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選2篇)
滬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探究樓蘭之死的原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要的生存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引導學生保護環境,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3、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除了以前學習過的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之外,詮釋、具體的事例,以及適當的引用,也是說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課是從歷史和環保的角度來說明變化的。
教學重難點:
探究樓蘭之死的原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要的生存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了解詮釋、具體的事例,以及適當的引用,也是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
1、課件
2、資料收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板書“樓蘭之死”,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提出本課研究的問題。如:樓蘭死亡的原因,樓蘭的地理位置,樓蘭是什么樣子的。
二、品讀課文1—3自然段
通過讀,體會作者應用引用和對比的說明方法來說明樓蘭及周邊地區的滄桑巨變
歸納概括:完成填表(用簡潔的文字表達)
地名時間以前現在
樓蘭
羅布泊
塔克拉瑪干
變化的原因
通過對比,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感受,并通過現象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樓蘭為什么會死,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會銷聲匿跡?
三、學生自主探究樓蘭死亡的原因(閱讀2—6)
a、自組學習,小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給人們帶來哪些威脅:讀書體會
d、補充資料,體會土地沙漠化的嚴重性和緊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塵暴,氣候的變化等因素)
人為原因:(戰亂,過度墾荒,破壞植被……)
四、升華
1、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能做什么?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舉日本人到內蒙植樹的事情。把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看為是自己的責任。
2、站在樓蘭的廢墟上,你一定感慨萬千,此時此刻你想對世人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五、課后作業
社會調查: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土地面積是多少,綠地面積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災害進程的做法和情況。
資料:由于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我國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較為嚴重,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沙漠化土地已達33、4萬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著。從其發展趨勢來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仍將繼續增加
中國西部同沙線共有13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橫貫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山西、陜西、內蒙、河北直到東三省,直接威脅、危害著占國土總面積42、4%的遼闊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兩個大都市。
這是一條長達近1萬公里,最寬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蕩蕩的風沙線。
這是一條咄咄逼人的風沙線。
華北、東北、西北、三北地區200多個縣、旗的人民在風沙線上掙扎,2億多畝農田遭受風沙之害,1、5億畝草場沙化、鹽漬化,800多公里鐵路、數千公里公路面臨著被風沙壓埋的前景。
黃沙染上殘陽之血。在任何一個初次與之相識的人眼里,世間美景不過如斯。但這卻是一種死亡的美麗。而在沙漠面前,人類已經后退了數千年。現在,沙漠已經離我們不足70公里,內蒙古錫林郭勒方向呼嘯而來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塵暴天氣的罪魁。
滬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2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程標準,我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3、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特的美好情感。并仿寫課文。
三、說教學方法: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在整堂課中,力求做到(課件顯示:
過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參與;
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
疑難——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究;
朗讀——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評價;
內容——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
2、讀寫結合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從文章中學習語言文字的用法,體會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要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我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感受。
2、仿寫課文,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五、說流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何憑借教材落實這一點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走近美
1、導入
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接著說: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你能用筆寫下來嗎?有位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對生活的喜歡與熱愛寫了下來,今天咱們就來學習她寫的這篇課文——我喜歡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由學生喜歡的話題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直接揭示本課的目標之一就是仿寫課文,既貼近文本,又為下文學習打基礎。
2、學習生字
預習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北師大教材,生字多,生詞多,內容新。所以每學一篇新課文,我都提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認識生字,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后,首先檢查預習情況,掃清生字障礙,
通過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在匯報預習之后,我安排的是:
3、聽課文配樂朗讀、思考:
(1):每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呢?(每個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本文提綱:作者喜歡什么?(先寫喜歡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寫喜歡自然景物,最后寫對社會生活的喜愛。)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為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奠定了基礎。]
(二)感情朗讀,體會美
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并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對課文已有了一點自己獨特的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推薦代表進行配樂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散文的意境及韻味。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
在第三個環節我讓學生再次品讀,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由于放低了要求,學生大多能說出自己的閱讀體會,并能提出自己的疑問。
考慮到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有很多,在第一課時不可能解決完,在他們質疑之后,我直接出示以下四個問題先讓學生小組內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喜歡的“另一種花”指的是什么?
(2)“我喜歡讀信”的原因是什么?從“淚光”二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課文第11自然段省略號自成一段,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我喜歡”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通過本環節,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到了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在作者眼里會變得如此美好的原因就是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的熱愛,這就涉及到下一環節——觀看圖片,升華美!
(四)觀看圖片,升華美
在這一環節,我用課件配樂出示一些有關自然、學校生活方面的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自己對自然、對事物、特別是對學校生活獨特的感受與理解。
[本環節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審美與欣賞能力,又讓學生感受自己在校生活的美好,促使他們更加熱愛校園生活,這也為下一環節仿寫課文作鋪墊。]
(五)仿寫課文,延伸美
于永正曾說過: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須滲透寫的教學,基于此,我設計了——仿寫課文,延伸美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你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然后在讓學生仿寫。在欣賞圖片之后說喜歡什么,既降低了學生說文寫文的難度,又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散學生思維,落實素質教育要求,這也是對課程資源的有利補充。
六、說板書
七、說反思
本堂課,我盡量給學生創造讀的機會,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發現疑難。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的疑難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對于一些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學生自然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讓我沒想到的是,學生仿寫的語言那么優美,大膽的想象,用詞的準確,讓我感到欣慰。這讓我產生成功感的同時,也感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發現他們也能寫好作文呢?是不是自己引導不到位呢?真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