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精選4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課堂教學很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圖片、音樂吸引了它們、感動了他們,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給了學生說真話的機會。但遺憾的是,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卻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來肯定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信,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學生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哪怕學生課堂中的表現回答不是出色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我真希望能夠與合適的話語給他們勇氣。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篇2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并反復研讀;然后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而為一的。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篇3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復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贊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著穩重。聯系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后,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后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里。經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并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群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為什么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后才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后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后,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說:“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后,首先讓全班學生為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著了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說法,讓他做組長,帶著這些學生在課后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后,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著,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后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表演時,并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么時”,直接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說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余了。真是歪打正著。
這是怎么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后,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著眼前的月色,吟誦著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說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著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為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后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了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篇4
幾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感動過,沒想到這學期期末教學《灰椋鳥》一課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繪的主人公,一個因找白鶴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為此,我對這一課的內容尤為喜歡,自己研讀幾遍后,對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頭的姑娘,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種大氣與靈氣,如果她還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為啊!可惜英年早逝。
這一課我力抓“壯觀”與“觀賞”二詞組織教學。灰椋鳥歸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緊扣“壯觀”來描寫場景,我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見解寫下來,再進行閱讀,反復的讀,與反復的悟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事實證明這一節課效果不錯。
看來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點魅力,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這些文章的獨特之處,結合自己的理解,讀悟出想法,才能與學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課文為何不同的人閱讀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的悟呢?因此,教師應在宏觀上把握課文內容,把微觀上的問題交給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進行自讀自悟。《灰椋鳥》這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學生只有常常進行此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提高自主閱讀能力,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加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的大把握,而摒棄繁瑣的字詞分析,把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給我們親愛的學生去吧!