看了多少廣告,你看那些形象代言人,什么漂柔洗發廣告的靚女啊,什么雅戈爾西服廣告的酷男啊,總之一句話,要做廣告代言人,那得——
生:帥。而且要是國家外交官更是風度翩翩?申套觽子就這么高,要形象,沒形象,要個頭,沒個頭。
師:楚王啊楚王,你笑吧,你冷笑,嘲笑吧,你不是說我不中用嗎?這是敝國的規矩,就讓我這不中用的人——
生:訪問你這樣的國家。(大笑)
師:我就笑著和你說,一點都不生氣。(笑)大膽想象,當時晏子的表情會是什么樣?
生:晏子一臉得意。
師:但沒有忘形。那就請你得意地說。(該生讀“敝國有個規矩……”)
師:表情沒跟上去。注意,要通過聲音讓我們感受到晏子的得意,當然要有表情更好,這有促動思考的作用。(該生真的得意洋洋地讀起來。掌聲)
生:幽默地笑。
師:我們可要聽聽你的幽默。。ㄉ哪刈x起“敝國有個規矩……”來,還加了笑聲。掌聲熱烈)
師:你的幽默富有創造,聽你的聲音,我們感到胸藏大智慧的矮個晏子的笑聲,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生:晏子是笑里藏刀(笑)。
師:這個詞我們要好好斟酌。你先想想,究竟笑里藏著什么。
生:我覺得晏子有點故意傻笑,他是裝出來的。(該生表演朗讀。)
生:我覺得可能是冷笑,因為楚王你冷笑我,我的笑是反攻、回敬。
師:那就是說,這“冷笑”中是一臉嚴肅,請讀。(該生的朗讀很有特色。)
師:就是這笑了笑,笑得那么輕松,那么瀟灑,那么自信。談笑間——
生:檣櫓灰飛煙滅。
師:用今天的時髦詞,那叫笑傲——
生:江湖。ㄐβ暎
師:就是這笑了笑,我們感到,小個子的晏子也是瀟灑倜儻,風度——
生:翩翩,氣質非凡。(掌聲)
生:晏子喲,才1米4左右,我很丑——但我很溫柔,我魅力無窮。(眾大笑)
師:剛才你說晏子笑里藏的是刀(對著剛才說“笑里藏刀”的學生說),晏子笑里藏著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劍。ù笮Γ
生:(老師做了一個思考的表情)是晏子的智慧。
師:所以,晏子的話才透著他的骨氣!
生:我想談第三個故事。楚王故意叫武士押著齊國的囚犯從晏子面前走過,想讓 晏子難為情。哪知晏子面不改色,非常冷靜,而且用舉例的方法反駁楚王,楚王又失敗了。
師:好,晏子是“面不改色”說這些話的。你發現的好。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生:不改的依然是那份沉著和從容。(讓學生用沉著的語氣說晏子的那句典故“橘生淮南……”。)
生:晏子一次次面對楚王的侮辱毫不膽怯,一次次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
生:不改的是他對國家那種熱愛的情懷。當楚王這樣侮辱齊國的時候,他面不改色地和楚王對話,可以說做到了有禮有節。
師:那就是說晏子由勇氣,到骨氣,上升到民族氣節。
生:因此,我認為不改的是他作為使節的這一重大責任。
師:謝謝同學們給我的啟發,我明白了,晏子還是原原本本的晏子。他什么都沒有改變。是晏子的智慧和自重,贏得了自己的尊嚴,以及國家的尊嚴?傊,晏子作為個人也好,使節也罷,不改的是他的氣節!(板書“有節”)晏子一次次受到侮辱,都面不改色,誰改了?(采取引讀的方式)第一次,楚王讓晏子鉆狗洞,結果只好——
生:吩咐打開城門,迎接晏子。
生:第二次,楚王冷笑說齊國沒人了,怎么讓晏子來。結果在晏子精彩的反擊中,楚王只好陪著笑。
生:楚王說齊國人在楚國偷盜,晏子用類比推理,結果楚王只好賠不是。
師:相同一個“只好”,不同的是楚王越是侮辱晏子,就越一次次沒面子,最后只好——
生:賠不是。
師:(課件)“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會怎么賠不是?
生:楚王苦笑著說:“我原來想取笑……”。(生苦笑著讀)
生:楚王嘆了一口氣說:“我原來……”。(生讀略)
生:楚王后悔地說:“我原來……”。(生讀很有味道)
生:楚王慚愧地低下頭說:“我原來……”。(生讀略)
師:(抓住該生追問)堂堂一國之君,你為什么說人家慚愧地低下頭說?
生:楚王能在大庭廣眾前承認自己錯誤,說實話,楚王畢竟是一國之君呀。
師:能夠在大庭廣眾面前承認錯誤,可愛之中也透著可敬,好難得的一國之君啊。(師用了幾種不同的語氣范讀,掌聲)
生:說不定楚王會說,我再也不狂妄自大啦 ,你真聰明,我認輸啦!(一片掌聲)
生:這是因為晏子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據、有禮有節,才導致這個結果,不然楚王不會這么受教育的。
師:是啊,世上沒有一邊倒的真理,強者不可以恃強,弱者也不可以示弱。弱者贏得尊重,不是靠施舍,不是靠等待,需要個人的實力爭取。
師:我們感到:一個人(板書)要獲得尊重,不僅要講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內在的實力。(回扣這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師把這句話的句號變成嘆號。引導讀自己的味道。有的強調“尊重”,有的強調楚王的態度……)
。坜饤壖夹g化痕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時空的對話后,有效地張揚了個性,文本的語言成了學生自己內心情感的發抒。]
師:晏子的使命最終勝利完成。雖然一波三折,但我們從中深深感受到作為個人的他,贏得了歷史的尊重,所以,參考書這樣評價晏子使楚的意義——(課件:“晏子在這次外交活動中表現出的智慧,給齊國贏得了尊重。”)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8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閱讀課文后,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說:“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為他故意裝作與眾不同,?,班干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著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回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于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說:“同學們都說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為他說話。那你說他好在哪里?”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并沒有翻臉,還陪著笑,說明他很有氣度。最后,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說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著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薄俺跻簿S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通過斗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并論。對于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為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反思: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隨著學生對文本閱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于對他人眾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為反面人物楚王說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本作了深入的閱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觀點,勇于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為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為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臺。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9
《晏子使楚》 【設計思想】
《晏子使楚》屬于淺易文言文,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基礎,所以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培養他們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視課文的讀。讀分三個步驟:一為誦讀,注意讀的節奏,讀順暢,解決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二為譯讀,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句子、翻譯,復述課文。三為品讀,主要是分角色讀,注意語氣,讀出感情,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據人物形象,適當補充一些細節。 翻譯文言文,無非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字詞,二是句子。讓學生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時,要注意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將單音詞譯為雙音詞,比較古今詞義的不同,識別通假字,了解詞類的活用等。如果將文言詞語用現代漢語逐個對譯不能通暢時,還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點。 本文“事核而言練”,人物語言生動傳神,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勺寣W生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從而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著冷靜、機智善辯,楚王自作聰明、傲慢無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細節想像,以豐富人物形象。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
1.思想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知識目標: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識記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3.能力目標:能夠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晏子的不卑不亢、機智沉著,楚王的自作聰明、傲慢無禮。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重點: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和機智善辯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點,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點。
教學難點 :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自學、討論。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古今中外,流傳著許多機智善辯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學們,誰能講一個機智善辯的故事?
生講,師評議。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我國古人機智善辯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誦讀課文。
1.一讀,讀準字音。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做到讀音準確、吐字清楚,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感知。
學生活動:
。1)默讀或輕聲讀一遍課文。
。2)標出不認識的生字。(教師板書列出生字:晏(yàn)縛(fù)酣(hān)曷(hé )枳(zhì )熙(xī))
(3)生齊讀兩遍生字。
2.二讀,注意正確的朗讀節奏、停頓。教師提示:感受文章簡約、優美的節奏;朗讀時的停頓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劃分。
示例:吏二/縛一人/詣王
縛者/曷為者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學生活動:
(1)生默讀。
。2)指定學生朗讀。
師糾正、評議。
3.三讀,做到朗讀流暢,盡量讀出語氣、語調,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三、譯讀課文。
1.教師提示:翻譯文言文時,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字詞,二是句子。字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將單音詞譯為雙音詞。如課文開頭一句中的“將使楚”,譯為“將要出使楚國”。(2)古今詞義的不同!昂巫敝械摹白弊鳌胺浮铩敝v,現代漢語中已不使用這樣的義項。(3)識別通假字。如“縛者何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還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點,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如“何為者也”,如果是現代漢語語序就是“為何者也”,翻譯時應注意調整。讓學生把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和幾個不同于現代漢語特點的文言句式整理出來。
。ㄕf明:這幾項任務工作量較大,可采用分組負責的辦法,將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學習小組。一組整理通假字;二、三組整理古今異義詞,其中一組負責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組負責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組負責整理特殊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組負責整理第一段的,一組負責整理第二段的。)
學生活動:
。1)分組默讀、整理。
(2)學生組內討論。
。3)由學生回答或到黑板上板書出來。
示例: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異義詞 : 方(古:將要 今:方形) 對(古:對上說的話或回答 今:正確) 為(古:相當于“于” 今:作為;做) 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離開座位 今:避:躲開;席:席子) 徒(古:只 今:徒弟) 其實(古:它們的果實 今:實際上) 得無(古:莫非 今:得:得到;無:沒有 ,F代漢語中已經沒有“得無”的用法) 。ü牛喝 今:疾。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斷句:晏嬰,齊之習辭者也。(肯定判決)
圣人非所與熙也。(否定判斷)
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何以也”,“何為者也”,“何坐”,“吏二縛一人詣王”等,翻譯時要注意調整語序。
。ㄕf明:教師可作適當調整,或增或刪,不必出現名詞術語,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
2.生分組,邊讀邊把課文口頭翻譯一遍,組內交流。
3.讓一名學生把故事講一遍,可加入一些細節和合理的想像。
師評價,對學生加入的較為精彩的細節應予以肯定。
四、品讀課文
1.讓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準備分角色朗讀。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解說、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個角色,其他同學準備評議。
3.讓學生評議。哪位同學讀得較好,哪位同學讀得還有待改進,讀得好的同學讀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讀得不夠好的同學沒有讀出人物的什么特點?稍僮屍渌瑢W讀,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點。
在朗讀楚王手下的對話時,應讓學生體會到楚王手下為討得楚王歡心,積極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動與興奮的心態,應設計一種諂媚的語氣;對楚王,應設計一種盛氣凌人、傲慢無禮的語氣;對晏子,應設計一種沉著冷靜,不卑不亢的語氣。根據學生讀的語氣,教師總結出人物形象的特點。
板書:
晏子:沉著冷靜、不卑不亢、機智善辯
楚王:盛氣凌人、傲慢無禮
4.師引導。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可在人物對話時適當加一些描寫,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梢韵却σ幌麓藭r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語氣,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描繪,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點。(教師提示:如“王視晏子曰”,添加一些細節,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時的心理活動:楚王肯定是幸災樂禍的心理,可以這樣添加:楚王聽后,按捺不住內心的竊喜,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驚訝地說。)
生分組,自選一處,對楚王、晏子、楚王手下進行描述,相臨的組最好所選不雷同。然后自由討論、交流。
生交流,師評議。
。ㄊ纠海1)晏子早就對楚王進行察言觀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懷好意。當楚王把矛頭指向整個齊國人善盜時,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爭著:這明明是對我們齊國的污蔑,可自己又無法證明這個人不是齊國人。想到這次出使的任務,自己又不能失禮,怎么辦?晏子突然想到有關橘樹和枳樹的故事,心頭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來,從容地離開座位,向眾人掃視了一眼,神色平靜,不慌不忙地說道。
。2)楚王聽后,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識地玩弄著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幾聲說道。)
5.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語氣、感情,體會個性化的語言。
6.教師小結:晏子的機智善辯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同學們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類似的故事,讀后我們會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以加強我們自身的修養。
布置作業 :把課文改寫成500字左右的一個小故事。
附:板書設計 :
誦讀
通假字
譯讀 古今異義詞
特殊文言句式
品讀 語氣 晏子:沉著冷靜 不卑不亢 機智善辯
感情 楚王:盛氣凌人 傲慢無禮
資料采擷:
1.機智善辯的故事。
。1)歌德在一條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時,迎面走來一位批評家,這位批評家揚起頭,傲慢地說:“我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备璧麻W到一旁,微微一笑,說:“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秘密建了一處潛艇基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有關的消息,羅斯福壓低了聲音說:“你能保守秘密嗎?”好朋友肯定地點了點頭。羅斯福俯在好友耳邊,小聲說:“你能,我也能。”
2.劉勰曾稱晏子一書“事核而言練”(《文心雕龍.諸子》)。此則短文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全文描寫了楚王與晏子的問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練,論辯雙方的神態、辯詞的鋒芒,皆表現得準確而生動。特別是人物語言的運用,頗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話并不多,且多為設問的口氣:“齊無人耶?”“然子何為盜乎?”“齊人固善盜乎?”短短幾問,便把楚王傲慢無禮的神態傳達得活靈活現!肮讶朔慈〔⊙伞!庇职阉陕淙朔幢蝗宿陕涞霓螌烂婵壮尸F于紙上。而晏子的反詰,句句千金,充分表現了他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以及善于與敵周旋的外交才干。話不在多,傳神則靈,此則短文再次說明了這一道理。(高若海)(說明:這段文字評論的是《晏子故事兩篇》,不只是本文)
。虾^o書出版社《古文鑒賞辭典》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讀懂句子含著的意思。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17個詞語的意思。
3、能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二、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
三、教學難點
理解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邏輯關系嚴密。
四、教學準備
電教媒體、掛圖、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褰虒W目標
、睂W會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沧x通全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忱斫怅套拥谝淮畏瘩g楚王的話,邏輯關系嚴密。
、娼虒W過程
、苯翌}解題。
⑴、使:出使。
、、簡介晏子。(見“背景知識3”)
、、簡介“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
、舶匆笞詫W課文。
、、輕聲讀,讀通文中的兩個長句子。
。ā拔覈锥寂R淄住滿了人……腳碰腳!薄盎茨系母探邸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
⑵、自學生字,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大夫敝國、國勢、安居樂業,飲酒取樂。
、恰⑾胍幌耄赫n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硻z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檢查長句子和是否讀通,隨機正音。
⑵、區別“大(da )夫”與“大(dai )夫”。
。ㄇ罢咧腹糯俾毜拿Q,后者指醫生。)
⑶、注意“敝、臣”的筆順及“淮、尊”的字形。
、、指名說說對思考題的理解。
。ㄖ蛔鳛闄z察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學生回答完全正確。)
、磳W習1、2、3、自然段。
⑴、讀課文,思考:
、、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劃出文中有關句子。
②、晏子反駁楚王,結果如何?文中哪一個詞最能說明這一問題?(“只好”)
、、晏子并沒有要求一定要開城門,而當接待的人把他的話傳給楚王后,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開城門?
⑵、討論后教師作如下板書:
⑶、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的句勢寫話。
、取⒖邸爸缓谩,明關系。(楚王如果堅持要晏子鉆狗洞,也就承認了“楚國是狗國”;楚王當然不會承認,所以“只好”吩咐大開城門。)
⑸、小結:從中,你對“晏子”有什么進一步的認識?
、底鲎鳂I 本上1、2題。
㈢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褰虒W目標
⒈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會說出楚王侮辱晏子時的話中之“話”和晏子反駁楚王時的話外之
“話”。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駁楚王話中的邏輯推理。
、尺M一步認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娼虒W過程
、睂W習第4自然段
⑴、默讀思考,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態度?
。◤摹俺颉、“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十分輕蔑。)
、啤澇龀跷耆桕套诱f的話,說說他的話中之“話”。
、、劃出晏子反駁楚王說的話,說說他的話外之“話”。
、、根據晏子說的話,仿照前一節課老師的板書,學生自己板書歸納,理解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寫出“結論”。
、、教師點撥:如果楚王認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認楚國是下等國家;楚王想不承認,當然他的“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也就是廢話,所以他“只好”陪著晏子笑。
、矊W習第5自然段。
、拧澇龀跷耆桕套拥脑挘f說楚王怎樣侮辱晏子。
、、劃出晏子反駁楚王的話,理解兩個“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ㄇ罢咧笟夂、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會風氣、社會環境不同。)
⑶、重點指導學生填些“結論”。(楚國的環境不好社會風氣差或楚國是擱強盜國。)
、取⒔處燑c撥:晏子先舉例,再針對楚王的侮辱,運用同樣的推理,駁得楚王“只好賠不是”。
⒊課堂小結:根據課文,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過人才智?(讓學生自由發言。)
、醋鳂I 本上3、4題。
、缯n后小結:
第三課時
、褰虒W目標
、蹦芙o課文分段,寫出段意。
、采羁陶J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變的口才。
㈡教學過程
、睂W習第6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放在課文結尾有什么作用?
(點明事情的結果,照應開頭,說明楚王改變了對晏子的態度。)
、、改雙重否定句為肯定句,比較語意。
(“從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書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語氣更強烈。
、采羁陶J識“晏子”。
學習課文后,你喜歡晏子嗎?為什么?
。ㄓ羞^人的才智,善變的口才,不畏強權,熱愛自己的國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分段,再寫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著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出使到出國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針鋒相對,三次反駁了楚王對它的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經過)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結果)
⒋課堂作業 :完成作業 本三第5、6題。
、缯n后小結: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1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晏子使楚》,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晏子使楚》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愛國情懷)中的第五課。是一篇歷史故事,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著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簡析,基于對學生年齡特征的估計,以及針對編者編排意圖的揣摩,本課的教學我確立如下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認讀8個字,會寫14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國、面不改色、尊重”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晏子是怎樣一個人。
目標二,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體會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會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品味晏子語言之妙。
目標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他們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樣維護齊國的尊嚴的。
對于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教學重點是:了解故事內容,品味語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學難點是:初步領會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理解晏子的智慧。
二、說學生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因而讓他們先學后教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但是由于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正向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而學生對本文幾處晏子回應楚王的侮辱的話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
三、說教法
(過渡語)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用以讀為本、以生為本,緊扣語言文字,讀讀議議,品讀揣摩,充分展示學習語言的過程。針對本文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朗讀體驗、質疑問難,讀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體會晏子巧妙機智應對楚王的侮辱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我相信讓學生自己學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也力求讓教路,文路、學路三者合一,融為一體。
四、說學法
學習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的能力。據此我擬定如下學法:
運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歸納。
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學習,說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和感受。
五、說教學流程
。ㄟ^渡語)我帶著這樣的教學理念為了更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求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上好語文,真實展開我的教學流程。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ㄒ唬⿲耄ǘ┏踝x(三)品讀(四)總結
(一)導入,解釋課題
1、板書課題: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生讀課題,師介紹晏子,說明“子”是古代對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說說,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解釋課題“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
是啊,晏子出使楚國,那作者又是怎樣寫他出使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跟著晏子去楚國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里我采用了開門見山法直接板書課題導入了新課,關注了課題。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從題目入手往往能生發教學的切入點。
(二)初讀課文
在初讀課文時,通過讓學生用心地初讀課文,教者幫助他掃清閱讀障礙。我主要從字音、字形、字義三方面予以重點指導。
糾偏字音:乘(第二聲)機枳(翹舌,第三聲)大夫(注意多音字,這里念dafu)
注意字形:晏辱(都為上下結構)柑橘枳(注意偏旁同為:木)
在字義方面,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查詞語手冊和聯系上下文在語境中相機理解,比如囚、侮辱、大夫等。
二是在學生初讀過后,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與把握。我就是讓學生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我隨機梳理板書,達成感知的目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我主要著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通過對文章的把握,作為感知的側重點,以求學生初讀后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品讀課文
。ㄟ^渡語)這樣子,我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1、細讀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1)標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語句,并談談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擊楚王的話,自由朗讀,根據提示談談晏子語言之妙。(讓學生自由說理)
。3)晏子回擊的結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4)楚王開城門是無奈的,否則就要承認楚國是狗國,自己是狗王了。扮演角色有感情地朗讀。
(四)、總結
在初步領會人物的特點后,順勢而結,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
六、說板書設計
(過渡語)最后,我說一說這課的板書,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晏子
反侮辱
(設計意圖)我這樣的板書設計就是文章教學重難點的縮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簡潔的板書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12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
2、學會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哇”,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
3、能讀懂有關詞語的意思。
4、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楚國的尊嚴。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提示課題,簡介人物和時代背景。
二、課內自學
1、要求:認真讀課文,想一想主要寫了什么事?
自學生字詞。
三、按自學要求依次檢查自學效果。
1、主要寫了什么事?
2、多音字正音:大
3、字形、筆順:敝、臣、尊
四、指名分段讀課文
五、學習1—3小節
1、議議讀讀,深入理解。
(1)晏子剛到楚國,楚王用什么辦法侮辱晏子?
。ㄗ寣W生找到有關課文回答: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想讓晏子從這個洞庭湖里鉆進去,以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
。2)晏子是怎樣對待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晏子說了這番話后,楚王只好吩咐打開城門,把晏子迎接進去。晏子用的是什么方法?
(4)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課堂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作業 本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晏子怎樣挫敗了楚王的第一次侮辱?
二、學習第4自然段
1、自讀課文,劃出晏子所說的話。
2、讀晏子的話,想一想含著的意思。
。1)“這是什么話?……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2)“敝國有個規矩,……就派到這兒來了!
給這兩句話配上話外音,講講他們心底的意思。
3、同桌對讀晏子與楚王的對話,注意人物的神態與語氣;指導名學生角色表演讀。
4、練習小結:第二次楚王取笑晏子( ),沒想到反倒被晏子取笑楚國是( ),晏子又一次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善辯的口才,反擊了楚王。
三、學習第5自然段
1、二次失敗,楚王仍不甘心。在一次宴會上,楚王取笑齊國人沒出息,晏子又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請看第5自然段。
2、自讀課文,劃出晏子說的話。
3、分角色讀課文,注意人的語氣和神態。
4、練習小結。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聯系上文回答:“從這以后”是指什么事以后?
2、“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尊重他的什么樣?我們從晏子身上可以學到哪些優秀品質?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通讀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提示:
1、楚王為什么侮辱?這是故事的起因,從第( )到( )自然段。
2、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樣對待的?這是故事片的經過,從第( )到第( )自然段。
3、結果怎樣?故事的結果,是第( )自然段。
二、回答上面的問題,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楚王為了顯示楚國的威風,想趁機侮辱晏子。
第二段: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給有力的反駁,維護了楚國的尊嚴。
第三段:楚王不敢不新生晏子。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完成課堂作業 本上的作業 。
五、課外作業 :把《晏子使楚》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晏子使楚》快樂練習: 同步練習 篇13
教學片斷:
師:楚王用什么辦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方法反駁楚王?
生:第一次是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讓晏子從五尺來高的洞進去,楚王抓住晏子矮小的缺點加以取笑,這是對晏子人格的侮辱。晏子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他的意思是說你楚王讓我鉆狗洞,就必須先承認楚國是狗國,楚王是狗王,用這樣的邏輯駁倒楚王。
師:你們能感受到這是一種侮辱嗎?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境況嗎?
生:我遇到過,我長得較胖,有時有人叫我肥崽,每次聽了總不是滋味。
生:老師我也有過這樣的情景,我也有過……
師:是呀!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窘境,我們難受,我們氣憤,我們有時因為這些,與人吵架甚至和他們大打出手,更多的時候我們可能說不出一句話來,是這樣嗎?
(學生點頭認可)
師:課文中的“五尺來高的洞”有多高?
生:1米=3尺,那么5尺≈1.67米
生:晏子不可能有1.67米,今天我們如果有1.67米,也不算矮,而文中提到晏子很矮小,那肯定比常人要矮,那5尺到底有多高呢?
師:古代稱呼男子身高是幾尺?你知道嗎?
生:我記得有“七尺男兒”之稱,那比較正常的身高是七尺吧!
生:如果我們認為比較標準的身高是1.70米,那么,古代的一尺是:1.70÷7≈0.24米,50.24=1.20米,5尺來高的洞就是1.20米左右。
老師比劃5尺多高后問:看到這個數字,你想說什么?
生:晏子太了不起了!我很佩服他。
生:楚王太陰險,這樣侮辱人的方法都能想到。
生:我很佩服晏子的機智。
生:我很佩服晏子的胸懷,面對這樣的話還能機智應變。想想自己真是慚愧!
師:楚王還用什么辦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駁楚王?
生說:第二次楚王想諷刺晏子無能,達到侮辱齊國沒有人才的目的。而晏子采用先貶低自己,再貶低對方的辦法反駁楚王。
生說:第三次楚王污蔑齊國人沒出息,干偷盜的事,使晏子難堪。而晏子將計就計,用水土不同,結的果實也不同為例來說明原因,這樣不但駁倒對方而且使對方反受其辱。
評析:
教師適時的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尊重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引起情感的共鳴,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學習,充分感受語文學習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語文是“生活的影像”。
教師引導學生對于“晏子身高到底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探討,使同學們對晏子的機智有了足夠而且非常形象直觀的認識,探索的過程了解了解題思路、方法以及手段,學習從多個角度尋找問題答案的學習策略,從而感受課文的精髓,這也是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一類問題地提出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為能疑并逐步學會善疑奠定基礎。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閱讀正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一位學生從教材中獲得的信息與體驗都不一樣,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找出問題來交流,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展示的空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思維不斷得到補充、完善,從而對課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學生每一點知識的獲得都是自己的發現,都成為了自己的知識,這比老師的講解更有效;問題解決的過程,探索了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為以后自主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問題解決本身又讓學生體味了成功,學習的興趣更為濃厚;由同學提出問題,改變了原來的接受模式,使每位同學在學習中都成了主角,在共同求解中成了“同事”,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而一起努力,培養了合作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